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人性》一文认为人性是超阶级、超社会的天生的本性,而且其内容是“神性、兽性、魔性的统一”,充满神秘主义唯心主义臆想,与该文宣称要“科学地认知人性”背道而驰。这样的人性论,不但奇特,而且可怕。文中充斥逻辑矛盾,说明作者思维混乱。研究人性可以用科学的方法或哲学的方法,但不应该用神学的方法;在哲学地认知人性方面,马克思主义开创了正确的途径  相似文献   

2.
陈贺丽 《科技信息》2013,(8):212-212,215
芥川龙之介是日本新思潮派的代表作家,《鼻子》是其取材于历史题材的短篇小说,通过主人公禅智内供鼻子由长变短,再由短变长的过程,描写人们嘲笑的态度对他的心理带来的痛苦,刻画了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们的幸灾乐祸,人性的冷漠及旁观者的利己主义心理。本文在阅读文献的基础上,主要从《鼻子》所反映的人性利己本质及其产生原因,以及它的现实意义——给现代人的启示等方面进行论述,指出生活在和谐社会的我们,应该如何正确评价自己和正确对待他人。  相似文献   

3.
对人性、人的本质的认识决定着我们如何更好地认识伦理学领域内的规范与道德问题。规范不同于道德:规范基于对获得利益的妥协,而道德源于对超越性的追求;规范具有社会性,而道德具有个体性;规范具有利己性,而道德具有利他性;规范具有他律性,而道德具有自律性;规范是相对具体盼,而道德是相对普适的;规范是必须遵守的,而道德具有选择性。但是,规范与道德又是紧密相联的:规范的价值基础应基于道德;道德生活通常表现出对伦理规范的遵守。  相似文献   

4.
<裸奔的年代>是墨白"蜕变"三部曲的第一部,主要讲述了主人公谭渔通过自己的艰辛努力从农村走向城市的奋斗历程,但最后却在人性的挣扎与欲望的蜕变中走向堕落.那种暗红色的悲剧宿命以及人性生存的困境一直贯穿在创作之中,给人一种历史苦难造就的尖锐的刺痛感和人性的荒芜感.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的人的本质思想探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索人的问题与历史的研究是不可分割的。人,就其本性而言是社会的人,他在与人们的交往中,在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和意义中.获得自己存在的意义。在马克思看来,人是作为“他的”社会表现和个人表现的统一体.是一种由“历史所创造”和“自己创造历史”的活动者。人既接受现成的生活方式及已有的社会意识形态.叉改造着这种生活方式.提出新的思想.从而“创造”社会意识。  相似文献   

6.
一个世纪以来,“肯定自己”已经成了心理学理论和心理治疗实践的基石,人们研究它与自恋的区别、它的根源和它的脆弱性,千方百计在孩子身上保护它,在成年人身上修复它,在一生当中培养它。专家分析说:对自己的肯定不是与生俱来的——面对失败和挫折,人天生是脆弱的。那么作为社会的人,怎样克服疑虑,战胜失败的恐惧?怎样才能不苛求完美,学会爱自己,做一个虽不完美但快乐的人?这是现代人普遍面临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阐述周作人五四新文学运动初期的重要文学口号,即所谓“人的文学”这一命题涵盖的思想底蕴与理论内涵:(一)灵肉一致的人性现。(二)尊重个人、利己利他的人道主义。(三)对平民文学的推崇。(四)提倡“为人生”、写实主义。  相似文献   

8.
人性是一个系统,人性结构是人的属性结构和人性的样态结构的统一。从人的属性的内容来看,人性是由人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精神属性构成的整体;从人性的样态来看,人性是个体人性、群体人性和类人性的现实统一。  相似文献   

