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论述了公民文化与政治现代化的关系,指出政治现代化的发展需要培育与其相适应的公民文化。作为缺乏公民意识的中国来说,面临着建设中国特色公民文化的重任,其关键点则在于传统臣民文化向现代公民文化转向。为此,需要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体制、公民自身素质等各个层面为之提供条件。  相似文献   

2.
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与提高整个民族的公民意识是一个良性的互动关系。大学生公民意识的培育在整个民族公民意识提高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现实高校教育中在公民意识的培养方面存在着认识不足和路径不明等问题。解决这一问题必须从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需要出发,重点解决提高认识、培养观念和实践参与等问题。  相似文献   

3.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2010年国家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又明确提出“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的教育目标。那么,究竟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应该具有哪些基本行为要求呢?作者认为社会主义合格公民的基本行为要求主要包括热爱祖国、遵守法律、行使权利、履行义务四方面内容。  相似文献   

4.
当前公民意识教育作为培养国家合格公民的手段已成为世界各国教育共同关注的课题。高职院校应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下,加强大学生公民意识的教育和培养,与校园文化建设结合起来,加强实践性教育环节,采取人性化、多样性的教育方法,不断提高大学生自身的公民意识。  相似文献   

5.
任爱红 《科技信息》2007,(18):178-178,154
公民意识是民众在民主政治时代必须具备的一种社会意识,主要包括公民的主体意识、权利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三个层面。公民意识的形成和状况直接影响着公民个体的现代化发展状况,作为公民优秀代表的大学生的公民意识则最终影响着国家现代化的进程和实现,加强当代大学生公民意识的培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指导意义。公民意识培育只有将理论传授与社会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在实践中亲身体验和感悟,才能达到知行统一,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青年志愿者活动通过引导大学生从身边的具体事情做起,逐渐走进社会,熟悉生活,逐步培养起公共责任感和公德意识,它具有课堂教学无法比拟的教育效果,对大学生公民意识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基层群众自治是人民当家做主最有效、最广泛的途径,必须作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础性工程重点推进。培养具有公民意识和民主政治观念的公民,就会奠定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广大群众基础。公民意识,是赋予民主制度和民主形式以灵魂和活力的精神要素。因而,加强公民意识教育,在全体公民中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必将对我国推进基层民主建设,提供强大的政治文化基础。  相似文献   

7.
在大力构建和谐社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形势下,公民意识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领导干部是否具有公民意识,是决定我们国家发展进程的一个重要因素。本文立足于和谐社会的视野,在分析公民意识基本内涵的基础上,重点探讨了当前我国领导干部公民意识的基本现状,并对如何提高领导干部公民意识的问题进行了思考。  相似文献   

8.
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造就了国人根深蒂固的臣民意识,这已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障碍。培育公民意识,提高公民素质越来越成为我国建设政治文明乃至整个现代化进程中一个不容忽视的课题。培育公民意识固然需要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其基础,也需要扩大和完善基层民主作为其实践途径,但是,与此同时,它更需要我们的教育理念和内容的更新。  相似文献   

9.
公民意识是一个具有强烈时代意义的课题。当代公民意识的构成主要包括:自主、平等、爱国、公德、节俭、纳税、环保、科技、国上等意识。公民意识的确立,有助于反腐倡廉,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有助于公民自觉维护社会稳定;有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和完善。  相似文献   

10.
少数民族干部政治参与意识普遍增强是现阶段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进程中的一个突出现象,这与我国特定的民族关系结构、国家解决民族问题的政策战略的运行有很密切的关系。因此,了解作为公民个体和作为少数民族群体代表的少数民族干部在政治参与实践中对国家结构体系、国家解决民族问题的战略部署的基本态度。自身国家观与民族观结构层次,将会得出一些有益的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11.
当前许多学者已经从社会正义、社会学、伦理学的角度发文探讨如何解决当代实践中的问题。本文立足于对当前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践过程中出现的实践性问题的考察,找出阻碍人们的实践的思想原因。从全新的角度论证解放思想,丰富和发展社会主义公民意识的必要性、可能性。分析了公民意识与时代实践的关系,进而得出我国现阶段社会主义公民意识的科学内涵,分析了不同利益阶层的公民意识的分化状况,并论证了社会主义公民意识的发展的目标、途径、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  相似文献   

