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19世纪美国著名作家霍桑的优秀长篇小说《红字》是一部思想内涵丰富、文化底蕴深刻的多元主题作品。本文通过对作品中几个主要人物形象的分析和对作品中主人公在不同的遭遇面前所表现出的不同行为,不同态度以及不同结局的探讨,论述了作家讴歌诚实、谴责虚伪的主题意识。  相似文献   

2.
红字“A”作为贯穿小说《红字》始终的一条红线,连结起小说中主要人物,推动小说情节的发展。随着小说情节的发展,红字A对主角的象征意义也不断变化。  相似文献   

3.
霍桑的成名小说<红字>描绘了17世纪新英格兰的社会风貌,暴露了在清教主义统治下的社会黑暗.这部小说是美国文学史上一部象征主义的小说.作者在此书中为我们提供了透视美国历史和文学的一面镜子,象征手法在此书中体现地淋漓尽致.本文从红字的多种象征意义、主要人物以及背景的寓意等方面入手探讨<红字>中象征手法的运用.  相似文献   

4.
安冰 《科技信息》2008,(20):170-170
纳萨尼尔·霍桑是美国十九世纪杰出的浪漫主义小说家,他的作品有着浓郁的宗教色彩。由于清教自身的复杂状况,霍桑对清教的态度也是复杂的。《红字》是霍桑的代表作,其中也深刻地体现了他对清教的认同与怀疑:一方面对人性恶与救赎之路进行深入挖掘;一方面又对清教的严酷极端予以批评和揭露。就整篇作品而言,后者占据了主要方面。本文通过对《红字》中清教对主要人物的积极和消极影响的方面的讨论,来揭示霍桑矛盾和彷徨的宗教观。  相似文献   

5.
王蓓 《科技信息》2010,(26):I0149-I0149
《圣经》是清教主义思想的根源与基础,在霍桑小说《红字》中,他大量移植《圣经》中的人物和情节原型来表达自己的宗教观,揭示人类心灵的秘密,从而获得一种美学上的超越。  相似文献   

6.
《红字》是美国浪漫主义作家霍桑的代表作,历来受到评论家的青睐。文章选择了一个全新的视角,以表现主义为切入点,分析了《红字》这部小说中扭曲的现实和内心的真实、类型化的人物、象征的手法和寓言式的故事等表现主义特征,发掘了这部作品中的现代性,开拓了《红字》研究的新疆域,同时证实了文学思潮的继承性。  相似文献   

7.
8.
通过对《红字》中主要人物和场景的象征的分析,剖析《红字》这部经典巨著的深刻思想主题,即深刻抨击清教主义社会的虚伪与险恶以及它给人们带来的伤害。  相似文献   

9.
霍桑是美国19世纪杰出的浪漫主义小说家,他的作品弥漫着浓郁的宗教色彩。通过对《红字》中的人物、情节和结构等的分析,以探讨作家的宗教困惑及其复杂而又矛盾的宗教情结。  相似文献   

10.
《红字》中错综复杂的冲突是该部作品最为引人入胜的特色。各种人物之间的冲突和人物与社会之间的冲突相互作用,最终决定了故事的结局是悲剧。综合其他的批评方法对当时清教社会及其教义进行分析,将理清故事中的冲突,进一步探究悲剧产生的原因,从而更深地解读作品。  相似文献   

11.
张伶俐 《科技信息》2010,(25):176-177
身为加尔文教派一员的霍桑深受基督教原罪思想的影响,并以祖先们对贵格会教徒的迫害为耻,这些经历通常使霍桑的作品中带有罪恶感的基调。《红字》作为霍桑的代表作就清晰的反映了他的这一思想。作者虽然认为人生而有罪,但并不相信罪恶的不可饶恕性。他鼓励人们通过善行来解除自己的罪恶。霍桑深信善举不仅能弥补罪恶,更能净化心灵,甚至可以是堕落的罪者转变为令人敬仰的凡间天使。《红字》女主人公海斯特正是这样形象的一个很好例证。霍桑通过对《红字》中主人公心理矛盾产生及化解的刻画和他们形象转变的描述,成功的完成了小说主题的深化和升华。  相似文献   

