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四川盆地震旦系下古生界天然气成藏过程和特征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四川盆地震旦系-下古生界具有三套泥质油系烃源岩,具有很好的生油潜力和生烃强度。受加里东隆升作用的影响,烃源岩有二次生、排烃的特征,三叠纪是主要圈闭形成期和二次生油的主峰期,大量的石油运聚至乐山-龙女寺古隆起范围内形成震旦系-下古生界古油藏。随着古油藏埋深的增加,温度和压力的增高,石油裂解成天然气,古油藏自身形成气源,在原地系统形成古气藏。这一过程持续到喜马拉雅期,之后受喜马拉雅运动的影响,强烈隆升和剥蚀,圈闭重新调整,气藏重新分配,最终形成现今气藏。因此,四川盆地震旦系-下古生界天然气的成藏过程是一个古油藏→古气藏→现今气藏的过程,具有生排差异、多期运聚、早聚晚藏的特征。  相似文献   

2.
岩石力学实验表明 ,处于脆性、半脆性 -半延性域的岩石 ,其变形经历两个阶段 ,前期的变形相对均匀分布阶段和后期的变形集中化阶段。把此认识应用于四川盆地加里东古隆起的形成研究中 ,得到 :古隆起及周围岩石圈古生代在区域拉张力的作用下 ,先经历了变形相对均匀分布阶段 (Zb- O) ,形成了乐山 -龙女寺及天井山古隆起 ;后经历了变形渐进式集中化阶段(S- P) ,先形成了乐山 -龙女寺与天井山联合古隆起 (S) ,后形成了更大范围的联合古隆起 (D- P) ;后期阶段的变形主要集中于龙门山断裂等少数断裂上。  相似文献   

3.
川中磨溪与龙女寺雷口坡组构造特征及油气成藏差异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四川盆地中部磨溪和龙女寺地区雷口坡组构造差异性研究,表明现今龙女寺雷口坡组构造较磨溪地区复杂,变形强,切穿雷口坡组的断层发育.印支早期,龙女寺地区构造抬升剥蚀作用强于磨溪地区,大部分地区剥蚀至雷三段,显示为构造高点.之后的构造具有继承性,龙女寺高点持继存在.喜马拉雅期隆升作用对两个地区的影响形成了构造上的差异性.这种差异性与该区古构造和构造位置有一定的联系,更与现今构造复杂化有关.这种构造活动对研究区油气藏的控制作用主要表现为:燕山期,上二叠统生成的天然气垂向运移至雷一1亚段聚集成藏,形成磨溪-龙女寺联合古气藏;喜马拉雅期构造隆升造成两地区构造分异,磨溪地区由于受力较弱,整体抬升过程中气藏未被破坏,形成现今完整的磨溪气田;隆升作用在龙女寺造成较大的构造变动,大的断层切割整个雷口坡组,并成为天然气逸散的通道,雷一段气藏被破坏.  相似文献   

4.
本文运用构造学、沉积学和地球化学等学科对乐山—龙女寺古隆起进行了综合的-体化的定量研究。它以多方面的计算结果论证了隆起面积、隆起幅度、隆起坡度、隆升速度、沉降速度、沉积厚度等,特别是剥蚀与沉积的平衡计算结果可信度达到93%,这就更深刻地揭示了古隆起形成、演化及剥蚀、沉积的规律。  相似文献   

5.
四川盆地震旦系-下古生界古油藏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四川盆地震旦系-下古生界(简称下组合)古油藏发育,储层沥青丰富,在不同层系均可见及.乐山-龙女寺加里东期沉积-剥蚀型古隆起是古油藏石油运移、充注的指向区,总体上控制了下组合储层沥青的分布.盆地及周缘震旦系曾超大规模成藏,普遍有石油聚集过程,但局部富集;下古生界古油藏则由众多分散的、小型的岩性-构造古油藏构成.古油藏原油是优质气源,而且是天然气藏的良好封堵层.油藏裂解时圈闭开放度与现今气藏成藏率成正比,同时,古油藏与现今气藏位置上的继承性更加有利于裂解气藏的保存.  相似文献   