12.
公民社会是民主政治的摇篮,它孕育着民主所需要的一切。在社会管理民主化、国家政治文明化的发展进程中,公民社会是不可或缺的强力支撑。公民社会的建立,可以促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主体的健康人格之塑造和完满,推动我国公民社会的不断成长,提高社会资本存量,为构建和谐社会开辟出一条新的路径。  相似文献   

13.
岳静 《科技信息》2009,(32):I0046-I0046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公民参与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实践和探索。但由于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完善时期。现行的公民参与政治生活和公共决策过程尚存在如经济与文化落后的客观限制、传统政治思想与文化的影响、公民参与的组织机构和渠道单一、政治参与的具体制度不健全等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问题。这些问题影响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建设,所以现阶段要不断扩大公民的政治参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促进经济发展,增强公民参与的物质基础;摒弃附庸意识,增强主体意识;拓宽参与渠道,增加参与形式;推进体制改革,促进制度建设。  相似文献   

14.
国家意识是公民对国家的认同、认知意识。作为重要的精神纽带,国家意识对国家的形成、统一、强盛有巨 大的促进作用。它是公民义务感、责任感和爱国主义的基础。树立国家意识,有助于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团结, 处理好各种关系。在新时期,缺乏国家意识,对中华民族就是一场灾难,为此,我们要利用各种形式,大力加强公 民国家意识的培养。  相似文献   

15.
在全球化背景下,公民意识培养是一个具有现实性和紧迫性的课题,对我国向现代化国家的成功转型、民主政治的良性发展以及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采用问卷调查和随机访谈的方法,考察西北地区5所民族院校大学生的公民身份意识和公民资格意识,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历史、文化和教育方面的原因分析,提出应充分利用市场改革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提供的物质基础和政治保障,依托地域文化和各民族文化资源,积极发挥课堂教学优势,关注公民的实践领域,多渠道地培养大学生的公民意识。  相似文献   

16.
从阿尔蒙德起的政治文化研究发展至今,政治文化研究已成为联系西方国家、发展中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的重要学术对话通道,同时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而作为政治文化的主要构成要素——政治评价即政治价值观,在不同环境和时代背景下,其代表着不同的内涵,同时也受着多种因素的影响。我国公民政治价值观的形成并最终转化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还需要一个过程。  相似文献   

17.
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对塑造大学生公民意识具有积极意义。对于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剖析主要立足于科学发展观理论,从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中的指导地位、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坚持正确舆论导向、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加强教育等几个方面分析在新形式下大学生公民意识塑造的有利途径。  相似文献   

18.
从"两课"教育向公民教育的转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面对新形势、新情况,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的“两课”教育从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到教学方式方法都存在着严重偏差,面临着严峻的挑战。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民主法治建设的推进,推动高校“两课”教育向公民教育的转变,不仅是必要的,而且也具有可能性。但是要实现这种转变必须解决好公民教育的根基和出发点,建构完备的公民教育课程体系,将公民意识的培养与公民意识的提升结合起来,尤其必须明确.高校“两课”教育向公民教育的转变绝不是对“两课”教育的根本否定,而是对“两课”教育内容的充实和丰富,是“两课”教育主动适应社会转型的与时俱进。  相似文献   

19.
公民意识及其教育诉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造就了国人根深蒂固的臣民意识 ,这已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障碍。培育公民意识 ,提高公民素质越来越成为我国建设政治文明乃至整个现代化进程中一个不容忽视的课题。培育公民意识固然需要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其基础 ,也需要扩大和完善基层民主作为其实践途径 ,但是 ,与此同时 ,它更需要我们的教育理念和内容的更新  相似文献   

20.
公民精神是指公民具备良好的公民常识,且具有参与政治生活的积极态度和能力表现,主要包括积极维权意识、自觉履行义务意识、严格遵守规则意识、主动的公民自治意识四大方面。培育中国公民精神,必须结合中国国情,同时可以借鉴国外相关理论如理性选择制度的"行动者与制度互动"的思想。一方面,公民要养成自主批判和积极行动的公民精神,坚决维护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另一方面,国家要改革完善宪政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公民精神提供健康的成长土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