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政论文在中西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流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政论文的翻译因此显得尤为重要。在翻译政治性材料的时候,译者要考虑到中外文化差异及译本功能等因素。德国功能主义翻译理论强调译文的预期目的和功能,从一个新的角度为政论文的翻译提供了理据。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标题形式、论证结构、论证方法、修辞手法及语言特色等五个方面论述归纳了毛泽东政论文的写作特色。  相似文献   

3.
政论文中缩略语的英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政论文中涌现出了大量的缩略词.本文对新时期政论文中缩略词的构成和特点进行了研究和分析,并归纳出了一些有关此类词语的翻译策略和方法.  相似文献   

4.
政论文具有体现党和国家大政方针,关系国家和民族利益的特性,因此其英译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从语篇视点的角度出发,对政论文英译进行新的解析,指出译者应对原语语篇的视点进行正确解码,在掌握原文背景知识的基础上,重构语篇,将原作者的意图准确地呈现于译文中。  相似文献   

5.
文章探讨了政论文翻译中的增词现象。政论文不同于我们生活中的其他文章如文学、艺术等。因此我们应该运用各种技巧和方法使政论文翻译更准确、明了、严肃。  相似文献   

6.
稼轩词[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序中,明确提出了"壮词"这一体例。"壮词",乃稼轩军人意识的凸现,在情绪由喜而悲的两极化落差中,最终表现为慷慨生哀的悲剧崇高美。  相似文献   

7.
介绍了政论文的定义、翻译原则、功能和文体特点,并在此基础上,分析当前汉语政论文翻译存在的两大错误倾向:严重翻译腔的机械直译和过分解释性意译,提出通过异化和归化翻译策略来解决这两大难题。  相似文献   

8.
辛弃疾离开官场,退居带湖,于上饶甘年长隐,词作内容更加丰富,送别、赠和、感怀、艳情、田园之什,皆有之。然其志如故,心怀愤世忧国之念,常吐孤寂幽咽之音。时而纵谈看剑补天,时而低吟盟鸥归田。憾抱负之难展,寄厚望于友人。篇篇感人,然每有歧议。兹选带湖小词几阕,逐一辨赏,可见一斑。  相似文献   

9.
辛弃疾一生沉浮不定,坎坷艰难,但无论是在春风得意、少年得志时,还是投闲置散、抑郁失意时,他都以激昂悲壮的调子,唱出了时代的哀怨和欢乐,民族的悲愤和希望.  相似文献   

10.
辛弃疾创作了33首登临词,分属于其人生经历的各个阶段。这些登临词的内涵富于变化,从中可以略窥辛弃疾一生的心路历程。稼轩登临词内涵的变化可以从前期、中期与后期三个阶段分别加以考察:第一阶段为江淮、两湖时期,其词主要抒发岁月蹉跎、壮志难酬的满腔愤懑以及念家忧国、故土难归的羁旅愁情;第二阶段包括带湖隐居、七闽宦游与瓢泉隐居三个时期,其词主要展现了辛弃疾虽体察到仕途艰险,却又不甘心隐居的心理矛盾;第三阶段为两浙、铅山时期,其词表达了辛弃疾对当前政局的清醒认知和对历史功业难以久远的哲思。这三个阶段意脉相连但其主要内涵各不相同,共同勾勒出辛弃疾一生的心理轨迹。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壮志难酬之情从始至终贯穿于稼轩不同时期的登临词,但却呈现出由显到隐的趋势,这也体现出辛弃疾登临词内涵的变化,进而表现出其心态的变化。  相似文献   

11.
稼轩放翁由于共同的时代感召、相近的家庭教育和相通的人生理想,二人声气相较,在军事方略上时有异同。一生主战,反对主和;在注重正面战场的前提下,提倡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遣谍离间,乘敌之隙,待机而动;在建都对于北伐恢复的重要性方面,二人有共通之处。其差异之处在于稼轩是一位军事家,放翁乃一文士。稼轩之论全面冷静客观,切合实际;放翁之思,热烈激情,却时有差误。相比较而言,二人之军事见解,虽同中有异,但陆逊于辛。  相似文献   

