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长期以来,资产减值问题一直被上市公司及信息使用者所关注。通过对现行《企业会计制度》与新《企业会计准则》就资产减值准备计提、转回及所带来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比较,介绍了各自的优点和不足。特别是针对资产减值准备转回与否进行了分析,阐述了新准则对资产减值准备不转回存在的一些缺陷,提出了应该对所有资产减值准备都予以转回的观点及2种避免利润操纵的转回方法。  相似文献   

2.
《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规定(除存货等)已确认的资产减值不得转回。针对新准则对资产减值单向计提的规定,从资产减值准备计提方向及计提幅度两个方面研究了上市公司资产减值的信号显示作用,发现资产减值的计提方向存在信号显示作用,资产减值计提幅度在发生资产减值时也存在信号显示功能。这表明资产减值准备传递了公司未来前景的信息。  相似文献   

3.
我国上市公司由于各种内在和外在的原因,利用资产减值操纵利润的现象十分严重.因此,在实践中合理利用并不断完善资产减值制度具有重大意义.分析资产减值会计理论在上市公司的实际应用情况.为了更直观和准确地说明问题,收集上市公司在资产减值准则实施前后几年计提和转回资产减值损失的数据并进行比较,进一步分析资产减值准则在上市公司实施的经济后果,尤其是与企业盈余管理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李红 《科技信息》2006,(4):158-159
目前,我国资产减值准备问题已引起各方面普遍关注,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范围已经由应收帐款、短期投资、存货和长期投资扩大到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在建工程和委托贷款共八项资产,但由于相关的制度规定并不完善,企业利用新制度进行利润操纵的现象也非常严重,本文拟从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的理论依据出发,来探讨资产减值准备的有关问题并发表一点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5.
我国2000年12月29日颁布的《企业会计制度》明确规定:“企业应当定期或者至少每年年度终了进行全面检查,并根据谨慎性原则的要求,合理地预计各项资产可能发生的损失,对可能发生的各项资产损失计提减值准备。”在新《企业会计制度》实施的当年,沪深两市上市公司计提的八项减值准备为210亿元之多,我们在庆幸上市公司资产质量得到进一步优化的同时,却不得不注意到这项巨大的减值准备正是作为调节利润的蓄水池,成为上市公司以后经营状况不佳年度的利润来源。一些企业利用会计法规准则中的灵活性、不完善性以计提和转回减值准备为借口,为达到自身目的而进行随意操纵会计利润的行为愈演愈烈。故笔者就此问题浅析如下:  相似文献   

6.
盈余管理是会计研究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计提和转回资产减值一直是企业进行盈余管理的重要手段,满足不同类型公司的盈余管理的动机,利用资产减值调节利润一直是上市公司粉饰报表的重要手段.如何抑制上市公司利用资产减值进行盈余管理,已经成为会计实务界和理论界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本文首先对资产减值和盈余管理的概念做简要概述,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上市公司利用资产减值进行盈余管理的动因及方法.其次,分析资产减值准备对盈余管理的影响.最后,提出资产减值政策实施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本就企业计提“资产减值准备”问题从三方面进行了探讨与分析。对会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的具体内容以及国际上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的惯例和证监委对上市公司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的监管要求进行探讨与叙述,分析了计提“资产减值准备”对,企业利润、税负产生的影响,同时还对投资产生的影响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8.
常亚 《科技信息》2007,(15):45-46
2000年12月29日,财政部正式颁布了《企业会计制度》,并将资产减值由四项扩展到八项,规范了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该项改革措施提高了企业会计信息质量,同时进一步贯彻了“谨慎性”原则。新制度一经颁布,对于资产减值的一系列讨论就在会计界广泛展开,众说纷纭。本文围绕资产计提减值准备后的纳税调整及会计处理方法展开讨论。  相似文献   

9.
作为会计"谨慎性原则"鲜明体现的"资产减值准备",从产生到发展经历了一个必然的过程。最初"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是为了避免资产的虚增导致企业利润的虚增,同时保证企业财务资料的真实性和可比性。然而,由于信息不对称,执行过程中越来越多的企业,把资产减值作为盈余管理的手段,任意操纵利润,反而严重影响了财务信息的真实性,新会计准则为了完善准则的合理性,提高准则的可操作性,遏制这一现象,对旧会计准则和制度作了历史性变革。  相似文献   

10.
以104家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分析其2004-2006年固定资产和长期投资减值准备的转回情况,发现《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的实施对上市公司会计政策的选择有重要影响,取得了上市公司通过长期资产减值准备调节利润的证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