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黎娜  李亚 《科技信息》2009,(23):I0008-I0008,I0068
大学计算机基础”是大学生入学后的第一门计算机课程,对于提高信息时代大学生的计算机运用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结合该课程内容多、操作性强、学生差别大、更新快等特点,提出一些改革措施,使“大学计算机基础”课明确定位、办出特色,以提高教学质量.提高毕业学生就业的竞争力。  相似文献   

2.
阐述了加强“两个对接期”(一是学生入学时从中学到大学的“对接”;二是毕业前从学校走向社会的“对接”)教育的意义,提出了“两个对接期”教育与管理的对策。  相似文献   

3.
高校贫困生的心理调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招生就业制度从国家包分配的“两包”逐步向学生缴纳一定的费用上学、毕业后自主择业等政策的出台,高校贫困生在各个方面面临着新的更大的冲击,现拟就高校贫困生在校生活时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一定的矫正、调适方法。  相似文献   

4.
曾红英 《龙岩师专学报》2000,18(2):135-136,142
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师专毕业生就业制度将逐渐由“国家负责分配”转为“双向选择,自主择业”。为适应形势的发展,政府主管部门、学校职能部门、毕业生都应解放思想,积极主动地适应,推进毕业和就业制度的改革。  相似文献   

5.
师范院校毕业生由国家“包分配”的政策已不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 ,“双向选择、自主择业”是今后的就业方向。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和令人堪忧的师资状况 ,高师院校应重视就业教育 ,要改变过去那种到毕业时才进行的就业指导 ,应将就业教育贯穿于学校教育的全过程 ,就业教育必须与思想教育、素质教育、创业教育、就业指导相结合。  相似文献   

6.
师范院校毕业生由国家“包分配”的政策已不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双向选择、自主择业”是今后的就业方向。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和令人堪忧的师资状况,高师院校应重视就业教育,要改变过去那种到毕业时才进行的就业指导,应将就业教育贯穿于党校教育的全过程,就业教育必须与思想教育、素质教育、创业教育、就业指导相结合。  相似文献   

7.
以实践教学体系综合改革为切入点,通过实施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校内与校外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践与生产相结合、教学与科研相结合、毕业实习与就业(创业)相结合的“六结合”实践教学模式,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相似文献   

8.
随着大学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如何培养人才成为社会关注焦点。对此,中国工程院院士、四川大学校长谢和平认为,高校应创新“第二课堂”,把学生社团打造成为学生兴趣发挥的俱乐部、创新创业的“天堂”。他指出,为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光靠改革“第一课堂”并不够。许多学生考入大学某个专业,主要是由高考分数决定,而不是由其兴趣、爱好决定的。如果我们可以把学生社团作为“第二课堂”,让每个学生在学好本专业课程之余,通过参加自己喜欢的社团,去钻研自己感兴趣的领域,使兴趣变成特长,再将特长变成专长,就可以为将来开创事业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9.
在高度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高等教育长期以来形成了以“统”和“包”为特征的办学模式。国家统拨经费,统一招生,统一培养规格,使用统编教材,毕业生统一分配。学生一入高校就由国家包吃、包住、包医疗、包毕业、包分配,学生变成了学校的“五包户”。在这种情况下,学生手里有了“铁饭碗”,比较容易形成依赖思想和安全感,使他们缺乏学习热情,缺乏社会责任感和开拓创新精神。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高等教育体制也必然要改革,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如何逐步建立起能够适应社会对专门人才需要的有效机制,把竞争机制引入高等学校,具有重大意义。毫无疑问,深化教育体制改革,也必须在学生管理中引进竞争机制。在学生管理中引入竞争机制,是为了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使教育事业日益富有生机和活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在竞争中提高素质,发展自己,完善自己,更好地为现代化建设服务。  相似文献   

10.
大学英语四级考试成绩是关系到高校学生毕业的重要因素之一。尤其是"本三"院校的学生英语基础不是很好,他们如果不高度重视,加倍努力,很有可能在毕业之前英语四级考试难以通过,最终难以获得学位证,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着今年的就业。该文着重探讨辅导员通过抓好"三个关键"方面的工作,帮助"本三"院校的学生尽早通过大学英语四级考试,且尽可能地获得高分,从而今后的毕业与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对全面推进学校的校风与学风建设起到有益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1.
黄丽娃  高媛  王丽  韩杨  陈敏 《科技信息》2010,(9):207-208
通过对医疗美容技术专业进行“模块式”教学体系改革,打破传统的“老三段”框架,按照培养目标的职业标准要求,以毕业后就业方向为核心所需要的知识理论和实践技能有机地结合。形成“七个模块”进行课程体系改革。  相似文献   