12.
批评意识,是杂文与生俱来的文体特质。但杂文批评的文体特质,从文体确立至今,很多人也还有着这样那样的误解。有人把杂文批评等同于政治批评,或把杂文的批评性与建设性割裂开来,从而导致了历史上屡见不鲜的杂文悲剧,也妨碍了杂文创作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秦牧是我国当代文坛公认的风格独树一帜的著名散文家。他的散文如一个博大精深的体系,不仅思想观念鲜明,哲理性、知识性强,而且在文体上独具特色,体现在其选材、构思、叙述方式、语言风格等诸多方面,为我们树立了很好的学习榜样。  相似文献   

14.
近年从萍乡本境搜集到文廷式四篇佚文。分别来自张、彭、叶、黄四姓家谱。二篇谱序、一人物传记、一寿序。其中叶氏谱序为文氏手书清末刻版,另三篇为民国前期木活字刻版,共计约三千字。两篇文字直击封建科举之弊,另两篇为应酬之作。此四件谱牒文献之发现,增加了文氏文稿库的新品种,为进一步搜集文氏佚文,深化文廷式研究提供了新契机。  相似文献   

15.
评析了《贾永生杂文三百篇》,认为该书是“贾永生精神世界的折光,是这位终生以创研为业的大学教授、学刊编审的心灵写照”。指出贾永生杂文有着特有的生命价值与道德直觉,既沉郁雄浑又清晰刚健,既博宏壮美又冷峻凄艳;贾永生杂文的另一特质是力图作出对中国杂文的现代阐释,作好中国杂文现代性的学理设计。  相似文献   

16.
稼轩词数量之多、题材之广、风格之多样堪称宋词之冠.他善于创造性地融汇诗歌、散文、辞赋等各种文学形式的优点.丰富了词的表现手法,从而形成了稼轩词雅俗相济、灵动活泼的语言风格,其中对话方式的巧妙运用就是其表现形式之一.文章拟用语言分析的方法对稼轩词中的对话描写及其表达功能进行初步的探析.  相似文献   

17.
在场主义散文曾经走红文坛,本文深入分析了在场散文在推倒与重建方面的贡献和问题,进一步延伸和拓展在场的含义,提出在场就是寻求创作自由的过程,即散文创作者的自由精神和对历史现实的积极介入姿态,凸显被各种权力话语遮蔽和垄断了的人生以及历史的真相这一观点.本文还指出在场散文流派的辨识性含混不清以及所面对的危机.  相似文献   

18.
中国传统文化中,身体一直处于缺席的地位。晚明小品文具有超然洒脱的闲情逸致,崇尚大自然的幽情别致,重视个体感性的存在、世俗需求和身体的快乐。身体意识的张扬和情欲的宣泄成为文人追求的目标,歌颂身体的文字大量涌现。欲望化、身体化替代了理性、天道,身体获得了直面存在的价值和权利,身体的意义得以彰显,对日后散文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9.
90年代的“文化散文”既有对传统历史散文的继承,又有自己的创新与发展。它为散文内容注入了更多的文化蕴涵与理性精神,在具体写法上又充分发挥了作者的想象力,洋溢着浓郁的诗的激情,从根本上突破了传统散文长期局限在人生常态的写作模式,形成了一种洋洋洒洒的长篇巨制式的新散文式样。  相似文献   

20.
培根的Essays是散文史上不朽的杰作,在众多的汉译本中,曹明伦的译本以其文笔优美而享有较高的声誉。大量的语料库数据显示,曹明伦的译文较好地保留了原文中的基本词汇和句法特征,并通过大量使用单音节词、四字格、古汉语词汇及书面语体词汇等手段,传达了原文古奥、典雅的文风,实现了和原文的"形似",达到了形神兼备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