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11)At标记的抗人胃癌单克隆抗体3H_(11)对裸小鼠人胃癌移植瘤的生长在短期内有明显抑制作用。治疗后第9天药物对人胃癌生长的抑制作用最为明显~(211)At—3H_(11)(5μCi/只)对人胃癌的抑制率:尾静脉给药为80%,胃癌移植瘤内给药为93%,相同剂量的离子型~(211)At尾静脉给药对胃癌的抑制率为48%.第20天处死动物时~(211)At—3H_(11)尾静脉和肿瘤内给药的抑制率分别是66%和81%,离子型~(211)At尾静脉给药的抑制率为6%,抑制作用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   

2.
~(211)At碲胶体体外诱导的家猪淋巴细胞染色体畸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211)At碲胶体在体外培养条件下,诱发家猪淋巴细胞染色体畸变.对试验结果进行了回归分析,作出剂量—效应直线.实验结果说明,由~(211)At辐射出的α—射线引起的细胞损伤中,染色质损伤是重要因素,而且损伤效率很高.  相似文献   

3.
在高剂量水平(0.75μCi/克重),~(211)At幅照36小时以后引起甲状腺滤泡细胞广泛酶活性改变。其中定位于溶酶体的酶(ACP,β—GA,ANAE)和胞浆可溶性酶(α—GPD)活性升高,而线粒体酶(SDH,ICDH,MDH,GDH,NADHD)和内质网酶(PO,HGK)活性下降,然而胞质膜酶(ATPase,5′—N)活性略显下降主要见于甲状腺毛细血管内皮,于滤泡细胞不甚显著。酶活性改变与甲状腺滤泡细胞超微结构的改变是密切相关的。在高剂量水平,~(211)At幅照对细胞的损伤主要表现为:细胞核呈不同程度变性,包括核形状不规则,核膜深内陷,染色质聚集,核周隙扩大,以及线粒体肿胀,粗面内质网扩张并偶见伴脱颗粒。  相似文献   

4.
本文研究了不同剂量的离子型~(211)At和~(211)At—Te胶体对小鼠一次腹腔注射后,对其骨髓嗜多染红细胞微核率的影响.在1.15微居里/克·体重Na~(211)At同样剂量水平下,小鼠骨髓嗜多染红细胞其微核率随着辐照时间的延长而增加;离子型~(211)At在0.23微居里/克体重~1.15微居里/克·体重,~(211)At—Te胶体在0.23微居里/克·体重~1.38微居里/克·体重剂量水平下,小鼠骨髓嗜多染红细胞其微核率随着辐照剂量的增加而增加,对离子型~(211)At从9‰增至33‰,剂量一效应回归方程为Y=1.51+0.8104D(Y—微核率,D—剂量),相关系数r=0.9562;对于~(211)At—Te胶体,微核率从16‰增至37‰,回归方程Y=11.43+0.8263D,r=1,二者书相关系数没有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5.
~(211)At—Te胶体对嘧啶核苷参入抑制的研究是为全面评价~(211)At—Te胶体以及~(211)At作为放射性药物对肿瘤治疗的可能性提供一定依据.1 材料与方法1.1 药品和试剂~3H—TdR:20Ci/m mol;~3H—UR:21Ci/m mol.均由中国科学院上海原子核研究所购入.1.2 ~(211)At放射性药物制备  相似文献   

6.
本文报道了蚕豆在磁致诱变下磁场剂量与染色体畸变频率的相关性结果。从3O00GS、5000GS、7000GS、900OGS、10000GS实验结果的相关性及回归分析表、剂量与染色体畸变率的关系图均可看出,随着剂量的增高、染色体的畸变率(%)逐渐增大,磁场剂量与染色体畸变率呈显著正线性相关。  相似文献   

7.
甲苯二异氰酸酯对小鼠遗传毒性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考察受试物甲苯二异氰酸酯(TDI)是否具有遗传毒性.通过小鼠染色体畸变实验,和姐妹染色单体交换实验进行检测.在给予甲苯二异氰酸酯1/16LC50和1/8LC50剂量的染毒组对染色体畸变率和姐妹染色单体交换率无显著性影响(P>0 05),而1/4LC50以及1/2LC50剂量的染毒组对染色体畸变率和姐妹染色单体交换率有非常显著的影响(P<0 01),结果显示,甲苯二异氰酸酯具有一定的遗传毒性.  相似文献   