6.
利用地震波的振幅连续性和速度三个参数,在常规地震剖面和G-LOG剖面上对磨溪─龙女寺地区寒武系洗象池地层进行微地震相的划分,结合测并、地质、微地震相和模型正演资料的综合分析,提出了该地区风化壳上含油气有利的微地震相及最有利的含油气地区。进-步充实了乐山─龙女寺古隆起下古生界风化壳地区的地震地层学研究。  相似文献   

7.
运用三维地震、钻井资料和区域应力场研究结果,探讨埕岛地区古生界构造和地层多样性的形成机制。结果表明,三叠纪末期-始新世,在郯庐断裂左旋→右旋"往返式"走滑运动控制下,埕岛地区古生界经历了"挤压倾伏褶皱、拉张反转成山、差异走滑定型"3个阶段。三叠纪末期,在郯庐断裂左旋走滑运动下,埕岛地区NE-SW向挤压、北西向倾伏褶皱,形成西、中、东3个逆掩断块体,差异隆升作用造成古生界剥蚀程度不一。晚侏罗世-早白垩世,在郯庐断裂左旋走滑运动下,埕岛地区经历NWW-SEE向→NW-SE向拉伸,逆冲断层发生不均衡反转形成西、中、东三排山和"南敛北散"形态。晚白垩世-始新世,在郯庐断裂右旋走滑运动下,埕岛3排山自西向东基底走滑剪切位移不断增大,中排山和东排山在基底剪切下发育的东西向断层和北东向走滑断层相互切割,构造样式和岩性分布更复杂。  相似文献   

8.
利用近几年南黄海盆地中部隆起新获得的地震资料及钻井资料,对中部隆起中、古生代地层的构造形变进行了研究,根据构造特征划分了区带,预测了该区有有利勘探区。中部隆起主要变形期是印支期-燕山期,受南北方向挤压作用影响,中部隆起中西部逆冲作用强烈,形成了射阳断隆构造带,该带内近东西向展布的逆断层大量发育。隆起区东部受向东方向挤出作用影响,变形较弱,形成了黄桥背斜构造带,该带内发育多个大型背斜构造;两个构造带之间发育中部过渡带。黄桥背斜构造带断裂不发育,隆起区中西部的下古生界以压性断裂为主,这两个区域有利于形成高质量的油气盖层,是中、古生界成藏的有利区。  相似文献   

9.
川西拗陷中段发育3~5个近东西走向的弧形构造,纵向上发育多个大中型气藏的孝新合构造带为其中之一,研究其形成机理对油气勘探具有重要意义。基于连片三维地震资料编制构造图,采用三维可视化逆光照射方法描述其构造体系,依据基底特征、构造应力方向,分析不同构造体系形成时期及机理。其构造特征为:震旦系基底发育大型的龙泉山古隆起,古隆起北侧发育2~3个近东西向的断坡,拗陷内的近东西向弧形构造均位于基底断坡上方,且与秦岭造山带平行。印支期龙门山北段隆起形成NW-SE、N-S向挤压应力,燕山期大巴山-米仓山形成N-S向挤压应力,龙泉山古隆起以及北侧的断坡形成阻挡,由此形成多组系近东西向弧形构造,该构造体系在喜马拉雅期继承性发展和被改造。基底古隆起及其北侧的断坡控制了上覆地层的构造运动学模式。  相似文献   

10.
塔里木盆地孔雀河地区构造特征及演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孔雀河地区位于塔里木盆地东北部,从前震旦纪至今,经历了多期的构造变动和复杂的演化历史,形成了现今北西西-近东西向、北北东-近南北向、北北西向和北东东向基本断裂体系,同时断裂活动表现为多期性和继承性的特点;发育断背斜、断鼻、背斜及断块等构造圈闭类型,其分布具有东西分区、纵向分层的特征.纵向上,就中生界、古生界而言,下古生界较中生界发育,上古生界不发育;横向上,明显受断层控制,并沿主控断层走向方向成排成带展布;利用平衡剖面法,并结合区域构造研究成果将该区构造演化划为五个阶段:被动陆缘裂陷阶段(Z-O1)、拉张至挤压环境转变阶段(O2-S)、北东和北西向构造发育阶段(D-P1)、古生代构造的再生长及近东西向褶皱形成阶段(J)、大面积的整体升降运动阶段(K-Q).  相似文献   

