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空间数据管理和分析是GIS具有的优势功能,考古工作往往与遗址的空间分布和特征具有深层次的关系。该文章在研究国内外考古工作中地理信息技术的基础上,结合目前已经实现的技术,总结了GIS在考古中的五大应方面,包括制作考古专用地图、不同图层的叠置分析、利用空间数据库实现考古资料数字化、GIS支持下考古信息系统的开发以及对遗址建立预测模型,从数据的采集和存储、信息系统建立以及模型构建等方面对地理信息技术在考古中的实现进行了初步探究。  相似文献   

2.
以山东省汶泗流域作为研究区,利用GIS技术,在现有考古资料和考古模型基础上,对研究区大汶口文化时期的遗址点进行分析,选择具有显著影响水平的环境参数,建立预测模型,得到了研究区遗址点分布概率图.结果表明,高程、坡度以及距水系的水平距离是影响古代人类活动的三个主要环境参数.在50~100 m的高程段内遗址点分布最多,占已发掘遗址数量的40.4%;坡度方面,遗址点主要分布在坡度小于2.5°以下的地区,遗址点数目占目前发掘遗址数量的86.2%;51.4%的遗址点出现在距离水系2000 m范围以内.随着三者数值的增加,遗址点数量减少.通过遗址点分布概率图发现,遗址出现概率最高的集中在35.5°N~36.25°N,116.5°E~117.25°E之间,再次是流域的西南部地区.  相似文献   

3.
对长江流域新石器时代以来环境考古研究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朱诚 《自然科学进展》2005,15(2):149-153
环境考古是目前PAGES核心计划研究全新世人地相互作用及环境演变的重要领域,长江流域由于新石器时代以来的考古遗址众多,为环境考古研究提供了极好条件.文中认为今后应注重以下几方面的研究:(1)长江上中下游自然环境与文化序列差异性特征及其原因;(2)生土层内人类生存遗迹的寻找;(3)文化间歇层成因;(4)埋藏森林和埋藏古树成因;(5)考古遗址与自然沉积地层的对比;(6)遗址地层中环境质量变化信息的提取;(7)建立遗址地层反映人类活动方式和强度的指标,提取考古地层反映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定量化指标信息;(8)考古遗址三维时空和高程分布的GIS研究.由此,将会对过去难以解释的长江流域地貌与环境演变及人类文明孕育发展史等问题获得更多可靠的地层学记录解释.  相似文献   

4.
面向考古遗址三维重建,以安徽凌家滩遗址为例,提出了多源数据融合方法和基于融合结果的古地层三维建模方法.根据无人机航拍数据、大范围钻探数据、基础地理数据、田野考古图及文本资料,着重研究解决这些多源异构时空数据在空间基准、时空尺度和数据结构等方面的差异问题,进而构建了该遗址古地表三维模型.并在此模型基础上,初步探讨了面向考古遗址时空分析的地理空间统计、空间关系和最优路径分析等应用研究方法.实践证明,本文提出的方法为考古研究提供了直观科学的可视化平台,有助于进一步分析大范围遗址中各类遗迹的时空关系,为推演古人类的生存环境和历史发展规律提供依据.本研究深化了地理学与考古学的交叉应用,为数字考古提供新的思路,也拓展了历史地理研究新方向.  相似文献   

5.
概述了空间分析支持下的聚落考古的研究现状,简要分析了基于GIS的聚落考古研究未来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6.
PDA+GPS与ArcPad支持下的野外考古数据采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考古调查存在着数据记录随意、格式不规范及仪器野外使用不便等缺点,特别在后期工作中,相关资料的统一管理和使用较为麻烦.以PDA和GPS为平台,整合ArcPad移动GIS软件尝试进行野外遗址调查.试验表明,能够快捷的采集考古目标的空间及属性信息,进行室内作业精度检验,并能实现地物的遥感、GIS、GPS 信息有效结合;该...  相似文献   