8.
用^211At和^131I标记蛋白质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报道了砹—211和碘—131标记蛋白质的方法.通过过氧化氢或氯胺T直接氧化制备,使用凝胶色谱从反应产物中分离标记蛋白质,相对法比较放射性计数测定标记产率,过氧化氢适用于~(211)At标记蛋白质,氯胺T有利于~(131)I标记蛋白质.8次实验的结果表明,用过氧化氢氧化标记的~(211)At牛血清白蛋白产率96.4%,氯胺T氧化标记的~(?)I牛血清白蛋白产率66.1%.间接法标记蛋白质,放射性核素~(211)At同对氨基苯甲酸反应获得对—~(211)At—苯甲酸,经乙醚萃取和高效液体色谱分离,然后再偶联到免疫球蛋白或牛血清白蛋白上。动物实验结果表明,此种结合的标记蛋白质在体内稳定,标记率不低于初始~(211)At放射性活度的40%.  相似文献   

9.
用氟化钠诱发小鼠骨髓细胞染色体畸变和生殖细胞精子畸形,同时用氯化钙进行抗诱变的观察。结果一、用氟化钠进行诱发,当剂量为1/2 LD50mg kg 时,染色体畸变率为26.0%;1/5时为19.6%;1/10时为20.0%;1/20时为12.4(?):环磷酰胺阳性组畸变率为33.5%;阴性对照组畸变率为0.01%。精子畸形发生率1/5时为4.63%;1/10时为5.03%;1/20时为3.72%;阴性对照组为2.38%,均有显著性差异。提示氟化钠在高剂量下可诱发中度或低度的染色体畸变和精子畸形。二、用氯化钙抗诱变时,当剂量为1/5 NaF+2mg/g CaCl_2时,染色体畸变率有所下降,但效果尚不显著,有待寻找更有效的抗诱变剂(Antimmtagen)  相似文献   

10.
~(211)At的制备及其质量控制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在国产1.2米囘旋加速器上利用27MeV α束通过~(209)Bi(α,2n)~(211)At核反应制备~(211)At.~(211)At的分离在特别设计的石英蒸馏器内用高温干法蒸馏实现。产品为1—2ml 0.1M NaOH-0.01M NaHSO_3溶液。样品经α、γ和X射线能谱分析,对3条主要γ射线(569.7KeV,687.3KeV和898.0KeV)的绝对强度和相对强度进行测定。在一次典型生产中经17μA.h照射得到~(211)At产品的总活度为2.2mCi。此结果为照射结束4.5小时后的数据,未经化学产额和衰变因素修正。产品放置四个月后,通过5.304MeV的α谱对~(210)Po的放射性杂质进行了测定,~(210)Po/~(211)At的活度比估计低于1×10~(-8)。  相似文献   

11.
电子束对染色体诱变效应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试验通过比较电子束与~(60)Co—γ射线对蚕豆根尖细胞染色体的诱变效应表明,在一定的剂量范围内,电子的辐射剂量和染色体畸变率之间同样有明显的剂量效应关系,接近于直线和平方函数的关系.但从所诱发的染色体畸变类型来分析,电子束所诱发的染色体桥和环较γ射线的高,故认为电子束对诱发二击畸变,提高互换频率较之γ射线强.  相似文献   