12.
私立广州华联大学在介绍其办学模式时,提出要办成一间“开放型”、“职业型”大学。“开放型”,即逐步试行让学生“宽进严出”的做法,使更多的青年有入学的机会,而进校后能在竞争的环境中激发学习潜能;学生学完必修的课程,完成总学分时,即可提出毕业。  相似文献   

13.
该文从分析当前大部分高职学生的英语现状入手,联系当前的社会就业形式。强调高职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应重视听力和口语的训练,培养英语交流的能力,及早走出“哑巴英语”的误区,为毕业后的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4.
对“研究型大学”和“研究性教学”的再认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 为了在21世纪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为人类文明进步做出更大贡献,党和政府提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力资源强国的宏伟战略目标.从“211工程”开始,我国高校中的一批重点大学瞄准国际上研究型大学的目标定位,着力提高高校科研和学术水平.“985工程”又让一部分“重中之重”高校肩负起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的历史使命.胡锦涛同志在2006年两院院士大会上指出:首先要从教育这个源头抓起,努力建设有利于创新型科技人才生成的教育培养体系.这是从国家发展战略高度,对整个高等教育提出的历史性要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也把“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形成各类人才辈出,拔尖创新人才不断涌现局面”列为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目标.全国几十所研究型大学参与了“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试点项目,积极推进“研究性教学”方式的改革.  相似文献   

15.
长沙大学酒店管理专业采用“2 1”人才培养模式,通过组建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积极推进教学改革、加强与企业合作、强化学生毕业实习的管理、注重学生全面素质培养等措施,以就业为导向,实现了学校、学生和企业“三赢”的结果。  相似文献   

16.
面对每年迅速增加的大学毕业生,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政府制定各种各样的促进大学毕业生就业的政策、社会大肆宣传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问题、学校在临大学生毕业时进行各式各样的培训、大学生自身恐慌,仿佛大学毕业生就业真的就成了一个难题。本文从政府、学生、社会舆论三大角度的分析结果来看,“大学毕业生就业难”是个伪命题。  相似文献   

17.
国家自2007年实施免费师范生政策以来,今年已步入第七个年头,现已有两届学生毕业。通过对免费师范生就业政策的现状进行分析,结合已毕业学生的就业状况,为进一步完善免费师范生就业政策提出建议和思考,使学生充分合理利用就业政策,开拓就业市场。  相似文献   

18.
一、充分调动师生积极因素,不断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教学方法的改革是“两课”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的重点是把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体现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由教师“满堂灌”的教学方式转向学生积极参与方式.课堂教学是“两课”教学中心环节,传统的做法是教师在课堂上“满堂灌”,几乎提供所有问题的现成答案.虽然这样的教学对学生也有启发,也可以讲得很生动,但学生感到没有压力,不利于学生思想水平和思维能力的提高.针对这一问题,我们提出课堂教学改革的思路是:由“满堂灌”转向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抓好“讲”、“听”、“写”、“看”、”问”五个环节.“讲”,一方面在联系学生思想实际精心钻研教材的基础  相似文献   

19.
大四“空巢”是现今多数高校客观存在的一种现象,新建本科院校的毕业生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面临更多压力,因此“空巢”现象更为普遍。结合新建本科院校的特点,从理论上深入解析大四空巢现象,分析大四“空巢”出现的深层原因,探索解决新建本科院校毕业班课程改革与大四学生管理的有效途径,找到就业与上课间的平衡点,使毕业班课程设置既能满足学生就业需求,又能保证本科教学质量,最终为新建本科院校的毕业生就业服务工作及科学合理设置课程,给出针对性建议。  相似文献   

20.
记者从有关部门获悉,由四川奥星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投资申办的全国第一所“国际互联网上大学”已获国家教委正式批准,明年1月开始正式运作、据悉,该大学首期将招收注册会计师、涉外律师、MBA、旅游高级导游等专业,学完课程可获国家认可的毕业证书。 该校的师资主要依托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人民大学等全国名牌大学,每天定时上网授课,授课资料由以上大学教师提供,交网上大学发布。学生可以在网上提问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