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004年12月17日,欧盟首脑会议经过艰难磋商,最终就启动与土耳其进行入盟谈判的条件达成一致。2004年10月11日,欧盟正式解除利比亚12年的经济制裁和长达18年的武器禁运。第五次亚欧首脑会议召开前夕,欧盟曾坚决拒绝接受缅甸为新成员,并为此与东盟闹出矛盾,一度影响到会议正常召开。  相似文献   

2.
“我们不同意民主只有一种定义,或只以某种特殊标准来衡量一个政治制度是否民主。同样的,人权标准在每个社会也有所不同,即使在同一个社会,不同阶段也有不同的标准。”7月19日,马来西亚总理马哈蒂尔在第24届东盟外长会议上发表的开幕词中,强烈抨击发达国家把西方“民主、自由与人权”的标准强加在发展中国家身上。  相似文献   

3.
刁大明 《世界知识》2013,(13):48-49
“我想她得到普利策奖时大概也就十五六岁吧”。6月5日,即赶赴西海岸准备“习奥会”的前一天,奥巴马在白宫玫瑰园面对媒体调侃着内阁要员的新人选。当天,美国驻联合国全权代表苏珊·赖斯被宣布将在7月接替多尼隆出任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而接替赖斯的人选提名即这个普利策奖得主萨曼莎·鲍尔。显然,  相似文献   

4.
王湖清 《世界知识》2011,(22):62-63
欧洲人权观念的发展 欧洲人对中国人权的关注是伴随着自身人权观念发展而来的。二战后,随着欧洲一体化的加深,欧洲国家开始在内部和对外方面凸显人权大旗,以解决国家主权弱化带来的人权保障问题,树立欧洲作为一个整体在国际舞台上的形象。  相似文献   

5.
人权与外交     
人权与外交原本属两个不相干的范畴。随着世界的发展与变化,人权逐渐进入国际政治、进入外交领域。近一个时期来,由于一些西方国家鼓噪、推行所谓的“人权外交”,使人权与外交的关系显得更为突出。究竟怎样看待人权问题及其同外交的关系?本文尝试在这方面进行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6.
在当代美国外交中,以“人权”作为筹码实现其既定外交目标的政策是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这种政策根源于欧美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时期提出的“天赋人权”理论,发展于所谓的美国特殊地理环境与政治制度,但作为美国对外交往中服务于其国家利益的工具则是形成于20世纪初期,其后一直在美国外交中时隐时现,到70年代后期卡特入主白宫后,正式作为国家一项主要外交政策提了出来,“人权外交”由此得名,并且对后任总统的外交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因此,对卡特政府“人权外交”的来龙去脉进行探讨,是有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的。  相似文献   

7.
屡败屡提,屡提屡败。当美国的反华提案在联大人权委员会上第九次碰壁后,有代表指出:“这种在人权问题上搞对抗的做法气数已尽,今年恐怕是最后一次了。”旁观者清,当局者仍执迷不悟。受制于国内政治斗争而摇来摆去我们不妨考察克林顿上台以来美国对华“人权外交”的轨迹。克林顿上台伊始即宣布将人权与最惠国待遇挂钩;1994年又宣布将人权与最惠国待遇脱钩;  相似文献   

8.
人权概念被引进美国外交领域始于二战后,美国人戴维·D·纽瑟姆在其1966年出版的著作<人权外交>中首次使用这一概念,1977年,卡特总统上台后明确提出"人权外交"的口号,向世界公开宣示人权是美国对外政策的核心原则.到里根政府时期,美国对发展中国家的人权外交与里根主义的推行紧密联系在了一起.里根主义的目的是在全世界建立"自由"、"民主"的政体,而这也正是美国人权外交的目标.  相似文献   

9.
人权外交是美国"全球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自1976年卡特政府正式提出并实施人权外交以来,人权外交开始成为美国对外政策的一个重要特征。本文从资产阶级的天赋人权观和美国人的天赋使命观对美国人权外交政策产生的思想渊源进行了分析,这有助于更深入地了解美国的人权外交。  相似文献   

10.
周晓沛先生在多年的外交生涯中不仅有丰富的外交经验,还有一个个生动有趣的外交故事,本期《外交志·记忆》,周大使给我们讲述"电影外交"与"桑拿外交"的故事。  相似文献   

11.
正我在乌克兰工作了两年半,经常与外长接触、交往,每次谈话都很愉快。外长夫人也有请必到,出席我夫人在使馆举行的友好活动。1998年,我被任命为驻乌克兰特命全权大使。大使到任的第一件大事是向驻在国总统递交国书。按照礼宾规定,先向外交部递交国书副本,然后开始礼节性拜会等外交活动。挑战乌克兰外交部乒乓球冠军乌克兰方面安排塔拉修克外长接受新任中国大使的国书副本。这位外长是一位政治家,曾长期在西方国家工作,以亲北约著称。初次见面,主要谈了对双边关系  相似文献   