11.
作者于1980年提出了《复式半背斜》术语。根据近年来研究,可以断定,它是一个广泛存在的构造型。它具有一系列特征,如:1.连续发育的褶皱呈束状,褶皱束的中部略向前突出呈一弧形;2.物质水平运动具有明显定向性;3.复式半背斜为一巨型断裂限制,在此断裂的一侧离开限制性断裂的距离越大,复式半背斜所暴露的地层带的年龄就越年轻,在另一侧不存在与复式半背斜相应的地质构造,而出现花岗岩带、地槽褶皱带或古老的基岩,等等。笔者划分出复式半背斜的五种动力学类型:1.重力滑动型;2.深断裂挤压型;3.重力滑动与深断裂挤压复合型;4.早期重力滑动与晚期断裂深部挤压复合型;5.深断裂挤压与重力扩张复合型。  相似文献   

12.
柴达木盆地背斜构造类型及含油气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柴达木盆地主要发育背斜构造 ,根据其成因可将盆地中的背斜构造归纳为生长背斜、断展背斜、纵弯背斜和滑脱背斜等 4种基本类型。受区域构造环境、盆地基底性质、应力作用方式、岩石物理性质和构造演化阶段的控制 ,上述背斜在平面上和垂向上的展布存在着明显的规律性 :生长背斜是主要的含油气构造 ,反冲断层控制下的断展背斜是重要的含油气构造 ;生油范围内的纵弯背斜可形成油气藏 ;中央坳陷中部地区的纵弯背斜为含气构造  相似文献   

13.
库车盆地依南气田构造变形特征及动力学机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库车盆地依南气田的构造变形特征及动力学机制进行了系统研究。依南气田所在的依深背斜为一具被动顶板的大型双重逆冲构造,其上覆依奇克里克背斜为一大型断层传播褶皱。它们具有分段和左行左列的雁列式展布特征。受印藏碰撞远距离效应的影响,背斜构造自晚第三纪中新世康村组沉积期开始形成,主要的作用力来源于碰撞作用所传递过来的构造挤压应力,多期自北而南的冲断作用是气田构造形成的根本原因。挤压作用不仅形成了大规模的逆冲断层及大型的断层相关褶皱,而且还产生了左行走滑作用,使断层在发生向南逆冲运动的同时还发生左行走滑运动,从而使背斜构造在走向上发生转折,并呈现出左行左列的走滑构造特点。  相似文献   

14.
准噶尔盆地南缘小渠子地区勘探目标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小渠子地区构造形态落实不清楚的问题,在以往构造认识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地震、钻井、地面地质等资料,重新解释该区地震剖面。研究认为,西马庄背斜不存在,是妖魔山背斜向西南倾伏的鼻状构造;北小渠子背斜圈闭面积和闭合度明显增加,是有利勘探目标。综合分析该区烃源条件、构造演化、油气热演化、储盖组合及保存条件,认为构造成因是控制油气藏的关键因素。燕山期,南部掀斜作用使小渠子南部的二叠系、三叠系、侏罗系拗陷转变为隆起区,乌鲁木齐向斜中的相当一部分油气持续向南运移,其中的一部分通过断裂运移至南小渠子背斜带,是该区至今末获得较大突破的重要原因。南小渠子背斜具有形成早、发育时间长、圈闭面积大、闭合度高、储层物性较好的优越性,二叠系红雁池组、芦草沟组自生自储组合是下一步的勘探目标。北小渠子背斜具有良好的生、储、盖组合,虽然上仓房沟群、小泉沟群储层物性条件差,对成藏不利,但下仓房沟群中下部及以下地层未钻揭,其储层条件及成藏条件是下步研究目标。  相似文献   

15.
米仓山东段-大巴山前缘圈闭构造样式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区域构造分析和地震剖面解释入手,通过野外地质调查、地震资料解释、典型剖面构造分析,确定了米仓山东段-大巴山区域应力方向,探讨了区域构造演化特征,重点解析了构造样式特征.通过界牌1井和磨子坪-瓦房湾局部构造分析,认为:(1)圈闭主要为背斜圈闭,圈闭受构造控制,断层对圈闭的控制作用表现为完整的背斜圈闭向断鼻圈闭转化,分化构造高点,构造裂缝发育;(2)界牌1井为低幅背斜圈闭(断鼻圈闭),其断层可能不具有封堵性,因此未能形成工业性油气流;(3)磨子坪-瓦房湾区块发育一系列构造规模中等、背斜圈闭完整、闭合度高、面积大的圈闭.  相似文献   