12.
采用蚕豆根尖细胞染色体畸变实验,研究酸性铝对蚕豆体细胞染色体稳定性的影响.以不同酸度(pH 5.8和pH 4.5)和不同浓度铝溶液处理蚕豆,结果表明:在pH 5.8时,用浓度30μm o l/L~50 000μm o l/L的铝处理,能诱发蚕豆根尖细胞染色体畸变,畸变率随铝浓度的升高而增加;pH 4.5时,用浓度30μm o l/L~300μm o l/L的铝处理组诱发的染色体畸变同样随铝浓度的升高而增加,但铝浓度为1 000μm o/L~50 000μm o l/L时抑制根尖细胞分裂,几乎没有中期相.比较不同pH的铝处理结果可知,相同铝浓度(30μm o l/L~300μm o l/L)时pH 4.5组比pH 5.8组的染色体畸变率高,其中30μm o l/L的两组差异较小,300μm o l/L两组差异较大.研究结果表明,环境铝对植物的遗传损伤与植物生存环境中可溶性铝的浓度有关,铝离子浓度增高会导致其毒性作用增强,酸度降低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铝的毒性作用.  相似文献   

13.
中西杀灭菊酯(S5602)和中西除虫菊酯(S5439)是上海第14制药厂试产的两种拟除虫菊酯类新型杀虫剂。它具有杀虫谱广、用量小、对人畜毒性低等优点。为了全面评价农药中西杀灭菊酯和中西除虫菊酯的安全性,我们进行了小白鼠骨髓细胞染色体的畸变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小白鼠的给药剂量在1/10LD50以下,染色体畸变细胞率很低(0.57%~0.67%)和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异。这从细胞遗传学效应上证明了中西杀灭菊酯和中西除虫菊酯确是毒性较低的农药。  相似文献   

14.
通过纯α放射性核素~(211)At与抗人胃癌鼠源单抗3H11的结合物对载人胃癌肿瘤裸鼠进行实验性治疗.实验结果表明,与PBS溶液相比,~(211)At—3H11显著抑制了移植瘤的生长;具靶特异性的3H11主要起导向作用,而~(211)At衰变放射的α粒子可引起靶组织细胞核变性、线粒体肿胀甚至破裂、溶酶体透性改变、瘤内毛细血管损伤,毛细血管损伤使靶组织缺氧,可加剧一系列酶组化特性改变,进而影响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状态。  相似文献   

15.
本试验采用~(60)CO—γ射线同一剂量(1850伦)和剂量率(90伦/分)昼夜每隔2小时照射萌动的蚕豆种子.以一天为一周期,共观察了两个周期的细胞变异情况.试验结果表明:辐照对根尖细胞有丝分裂有明显的抑制效应,但处于不同时期的细胞对辐射的敏感性有明显的差异,DNA合成期(S期)对辐射较敏感.畸变频率与畸变类型成正相关,但不同时期辐照所产生的畸变类型也有一定的特异性,在早S期照射则染色体畸变较多,占总畸变率的48.4%,在染色体畸变中,又以断片出现较多,占染色体畸变的50%;而在S期后受照则出现核畸变较多,占总畸变率89.2%,在核畸变中,又以微核出现最多,占整个核畸变的82.8%.所以,进行辐射育种工作时,如照射萌动种子,注意从细胞周期的动态上去考虑,选取适当的时期进行照射也是很重要的.  相似文献   

16.
制备了~(211)At—Te胶体注射液,测定了~(211)At—Te胶体在小白鼠体内的分布规律。腹腔注射和静脉注射给药得到了类似的结果。注射~(211)At—Te胶体~(211)At的摄取率均比注射自由砹的低。血液中的~(211)At含量变化与自由砹完全不同,它有一个缓慢增长的过程,并呈现一个不明显的峰,然后趋于平衡状态,但所有变化均波动在很小范围内。结果认为,~(211)At—Te胶体在动物体内是稳定的.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重组人酸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rhaFGF)皮肤外用的遗传毒性。方法:用CHL细胞染色体畸变试验、小鼠骨髓PCE微核试验和Am es试验方法对rhaFGF进行遗传毒性研究。结果:rhaFGF各剂量组和阴性对照组在加或不加S9情况下,其CHL染色体畸变率均<5%;各剂量组的骨髓细胞微核细胞率与阴性对照组比较均差异无显著性(P>0.05);rhaFGF各剂量组(0.5~5 000μg/皿)对TA97、TA98、TA100、TA102菌珠在加或不加S9混合液条件下均无致突变作用。结论:在所选试验和剂量范围内未见到rhaFGF具有遗传毒性。  相似文献   

