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白居易《池上篇》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白居易的诗歌中,闲适诗是一个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中以“知足保和”情趣的“池上篇”闲适系列作品是他“独善之义”思想的反映。本文从“池上篇”系列作品入手,对白居易的诗歌中的闲适作品做深层次的分析考察。  相似文献   

2.
李陵诗与楚辞的渊源关系主要表现在:屈原和李陵二人的身世背景和人生遭际相似,诗歌作品都注重怨情,都成功地运用比兴手法。李陵诗在诗歌内容、意象描写和语言表达上体现了"凄怨悲怆"的风格。钟嵘评价李陵诗的理论方法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本文概述了20世纪后期美国主要诗歌流派及语言诗产生的背景,进而对语言诗的美学观:语言的自足性,拼贴和随意性,读者文本互动性作具体的探讨,并以美国语言诗的领军人物查尔斯.伯恩斯坦的作品为例证。  相似文献   

4.
唐代进士试诗一般是指由尚书省主试的诗歌,是唐代科举的常考之体。其谈理悟道诗,表达对天地人生的感悟,是进士试诗中较有特点的思想内容之一.具有较大的思想价值和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5.
哀伤诗和游仙诗是现存江淹诗歌中的重要题材。哀伤诗抒情深沉真挚,格凋凄婉苍凉。游仙诗则表达出其愤世嫉俗和归隐求仙的思想  相似文献   

6.
"诗言志"、"诗缘情"和"诗达义"三个理论命题构成了古代诗歌本体论的体系框架。古代既有"言志"之诗,又有"缘情"之诗,而"言志"诗和"缘情"诗又都包蕴着思想意义,"志"、"情"、"义"是构成古代诗歌本体的三个基本要素。这三个命题显示了古代诗歌本体论的多元化特点,共同诠释了古代诗歌的本质属性,建构了古代诗歌本体论的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7.
潘岳是西晋太康时期最杰出的文学家之一,其诗文风格以善为哀诔而著称。潘岳悼亡诗现存仅四首,然而单凭这四篇诗歌,潘岳就开创了中国古典诗歌史上一种特殊的诗歌类别——悼亡诗。总览后世论家在历代诗话中对其悼亡诗的接受,主要体现出其感情深挚、延续汉魏风及嫌其繁冗费词等方面的评价。然对于其悼亡诗以其情深取胜这一点,自古以来没有异议,并籍此一点对后世悼亡类诗词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既强调诗体的规范又强调诗体的进化的诗的进化论,是刘勰诗本体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刘勰在诗歌的形式本体上的思想是既保守又激进的,他很重视文体,语言,体验和想象,刘勰诗的形式本体论的主要学说是“诗有恒裁”说:强调诗歌有体,诗人应该有自觉的文体意识,甚至认为四言为正体;又不反对诗体进化,主张“随性适分”、“质文代变”。  相似文献   

9.
从诗歌在自我形象上的纯真高洁、傲世独立;在境界上的高远辽阔、苍茫博大;在情感上的至纯至真、直率诚恳三个方面,结合作品,具体论述了阮籍《咏怀诗》的高格调。认为吉川幸次郎对阮籍诗歌的评论是符合实际的,论阮籍的《咏怀诗》,应主要从这三个角度去着眼。  相似文献   

10.
中国诗歌会是融入浪漫主义因子的现实主义诗歌流派,开启了新诗在思想与组织上自觉与政党保持密切联系的发展道路。清醒的阶级意识、叙写重大历史事件、表现工农生活是其突出特征。他们最早响亮提出诗歌大众化口号,并从理论探讨走向创作实践。在借鉴和利用民间形式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过分强调诗的功利目的性,放逐抒情个性,使其作品总体上说认识价值大于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11.
多恩无意创立玄学诗派,而其诗风被同时代诗人仿效,玄学诗派则颇为壮观;虽然其诗在十八、十九世纪被浪漫主义诗歌潮流淹没,但是二十世纪初又重见天日,成为英美现代主义潮流的先声。多恩才智机敏,诗风奇特,长于思辨,多用巧智。《别离词:节哀》是玄学诗歌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该诗通过突兀的想象,奇特的意象和新颖巧妙的奇喻表现了男女之间忠贞不渝的爱情。  相似文献   