9.
本文解剖美国20世纪著名作家福克纳的几部作品,分析了福克纳作品中的父亲形象,这些形象大都是有坚强的意志力.为了所谓的蓝图,冷酷无情,心狠手辣,他们是南方奴隶制和种族主义的捍卫者,但同时也具有人性的一面。因为历史的和社会的原因.他们在践踏妇女孩子时,也践踏了自己的人性。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主义实践人学认为,人是一种具有实践性、动态的“存在物”,人的本质会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而不断的变化与超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出发点是”人”,是处于生活世界的个人。而人的思想与行为的形成与发展受到特定社会历史阶段中人性的种种限制。因此,对于人的本质问题的深入理解,不仅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更是奠定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思维范式转换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在阶级社会里,文学不仅具有阶级性,而且具有超阶级的共同人性,这是近几年不少人提倡,并通过艺术实践作形象表现的一种观点。例如,在理论界就有不少人多侧面地探求共同人性的依据和特征,把它视为解决理论难题的一剂灵药。在文学艺术领域,表现人道主义和共同人性更成为一种时髦。有的作品不仅从性爱、母爱、友情及日常生活的描绘中去证明其存在,甚至在写硝烟弥漫、两军对垒的阶级搏斗时也尽情渲染,竭力突出人性感化的神奇力量。这种观点、倾向是否正确、健康?这是很值得辩一辨的。提倡共同人性的同志一般从人的属性入手去论证自己见解,本文也从这里入手,仅就他们的主要论点作些粗浅分析,提出几点不同看法。  相似文献   

12.
<德伯家的苔丝>中的亚雷克·德伯维尔是多重性格特征互相交叉融合的艺术典型.他集圣洁与鄙俗、崇高与卑下、利他与利己于一身,是个善恶的组合的矛盾体.哈代通过对亚雷克·德伯维尔害人又被人害悲剧的描写,不但批判了他的纵欲行为,更重要的是强烈控诉了那个罪恶社会,引发人们对人性本质、对生存状况及未来命运的思考.  相似文献   

13.
城市景观是天然与人工、历史与时代共同的产物,但规划设计是关键,只有精心探索,方能有机会使城市自然与人工和谐、现代历史文脉相承。通过理论分析和结合自己的工作实例,提出在城市入口景观设计中应注意的问题与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14.
粉碎“四人帮”以后,打开了一个个被长期封闭的理论禁区,人性问题获得了重新研讨的机会,这是值得庆幸的事。什么是人性?它是由哪些因素构成的?人有没有共同性?这是当前争论较多、分歧较大的问题。对于这个问题,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都没有专门具体地论述过。从当前讨论的情况看,人性是否应当包括自然因素在内,是许多文章争论的焦点。我认为人性问题,就是人的本质问题。人性即人的本质属性,主要指人区别于动物的特性。人的本质属性主要是人的社会性,而不是自然性。人有自然性,但自然性不是人的本质属性。人和人性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人性不应包括人的自然属性在内。在阶级  相似文献   

15.
当今个体功利性行为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具有二重性。它使人性得到解放,激发了个体的潜能与智慧;但也可能导致个体唯利是图、损人利己的倾向。对于其消极面,可采取一定对策抑制。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对于资本主义的异化劳动做出了全面而深刻的分析,欧洲法兰克福学派则继承了其中的批判思想,高屋建瓴地分析了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大众传媒的异化倾向。时至今日,我国大众传媒的异化倾向也有愈演愈烈之势,传媒的异化必将导致人的异化,怎样在日益发达弥漫的传播中保持人的理性批判性和能动性,实现人的全面而幸福的自我完善是媒介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相似文献   

17.
无论是个人创业,还是稳定自己的职业打工生涯,都是需要资源和机会的。由于个人能力基础有限、所需要的资源往往是自己创造不了,加上个人获知信息的渠道也比较有限,一些关键的信息和机会也经常是不在自己的可控范围之内(很多人基本上是处于等待信息等待机会的状态),导致了许多人的发展受到制约,甚至制约了一辈子,碌碌无为,了此一生。  相似文献   

18.
道道情感尽管是一种心理形式.但其本质存在是社会性的。道德情感不仅有生理和心理基础,更重要的是它反映了社会生活中人们之间的客观利益关系,体现了人性的向善倾向性,深含于人际共生共存的需要之中。并且,道德情感尽管在心理形式上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但其内容是随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的。  相似文献   

19.
对社会转型期国民心态的思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改革开放使中国社会产生了巨大变迁,也使国民心态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社会转型时期国民心态呈现出跺动倾向、粗俗化倾向、虚假化倾向、冷漠化倾向。这些病态心理倾向形成原因既有历史方面的因素,也有社会结构变迁、化变迁及民主和法制建设滞后的负面影响的因素。调适和纠正这些倾向,需要通过构建符合现代社会特点的价值体系、道德化体系、社会控制机制及公民化素质自我完善能力的提高才能实现。  相似文献   

20.
“人道主义的社会主义”是当今的一种社会主义理论,它代表了人们对于社会主义理想的追求。它认为人是社会主义的核心,社会主义意味着人性的复归及人的异化的克服。“人道主义的社会主义”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