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从文体学角度阐述了新时期的以来中国作家文体实验的总体特征,认为“无中生有”式的纯粹的创新并不存在,作家们的方体实验要达到可理解性与新颖性组合的优化,只有通过现有文体的体载要素及语言运用特点进行全新的组合,因此说,文体实验不变的规律和特征就是对旧元素的全新组合。  相似文献   

2.
文体观念是钱钟书文学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在其《谈艺录》《管锥编》等著作中都有集中体现。他往往在引述历代经典文体文献并分析比较的基础上,给出自己独到的文体批评见解和论断。在其文体观念之中,“辨体”这一古代文体学理论的核心范畴又是其用力所在,主要包括体制为先与亦遵格式、严分体制与得体失体、严于辨体与文体界限三个方面。通过对其著述中相关辨体文献的辑录整理和分类分析,系统地构建其辨体理论批评体系。  相似文献   

3.
指出我们日常学习研究中接触到的文体,无论从历时还是共时的角度看,大都是以语言连续体,而非点文体的形式存在,阐述了对其进行文体分析的必要性并演示了语言连续体在表现特定语体成分变化、分析某连续体的整体文体特征、培养理想输出三种文体分析研究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4.
散文诗文体已经有了一百多年历史,已经成熟为一种有别于狭义的诗的抒情文体。散文诗向诗和散文等其他文体的偏离是文体合理的偏离,并不影响它作为一种独立文体的存在。散文诗文体与其他语言艺术的文体一样,文体的稳定性都是相对的。散文诗文体归宿的混乱造成了散文诗特别是20世纪中国散文诗创作和研究的混乱。  相似文献   

5.
中国古代素有“诗画内源”和“诗画一律”之说,这种“同源”和“一律”的关系也表现在诗论与画论的文体上。中国古代的诗论与画论,无论是内容上还是形式上都存在着相通与互渗之处。本文试从文体样式、批评话语以及内在品格三个方面,来讨论中国古代诗论与画论在文体上的相通与互渗之处。  相似文献   

6.
文体三论     
文体法则有狭义和广义之分;文体成因除社会原因、自身原因外,还有特殊原因;文体分类标准要注意同级分类的唯一性和多好分类的不一致性,文体要素是文体分类的依据;基本文种是研究文体特征的主要对象和文体分类的基础。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探讨萧红体的文体特征入手 ,指出 :萧红体是一种典型的女性文体 ,其文体特征主要体现在女性语言和抒情功能两方面  相似文献   

8.
中国古代应用文辞采华丽、论证精当、抒情色彩强烈,但阅读现代应用文却难以找到这种浓郁的文学色彩,取而代之的是平实、朴素、格式化的风格.研究它,不仅可以了解中国古代应用文在不同历史时期文体风格:即从简洁到繁冗;从华美到朴实;从典雅到通俗,还能了解到产生这一变化过程的历史原因.  相似文献   

9.
中国古代应用文辞采华丽、论证精当、抒情色彩强烈,但阅读现代应用文却难以找到这种浓郁的文学色彩,取而代之的是平实、朴素、格式化的风格。研究它,不仅可以了解中国古代应用文在不同历史时期文体风格:即从简洁到繁冗;从华美到朴实;从典雅到通俗,还能了解到产生这一变化过程的历史原因。  相似文献   

10.
古代“士冠礼”上的祝福语“字辞”是后世“名字序”这一文体的滥觞,名字序用来说明名与字的含义以及二者的关系,表达对被命名、字的人的祝福和训诫。宋代名字序的写作达到了兴盛,并一直延续到元、明、清三代。名字序从形式到内容自由灵活,是一种独具特色的文体。  相似文献   

11.
由于化的突然转型,中国古代论“失语”是历史的必然。中国古代论在大时代的变迁下并非是整体毁灭。而是依照其特有的方式参与和渗透到现当代论中来。因而化转型后的中国古代论只能是作为学遗产看待。没有必要也不可能再通过现代转换起死回生。中国当代论是以传统作为参照物,对西方学理论进行理性选择和本土化的结果。重建中国论应该在现有的基础上大胆创新,而没有必要对古代论进行现代转换。  相似文献   