16.
油源分析表明,孤岛油田西南缘Ng下油藏原油主要来自渤南洼陷Es3烃源岩,油气藏类型以构造油气藏为主。断层封闭性是研究区Ng下油藏成藏的主控因素,对研究区主要断层封闭性研究结果表明:Ng7下、Ng8下断层封闭性较好,利于形成油气藏;Ng8下以下断层封闭性较差,可作为油气运移的通道。研究区Ng下油气成藏模式可概括为渤南油源型断阶输导-断层封堵成藏模式,断块油气藏和与断层伴生的逆牵引微背斜构造油气藏是该区Ng下油气藏勘探的重要方向,该成藏模式应用效果良好,展示了孤岛油田西南缘地区Ng下油气藏较好的勘探开发前景。  相似文献   

17.
渤中凹陷周缘是重要的油气聚集带,而其北部至今尚未有油气田发现,断层与油气具有密切关系,不仅控制着圈闭的形成和演化,也是油气运移的重要通道之一,因此,开展断层构造特征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通过精细解析渤中凹陷北部三维地震资料,对其断层发育特征、活动特征、成因机制以及石油地质意义进行了详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渤中凹陷北部发育层间、阶梯状的弧形正断层。在垂向上,断层的活动强度具有中间强两边弱的特征,在平面上,断层演化为简单侧向生长模式。综合分析断层的生长指数和断开层位,认为断层活动时期主要为东二下段第II期到东二上期。断层的形成演化过程可以划分为4个阶段,包括断层孕育期、断层活动期、断层迁移期和断层静止期。指出重力滑动作用和走滑作用共同控制了弧形断层生长发育过程。探讨了断层形成演化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认为弧形断层的生长发育有利于滚动背斜圈闭的形成,控制了砂体的层数和厚度,促进烃源岩与储层沟通,有利于油气聚集成藏。  相似文献   

18.
秦皇岛32-6地区油气运移输导体系及成藏模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油气运移输导体系是成藏动力学研究的重点及难点之一.秦皇岛32-6地区主要发育3种类型的输导体:骨架砂体、断层和不整合面.其中断层又分为基底断层和盖层断层2种,基底断层主要是沟通烃源岩与圈闭,盖层断层则控制着新近系油气的再分配,馆陶组厚层块状砂砾岩体在油气侧向运移过程中被称为油气运移"高速公路",而基底不整合面则是潜山及古近系油气成藏的主要通道.由于输导体系不同,导致研究区主要存在2种不同的成藏模式,即新近系网毯式成藏模式和古近系及潜山"S"型成藏模式.  相似文献   

19.
伊通盆地岔路河断陷双阳组处于断陷湖盆发展阶段,边界控盆断层开始活动,基底形成一系列正断层.由于断陷影响,砂体厚度和分布横向变化快,具典型的“源近流短”沉积特征.通过对取心井的岩心资料以及测井、录井等资料,并参考研究区沉积体系背景,研究表明双阳组主要发育扇三角洲、近岸水下扇、滑塌扇和湖泊沉积四类大相,并可细分为扇三角洲平原、扇三角洲前缘、前扇三角洲、近岸水下扇扇根、扇中、扇端、滑塌扇扇中、外扇以及滨浅湖、半深湖10类亚相.  相似文献   

20.
渤海湾盆地东濮凹陷的形成及断裂构造研究   总被引:25,自引:1,他引:25  
讨论了中、新生代以来.中国东部构造应力场的变化及其对渤海湾地区的影响、作用;提出渤海湾盆地是在中国东部陆壳伸展、拉张作用的构造背景上,叠加右行走滑拉分作用形成的“拉分──伸展型”复合盆地.东濮凹陷作为渤海湾盆地系统的一部分,具有与渤海湾盆地相同的基底构造和相似的构造演化历史.本文通过对东濮凹陷基底断裂构造的特征及沿兰聊断裂两侧众多探井岩芯破裂构造的观察、分析和研究,证实了兰聊断裂在东濮凹陷形成过程中的右行平移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