7.
浙江良渚地区的考古研究工作已开展了八十余年,海量考古数据的存储与管理经历了从文件系统向传统关系型数据库再向空间数据库发展的过程.文件系统和传统关系型数据库在存储和管理考古数据上存在着一定的限制,尤其是不能够充分体现考古数据的空间关系,限制了考古空间分析工作的展开.而空间数据库不仅具有普通数据库存储和管理数据的性质,其特性更在于存储空间图形数据、属性数据并建立起二者之间的联系,从而能够将考古发现与其自身地理空间位置、环境紧密结合,为从空间层面进行区域性和综合性的考古分析提供技术支撑,实现向景观考古分析的迈进.基于ArcGIS Geodatabase设计并实现了良渚古城遗址空间数据库,完成了良渚古城数字化地图的矢量化,并综合考古发掘和研究成果,对不同空间实体进行了属性设计,使得各类已发掘的重要遗址、遗迹的空间位置及其文化背景和相互联系能够在地图上直观地表现出来.这一遗址空间数据库不仅实现了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的一体化存储、浏览、查询与管理等基础功能,还提供了考古专题地图的动态制作、考古遗址的空间分析等功能,为区域环境考古、景观考古等提供新的研究思路和有力支撑.  相似文献   

8.
随着空间技术的不断发展,卫星遥感影像以其高空间覆盖、高分辨率和无损探测等优势在考古遗址的发现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对卫星遥感影像的处理主要包括基于像素和面向对象的方法.基于像素的影像处理方法能够在宏观上识别考古遗址的整体外貌,而面向对象的影像处理方法能够从地物的几何形态、纹理特征、空间分布及其相互关系等方面把握不同遗址类型的特征,从而实现有针对性的分类识别.阐述了基于像素和面向对象相结合的遥感影像处理方法在考古遗址识别上的应用,并以良渚大型遗址群为例,利用高分辨率WorldView-2卫星的多光谱影像和全色波段影像、TerraSAR-X雷达影像和高精度的数字表面模型(DSM)识别并提取了作为良渚遗址群重要组成部分的城墙和城内的台地,从整体和细节两个方面对考古遗址进行甄别,并将识别结果与良渚古城已有的考古资料进行了对比,遗址识别吻合度达到83.84%.这一识别结果证明了该研究思路的可靠性,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对提高考古遗址的识别精度和准确性、全面把握遗址的分布和类型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崧泽占文化遗址是目前在上海境内所发现的最早的人类活动场所。遗址出土了许多石器、玉器、骨器、陶器等,它们是当时的“上海人”就地取材制成的?还是从外地输入的?这是考古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它对分析当时人类社会已发展到哪个阶段?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从研究石器和玉器的岩石类型着手,结合上海周围地区的地质情况,提出是就近取材制成的看法。过去很少从岩石学的角度来进行考古研究,通过本文可看出,岩石学分析对于考古研究是有益的。  相似文献   