12.
在闽南音乐中的最具代表性的音乐体裁当属南音(南曲),这一被誉为中国古代音乐"活化石",至今还使用着上古乐器及原始独到的唱腔,保留着千年的唐风遗韵。然而,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其表演方式越来越显得受制于传统历史的局限性,难以在现代社会得到有效的立足和发扬光大。通过对古代传统美学文论的研判和借鉴于西方美学理念的反思和实践,将有助于推陈出新,促其更具多元化,更具生命力。  相似文献   

13.
论述了世纪初传统学者在现代教育体制中从事古代文论研究的三种方式,通过这一论述,试图反映出传统文论在现代的生存方式,为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转型问题提供一些例证。  相似文献   

14.
根植于文化土壤中的中国古代文论受到社会古今观念的影响,但它并非完全处于被动地位。中国古代文论在呈现古今观念的具体方式上体现出它的主动性,而且文论古今观与时代古今观念保持基本一致,本身也离不开文论的积极回应。在呈现古今问题的隐显程度上,不同时期的文论与同时期的不同文论都有着各自的不同。并不局限于文学领域的中国古代文论,还承担着社会文化批判的角色,它对时代古今观念的批判正是其主动建构社会文化的有力体现。然而,无论是古今观对文论的影响还是后者对前者的积极回应,两者在文化精神实质上又是根本相通的。  相似文献   

15.
近几年来,学术界提倡中国文学研究应打通古今的呼声颇高,其宗旨主要在于突破学科区隔的壁垒,对中国文学的发展作贯通性的研究。因而在越来越多的同仁把它作为一种视角和方法运用于个案研究的同时,有必要结合学科建设的需要就相关的基本问题进行学理思考,包括古今内涵的界定、与传统文论中通变说的联系、文学史的分期、开展中国文学古今演变研究的现实意义以及具体的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等。  相似文献   

16.
基于中国文化的整体有机结构,中国古代文论也以这种整体把握的方式去审视文学,建构成一套富有诗性特征的思维方式.中国文论家在观照、把握、思考、评价作品时,也总是将其看作一个血肉丰满的生命整体,并从整体上进行把握.基于这种整体的思维,中国文论常以气论文,以结构论文,以圆通论文.西方文论是一种逻辑性文论,所讲的文学整体是机械性整体.中国古代文论是生命性文论,是一种整体有机结构观.  相似文献   

17.
从神话学的角度可以看出《诗经·豳风·鸱鸮》接受史上的被误读,它本应是原始祝祷仪式上的歌舞吟唱,诗意应是再生之祈祷;而从诗歌形式的演变史看,误读却是文学形式嬗变的一个契机,从而成就了禽言诗、寓言诗、拟物诗等诗歌新理解。  相似文献   

18.
“以文论诗“是方东树诗学思想在批评实践上的一个显著特征.所谓“以文论诗“,并不是桐城派古文理论被简单地移植为诗学理论,而是作者在“求真“精神的指引下,借助于桐城派基本的美学主张和古文批评方法,建立以“文、理、义(法)“为中心的批评体系,注重文本结构美,擅长文本细读与分析,改造了古典诗学长期以来的“诗话“批评范式,在理性、科学性上迈出了可贵的一步.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文学史叙事模式的转变过程中,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一直参与其中。中国文学史叙事模式与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三个互动期:上世纪初为似离实合的"暗合期",既吸收西方体系化、理论化的思维方式和著述体例,同时与中国传统文化、文学理论保持着紧密联系。上世纪40至60年代,受时代政治思潮影响,与传统的文化、文论渐次疏远,形成似合实离的"迎合期"。上世纪末至现在,随着学术界和国人反思思潮的涌起,文学史叙事模式逐渐向传统文化、文学理论回归,进入了"融合期"。陶渊明的叙事部分在中国文学史叙事模式与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离合"互动关系中尤其值得注意。  相似文献   

20.
中国古代散文走过了辉煌的历程,但在当代,深入研究从而继承和发扬这一优秀传统文化面临着如下困境:古代散文在当代被恶搞成一种后现代风格的模仿式戏谑文体;当代散文的创作和古代散文的创作较少直接关联;古代散文在当代的传播缺少电影、电视等大众化的媒介形式;古代散文在当代的传播形式主要是图书;散文在古今中西均以理性、智慧、反思甚至论辩为特点,与亚里士多德提出的"净化说"背道而驰;当代的古代散文研究缺少与西方文论的双向传播;从修辞学角度入手研究古代散文可能滑向功利主义,这与浪漫主义文学传统相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