12.
诗体是对诗的属性的制度化的具体呈现,指诗歌作品的语言秩序及语言体式.诗是最讲究"体"的文体.外国诗歌和中国古代诗歌都形成了相对定型的诗体,如西方诗歌流行十四行诗体.中国古代诗歌形成了格律诗体.新诗是打破"无韵则非诗"作诗信务的特殊文体.长期轻视诗体建设.新诗已经有了近百年历史,现在已经具备了进行诗体建设的条件.百年间在新诗诗体建设上已经有了很多经验与教训.很有必要在此基础上进行大规模的诗体建设.诗的体式包括诗的韵律形式和语言的排列形式,在诗体建设中,特别要重视诗的形体建设.  相似文献   

13.
薛玲岚 《科技信息》2009,(14):102-102,97
人们研究范成大时,重点总是指向其以《四时田园杂兴》为代表的田园诗,其实他还有另一类未引起普遍重视的诗——爱国题材的诗颇值得一提。其中最令人瞩目的,当属他以“祈请国信使”出使金国时所写的72首“使金诗”。本文尝试从这一组作品中分析范成大此类诗歌所具有的个人特色及其所蕴含的思想底蕴。  相似文献   

14.
郭世红  李赞成 《科技信息》2012,(36):201-202
作为中国古代诗歌王国中的一朵奇葩,寒山诗虽通俗直白,却不合典雅,其多舛的命运历经坎坷与磨难。而近代一股提倡现代文学的新风却使得沉睡千年的寒山诗在异域飘香。在这一传播过程中,接受美学理论发挥了极大的促进作用。它突显读者的审美经验创造作品的过程,需要读者和作品建立起来的对话关系与产生的期待水平发掘作品中的种种意蕴。本文正是以寒山诗被不同的学者在接受美学的视角下,对其意境进行诗艺的翻译,来阐释不同的译本所产生的艺术美感。  相似文献   

15.
宋之问最早是以宫廷应制诗闻名诗坛的,他在两贬岭南、经历人生变故之后,诗歌题材、风格发生了重大变化。从其贬谪途经湖湘时所作的几首贬谪诗并联系其在岭南所作的贬谪诗来看,宋之问诗歌艺术的嬗变主要表现在诗歌题材的开拓、情感的表达以及艺术表现手法等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6.
在朝代更替频仍、社会动荡不安的时代背景下,婚恋赠答诗于先唐时期表现出其特有的思想蕴涵与艺术风格。纵览先唐婚恋赠答诗的基本概况,创作主体多集中在封建统治集团与贵族阶级,这便决定了其诗歌思想内容多为封建统治集团慨叹遭际或上层贵族内部成员表现境遇。另有文士夫妇述写离情别思,此类赠答诗中的情感书写特征常为后世借鉴。  相似文献   

17.
杜雄  廖志勤 《科技信息》2010,(35):I0005-I0006,I0010
翁显良是诗歌翻译仿译派的代表人物,对古诗英译有其独到的见解。在他不朽的译诗作品和文论中,始终如一地贯穿着这一翻译理念:译诗关键在于"再现意象"、"改创声律"。  相似文献   

18.
宋代思想家程颢、程颐(世称"二程")创立的理学(欧美学者称之为"新儒学"),成为影响中国古代七个世纪的官方哲学。如今,海外学界认为,中国与亚洲"四小龙"的经济腾飞,其原动力就在于新儒学的熏陶。诗教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湖北黄陂自古以来是诗歌之乡,相传《木兰诗》就是从这里传唱开来的。二程祖孙三代在湖北黄陂生活了60余载,二程兄弟生于斯、长于斯、学于斯也达十四五载。他们生平留下的"鲁台望道"、"孔颜乐处"、"如坐春风"、"程门立雪"等千古佳话,至今传为美谈。而程颢的哲理诗《春日偶成》列为《千家诗》卷首后,成为蒙学诗教的开篇,更是家喻户晓,在民间广为流传。在撰写《理学双凤.程颢程颐》时发现:二程的理学精髓,不仅蕴含在其哲理诗中,也与其早期接受的诗教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19.
象似性普遍存在于文学语言之中,对于诗歌语言而言,象似性被强调为制约诗歌篇章结构的原则之一。象似性既是语言的自然属性,也是重要的认知原则,除了作为诗歌的修辞手段以外,它在语言使用中还具有连句成篇的衔接作用,是语篇的隐形衔接手段之一。从语篇层面可以揭示象似性在视觉诗语篇衔接与连贯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皮日休创作诗序的目的和作用是为诗作服务,这决定了其诗序依附诗作而存在,并与诗作凝结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另一方面,皮日休诗序的篇幅规模大,且极具有完整性和文学艺术性,诗序在意义和作用上大于诗歌,呈现出脱离诗作束缚的趋势,一些诗序可以被当作独立的作品来看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