12.
人类历史上出现了两个刑罚适用原则:罪行均衡和刑罚个别化。罪行均衡主张刑罚应当与犯罪行为的社会危害性相均衡,刑罚个别化主张刑罚应当与犯罪人的人身危险性相均衡。两者产生于不同的时代背景,体现了对犯罪现象的不同认识水平,均具有一定的真理性。罪刑均衡与刑罚个别化是世界各国和我国共同的刑罚适用原则。  相似文献   

13.
浅析职务侵占罪及其立法完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职务侵占罪是1997年刑法新规定的一种犯罪.从其历史的演变,犯罪构成特征,与侵占罪、贪污罪及挪用单位资金罪的区别与联系可以使我们对其进行正确的认定.然而刑法关于其定义的模糊性及法定刑规定偏低造成了司法实践中难以实现其立法目的的结果,应从立法方面予以完善.  相似文献   

14.
罪刑要适应是我国刑法确立的基本原则之一,该原则的社会进步意义在学界和司法实务界得到了广泛赞同,但对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和司法实践中尚存在的问题,目前尚缺乏一个清晰的思路,笔者试图就这个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5.
赵丽 《科技信息》2011,(4):145-145
The Scarlet Letter is the masterpiece of Nathaniel Hawthorne,one of the great writers in the nineteenth century America.Since it was published in the year of 1850,it has been reread in the circle of literary criticism..In the book,Hawthorne Portrays Hester Prynne,the heroine full of rebellious spirit.In this paper,I’d like to analyze the virtues of Hester,in addition,manifestations of her rebellious acts and the causes are mentioned meanwhile.  相似文献   

16.
"Sin" plays a very important role in the understanding of Hawthorne's "psychological romance"— The Scarlet Letter.The paper introduces the major view that influences him--the Puritan doctrine of "original sin" so as to investigate Hawthorne's own attitudes towards the sin and the effects of sin on the two main characters in the novel.  相似文献   

17.
超验主义"自然观"在《红字》中的体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红字>作为十九世纪美国浪漫主义小说家霍桑的代表作,受到评论界关注,取得了相当重要的地位.对霍桑的生平与<红字>仔细研读,处处能够发现超验主义"自然观"的痕迹.而在<红字>中,自然,主要以森林为主,揭示了人类灵魂的真谛,激发了人类的灵感和直觉,对人的情感进行抚慰和净化.并使其完善自我.  相似文献   

18.
司海舸 《科技信息》2010,(8):148-149
The Scarlet Letter offers an extraordinary insight into the norms and behavior of the 17th century of American Puritan society.In this book,as one of the main characters,Pearl is analyzed as a character and a symbol to show that she is an elf-like child who can see through many secrets.And symbolizes every one has the equal right to pursuit the happiness as others.  相似文献   

19.
罪刑相适应原则作为体现刑法基本精神内涵的原则,由来已久。但刑罚的正当化根据应是报应刑与目的刑的结合,已经成了现行刑法理论界的主流观念,而此为传统的罪刑相适应原则所不能完全概括,故应在新刑法修订的基础上将其演变为罪责刑相适应原则。通过对"刑事责任"概念的分析,罪责刑相适应原则的内涵应为:刑不等于罪,责不等于罪,刑等于责。  相似文献   

20.
经济严打即对经济犯罪实行的严打。在经济严打期间追究的经济犯罪案件增多、判刑从重,经济严打的开展表明严打刑事政策的进一步深化。经济严打与罪刑法定原则的冲突依然尖锐,它违背了罪刑法定禁止处罚不当罚的行为、禁止处罚不均衡的刑罚的刑法价值理念以及正当程序的要求。应该以“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严”取代“严打”,在立法上实现有区别的刑罚配置,把“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纳入法制轨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