12.
人们能回答什么是“对外政策”,但什么叫“外交政策”呢?我不是为咬文嚼字或者做文字游戏才来指出这个问题,而是因为这看似一字之差的问题已经折射出许多大问题。把外交置于政策之前不但令人费解,而且其顺序的颠倒说明,现实中,人们没有处理好外交与对外政策(或者对外政策与外交)的关系。首先看一下英语中是否也存在这种现象。答案似乎是否定的。人们知道,英语中表达“对外政策”和“外交”的术语分别是foreignpolicy与diplomacy。从字面上看,它们就是不同的。虽然外交与对外政策密切相关,但对外政策不等于外交,外交也不等于对外政策。一般地,diplomacy指国家有关机构(一般是外交部以及其他政府部门的外事部分)执行国家对外政策、处理对外关系的一套技巧或者艺术。除了在非英语国家的翻译语言中  相似文献   

13.
马加力 《世界知识》2014,(20):28-29
旋风般开展各种形式外交活动 今年5月,印度人民党击败执政长达十年之久的国大党赢得大选,该党领导人莫迪当选为新一任总理。莫迪上台伊始,便旋风般地开展各种形式的外交活动,引起了国际社会对这位新总理外交政策的极大关注。莫迪的就职仪式,邀请了印度的宿敌巴基斯坦总理谢里夫出席。  相似文献   

14.
正在平昌冬奥会闭幕式上的北京八分钟里,熊猫和长城再次担当了中国象征的角色,成功演绎了一场新的熊猫外交和长城外交。早在1957年,熊猫平平就作为特殊国礼,被送往苏联。上世纪70年代,随着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启动,中国与西方国家的关系迅速改善,熊猫担当了中国友谊大使的重任,在西方国家引发了一股熊猫热。1972年4月,在尼克松访华两个月后,玲玲和兴兴乘专机抵达美国首都,入住华盛顿国家动物园,受到尼克松总统夫人和8000名美国观众的冒雨迎接。同年10月,在一个战斗机  相似文献   

15.
说“总体外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外交”一词“指国家为实行其对外政策,由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外交代表机关等进行的诸如访问、谈判、交涉、发出外交文件、缔结条约、参加国际会议和国际组织等对外活动。是国家实现其对外政策的重要手段”(《世界知识大辞典》)。同其他事物一样,外交也是不断变化和发展的,其活动内容早已超越这些范围。  相似文献   

16.
由美国教授斯卡拉庇諾于1959年在“康倫报告”中所提出来的“纵深外交”,其后又被罗伯特·肯尼迪称之为“纵深冲击战术”的外交战术,目前正为肯尼迪政府的海外工作人員、尤其是驻外使节所广泛采用。美国《时代》周刊为此欢呼:“新型的外交活动已經展开”。近来美国与論界更肆意渲染,美其名曰:“新边疆外交”。“纵深外交”究竟是个什么玩  相似文献   

17.
“民间外交”之我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毅副总理所下定义“民间外交”,就其字义来讲,是与“官方外交”相对而言的。从广义上说,它泛指各国人民之间的一切友好往来活动。就狭义而论,它特指那些不代表官方而又具有一定的官方背景的民间往来活动。“民间外交”的主体和对象是那些从事国际活动和交往的“自然人”或“法人”,其内容包括政治、经济、科学技术和文化体育等各个领域,其方式有个别接触的、双边的、多边的,甚至可以召开民间国际会议。民间外交一般不代表政府,但又可同对方政府高级官员进行上层交往,也可以同各种行业、各种政治倾向的政党、团体、个人建立联系,甚至深入到基层了解情况,结交朋  相似文献   

18.
“大人外交”这个话题,现任住媒体上谈论得很多。在“大人外交”这个“舆论热点”的背后,也许反映了值得关注的国际政治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19.
周鑫宇 《世界知识》2013,(12):69-69
"逾越外交"这个词在外交学的辞典里面虽然还没有过,却可以拿来形容当前中国新一届政府的外交特点。上世纪70年代曾出现过一次著名的"越顶外交",当时美国越过自己主要的亚洲盟友日本,秘密和中国恢复了双边关系。日本感觉自己被忽略了。今天,当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访问加勒比和拉美三国时,美国显然不想被忽略。  相似文献   

20.
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马克思主义的“商赋人权论”使西方“人权”理论抛弃了古典模式,西方“人权”理论不断变换理论形态,经历了胡克、马里旦、罗尔斯、西方历史学派、“第四代人权”论、亨廷顿等各种“人权”理论阶段,但其最基本形态仍然是“天赋人权”理论的精华和系统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