18.
初步研究了真空对洋葱(Allium Cepa L.)根尖细胞的影响.证明真空对离水的洋葱根尖间期细胞和分裂期细胞的结构及行为有显著作用.材料经过真空处理后,有的细胞核出芽-形成核上小核;有的细胞核分解,形成数个微核或云雾状;染色体出现各种畸变(如:缺失、断片、染色体环、??着丝点、无着丝点);染色体数目亦有变化;有丝分裂时不均等分裂、落后染色体和染色体桥很多.实验结果表明:真空对间期细胞和分裂期细胞的结构及行为的影响与真空处理时间成正相关.t检验表明:p??0.001,说明真空处理组与对照组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9.
目的 使用ICR小鼠开展体内染色体畸变实验,通过在不同时间点给予环磷酰胺(cyclophosphamide,CP)及秋水仙素(colchicine,COL),对比不同给药/取材时间点及不同给药浓度对小鼠骨髓细胞染色体畸变发生率的影响。方法 共36只约7~8周龄ICR雄性小鼠首先随机分为药后18 h取材组和给药后24 h取材组,再下设COL 4 mg/kg体质量(取材前4 h,i.p.)和10 mg/kg(取材前2 h,i.p.)给药组,以0.9% 氯化钠注射液为溶媒对照,分别给予CP 0 mg/kg、10 mg/kg和40 mg/kg,每小组各3只动物。记录实验期间给药前后动物体质量。阴性对照组和10 mg/kg CP组间隔24 h分两次给药,40 mg/kg CP为单次给药。给药后18 h或24 h取材,取材前2 h或4 h分别腹腔注射COL。取材时摘取全部实验动物双侧股骨,收集骨髓细胞悬液制备Giemsa染色体标本用于分析染色体畸变类型,并计算每组平均结构畸变细胞率(不含ctg及csg,AC%)、结构畸变细胞率(含ctg及csg,ACG%)、多畸变细胞率(不含ctg及csg,MAC%)及多倍体细胞率(PC%)。结果 本研究所用CP和COL对动物体质量无明显影响,给药剂量和给药频率可行。与各小组内的溶媒对照组相比,所有CP给药组的AC%、AGC%和MAC%均显著性升高(P<0.01),且给药剂量高时染色体损伤更为严重;CP18 h-COL4h组的AC%、ACG%和MAC%均低于CP18 h-COL2h组,并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提示使用高剂量的COL(10 mg/kg)可产生额外的染色体损伤。溶媒对照组中的结构性畸变类型绝大多数为裂隙,而染色体单体及染色体断裂是CP引起的最主要畸变类型。结论 开展ICR小鼠染色体畸变试验时,在CP给药后约18 h、COL给药后4 h取材较为理想。本研究通过对试验条件的摸索不但积累了背景数据,也为相关研究者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0.
本实验以性成熟猕猴(Macaca mulatta)12只,分为对照、一次急性照射和分次累积照射三组,每组4只猴子。经200仑X 射线一次急性和分次累积(每隔24小时照射20仑,10天内累积总剂量为200仑)局部照射猕猴睾丸,以精子发生中精母细胞第一次减数分裂后期和早末期所出现的染色体畸变为指标,此较研究猕猴在总剂量和剂量强度相同的情况下,经一次急性照射和分次累积照射的细胞遗传学效应。对照组的平均染色体畸变率为0.297±0.103%,200仑X 射线一次急性照射组和分次累积照射组的平均染色体畸变率分剐为2.979±0.179%和1.276±0.144%。由此可见,两种不同处理组的染色体畸变率均高于对照组,而一次急性照射组的染色体畸变率又比分次累积照射组增加一倍以上。经统计分析指出:各组染色体畸变率之间差异是显著的,对照~处理P<0.001(对照~一次急性照射P<0.001;对照~分次累积照射P=0.005-0.001),一次急性照射~分次累积照射P=0.005-0.001。实验证明:在总剂量和剂量强度相同时,猕猴睾丸经X 射线一次急性照射所引起的细胞遗传学损伤比分次累积照射更为严重,并表明200仑X 射线分次累积照射诱发染色体畸变的效应并不是按照简单的相加法则而累积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