10.
在末次冰期到全新世的过渡时期,全球气候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几乎与此同时,人类社会也从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过渡。因此,这一时期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的关系是考古学研究的热点。云南省是我国旧石器时代考古遗址最为丰富的地区,但这里的新石器时代遗址数量相对较少,对云南省旧石器-新石器时代过渡期的旧气候研究也很少。植硅体是一种可长期保存的植物微体化石,是研究考古遗址古气候的重要手段。本研究以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过渡时期的娜咪囡遗址为研究对象,利用植硅体重建了各考古地层的气候,并探讨可能的古人类活动。结果表明,娜咪囡遗址经历了一个升温、冷却再变暖的过程,这与云南其他地区的古气候研究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11.
GIS支持的考古信息管理系统:以长江三角洲地区为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G I S技术的发展为考古界纷繁的信息管理工作提供了便利.对长江三角洲地区近 500 个考古点资料建立信息管理系统,从系统制作的技术手段到系统的应用,作了详细的介绍和分析,为科研和应用部门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2.
GIS支持的考古信息管理系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GIS技术的发展为考古界纷繁的信息管理工作提供了便利.对长江三角洲地区近500个考古点资料建立信息管理系统,从系统制作的技术手段到系统的应用,作了详细的介绍和分析,为科研和应用部门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3.
从自然因素考虑分别以风水学和GIS技术研究重庆龙兴古镇的选址,按照风水学选址的理论和方法分析古镇选址,借助ArcGIS、ENVI软件分析古镇选址的适宜性。比较两种选址方法得知,风水学选址更侧重于以定性研究的视角进行选址,而GIS技术选址是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选址方法。虽然GIS选址比风水选址更具科学性,但风水选址中也存在着合理内容。借鉴两种选址方法并使之有机地结合,为统筹规划与保护传统民居以及现代选址过程中如何把传统文化与现代技术相融合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在宏观生态学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简述了RS和GIS在景观格局分析研究、生态环境管理与建设中及在生态环境现状调查、动态监测与环境质量评价中的应用;重点分析了GIS与生态模型相结合的方法及其遥感信息模型建立的思路,RS、GIS的应用实践既给生态学提供了科学的研究方法,同时也对GIS提出了新的功能要求。  相似文献   

15.
为了集成GIS强大的空间分析、决策支持功能和地图制图的空间特征信息表达功能,实现GIS空间数据库和地图制图的一体化。笔者从这两种数据模型入手,深入分析了两种数据模型的冲突以及GIS数据直接符号化时的矛盾。提出了主从关系一体化的概念,并进行了实践证明。该成果对空间数据库和制图一体化研究和应用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环境考古学发展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世纪60年代考古学出现了新考古学派,导致包括环境考古学在内的许多考古学分支学科的出现。环境考古学的发展经历了线形模式阶段、系统模式前阶段和系统模式后阶段3个时期,并逐渐形成4个主要的研究领域:地学考古、植物考古、动物考古和分子生物考古,其中地学考古涉及到地貌学、沉积学、土壤学和地质年代学。环境考古在考古学理论方法框架中主要应用于遗存堆积前、堆积及堆积后理论中的部分或全部内容。中国环境考古学研究现阶段最需要的是工作方式与研究方法的改进。  相似文献   

17.
The diversity of GISs and the wide-spread availability of WWW have led to an increasing amount of research on integrating a variety of heterogeneous and autonomous GISs in a cooperative environment to construct a new generation of GIS characterizing in open architecture, distributed computation, interoperability, and extensibility. Our on-going research project MADGIS (Mobile Agent based Distributed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is reported, in which we propose the architecture of MADGIS to meet the requirements of integrating distributed GIS applications under Internet environment. We first describe the architecture of MADGIS, and detailed discussions focusing on the structure of client site, server site and mobile agent in MADGIS. Then we explore key techniques for MADGIS implementation.  相似文献   

18.
地图对GIS空间数据误差的影响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GIS(geography information system)数据质量是GIS研究和应用首要问题,GIS数据误差测量已成为该领域研究的热点.现有点、线、面模型都是空间数据获得后的检验模型.而GIS实践中,要根据用户提出的精度确定数据源,即首先有一个误差的限定范围,这要求分析GIS中空间数据误差的来源.地图是GIS重要的误差源,其误差与比例尺、地图概括和地图图形有关,在选择GIS数据的源地图时应综合考虑它们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在辽宁科技大学管网GIS系统建立的研究中,采用索佳SET2110全站仪采集了包括井盖在内的整个校园空间数据,采用管线探测仪探测了老校区的所有地下金属管线,利用CASS5.1软件制作了1∶500比例尺的管网数字化图,以MapInfo为基础平台,建立了辽宁科技大学管网GIS系统。针对校区管线现状,提高了在数据采集及管网GIS系统建立过程中进行数据源保证及质量控制等关键性技术问题,该流程适用于新老管线错综复杂、管线历史资料不完整、管线数据需要实时更新的中、小型规划建设场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