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6 毫秒
1.
渤海湾盆地形成机制研究 总被引:65,自引:7,他引:65
侯贵廷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34(4):503-509
从渤海湾盆的几何形态,盆地边界的走滑构造和内部的伸展构造分析,结合盆地的沉积特征和沉部地质特征的研究,提出渤涨湾盆地的拉造成因模式。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云南景谷盆地及陇川盆地新生代生物群特征的对比,探讨了新生代两大盆地环境演变:早中新世到上新世为湖盆发展期→湖盆扩大→萎缩期,气候为早期的干燥→中新世早期的温暖湿润→中新世中晚期的寒冷阴湿→上新世的干燥,而中新世中晚期湖盆的扩大形成的半深湖-深湖环境为油气的形成提供了有利条件。尽管两大盆地在沉积环境的演化上大体一致,但气候和沉积环境的演变和差异决定了两大断陷盆地生物面貌上的差异,从而直接控制了化石燃料形成的类型和质量 相似文献
3.
4.
为了准确、高效的对干热河谷区地质灾害环境进行评估,选择合适的遥感图像数据,对地质灾害(滑坡、崩塌堆积、泥石流沟和倾倒变形)的解译特征及发育规律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一些该区地质灾害可行的判译标志,并通过现场调查验证了它的实用性、正确率为今后该类型地区的地质灾害遥感解译调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5.
该文在TM图像处理和遥感日视解译基础上,利用线性体统计分析和遥感图像数字分析工作站,提取图像在岩体成因方面所显示的不同特征,对康滇地轴不同岩体的成因意义进行尝试性的定量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6.
现代科技革命在各个科技领域内发生深刻的变化,科学技术的交叉渗透,科学发展的数字化是科技革命的新趋势。现代科学革命改变科学、技术,生产相分离的状态,促进了现代信息技术、空间技术在地质学及其它学科领域的发展。本文从我国遥感地质解译技术这门学科的发展转变、各种解译方法优缺点,论述现代科技革命对遥感地质解译技术发展的促进。 相似文献
7.
万合永火山盆地位于大兴安岭南端,沽源—红山子铀成矿带的北东段,中生代火山活动非常频繁且强烈。利用Geoeye-1遥感数据,采用目视解译的方法,对万合永火山盆地进行了线、环构造解译,经过后期野外地质查证,并结合研究区已有的地质资料,得出了该区断裂构造分布规律,并划分出NE向和NW向为主的线性构造格局。根据解译出的构造信息,并结合研究区的矿化、遥感蚀变等信息,圈定出了四处找矿有利地段,从而为下一步的矿产勘查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
通过分析维也纳盆地的地层和断裂发育特征, 总结该盆地的石油地质特征, 并对该盆地的勘探潜力进行探讨。维也纳盆地是位于东阿尔卑斯与西喀尔巴阡褶皱带之间的走滑拉分盆地, 具有波西米亚和古生界至中生界双重基底, 构造演化分为侏罗纪伸展断陷、白垩纪至早中新世逆冲推覆和中新世中期盆地拉分3 个阶段。维也纳盆地自下而上形成3 个构造层, 分别为侏罗系至白垩系原地沉积层、二叠系至古近系外来推覆体沉积层和新近系沉积层。维也纳盆地发育上侏罗统泥灰岩和古近系页岩两套烃源岩, 上侏罗统启莫里阶Malmian 组泥灰岩是主要的烃源岩。储层分布于三叠系至新近系中新统的各个层段, 其中最重要的储层为中新统浅水三角洲相砂岩, 其油气储量占总储量的 76%, 其次为三叠系亮晶白云岩。区域盖层为新近系页岩。综合评价认为, 中生界外来推覆体(复理石浊积岩和三叠系白云岩)和原地中生界沉积物(即第二、第三构造层)是最重要的勘探潜力区。 相似文献
9.
通过ETM图像解译,结合区域地质调查资料,对西昆仑造山带及其前陆盆地的大地构造归属问题进行分析研究。西昆仑归属于青藏大陆边缘造山带,构造运动学机制为由南向北剪切逆冲,形成强劲的剪切推覆带,塔里木南缘表现为由北向南俯冲,认为盖孜-库斯拉甫断裂是青藏大陆与塔里木大陆的控制性断裂。 相似文献
10.
遥感解译和计算机技术已日趋成熟,在地质填图过程中的有效应运是区域地质工作者应重视的重要问题。文中讨论了遥感数据处理和地质解译的程序、方法、工作内容以及填图工作中的微机化问题。 相似文献
11.
楚雄盆地铜、膏盐、有机矿床组合地球化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康滇古大陆裂谷的发生和发展造就了楚雄盆地,沉积了煤、铜、盐旋回与含矿建造,形成了铜、膏盐、有机矿床组合。矿床地球化学及有机地球化学研究表明:表生的或地层中的或深部的铜、盐、有机质以微量遍布于楚雄盆地中生代各地层中,在适宜的古气候、岩相古地理环境则富集成矿,三者在诸矿床中互相渗透、互相依存。三类矿床都经历了沉积-成岩-改造生成过程并受同步热演化。矿床组合遵循“金属-盐-有机沉积-成岩-改造”成矿机制。 相似文献
12.
渤海湾盆地东濮凹陷的形成及断裂构造研究 总被引:25,自引:1,他引:25
讨论了中、新生代以来.中国东部构造应力场的变化及其对渤海湾地区的影响、作用;提出渤海湾盆地是在中国东部陆壳伸展、拉张作用的构造背景上,叠加右行走滑拉分作用形成的“拉分──伸展型”复合盆地.东濮凹陷作为渤海湾盆地系统的一部分,具有与渤海湾盆地相同的基底构造和相似的构造演化历史.本文通过对东濮凹陷基底断裂构造的特征及沿兰聊断裂两侧众多探井岩芯破裂构造的观察、分析和研究,证实了兰聊断裂在东濮凹陷形成过程中的右行平移作用. 相似文献
13.
滇西兰坪盆地的形成及演化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滇西兰坪盆地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漫长且复杂的历史过程 ,由洋盆→洋陆转换→陆内盆地→盆山转换等过程。根据盆地充填和造山带特征 ,讨论兰坪盆地的演化历史及盆山对应关系。通过对兰坪盆地地质资料综合分析 ,可将兰坪盆地及周缘造山带的演化历史分为三个阶段 :兰坪地块形成阶段 ;陆内盆地演化阶段 ;盆山转换及推覆构造形成阶段。 相似文献
14.
陆良盆地是云南省第三系沉积盆地的典型代表。盆地中识别出四个不整合面,即Tg、T6、T3和T0。其拉张史可分为两大阶段:(1)Tg→T5,拉张强度渐增期;(2)T5→现今,拉张强度渐弱期。与拉张史相对应,陆良盆地的沉降史可分为两个阶段:(1)N2c为快速沉降阶段;(2)Q为沉降缓慢阶段。据此,陆良盆地的形成演化阶段为:(1)盆地初始形成期(Tg—T6);(2)盆地扩张发育期(T6—T3);(3)盆地发展稳定期(T3—T0);(4)盆地萎缩充填期(T0—现今)。 相似文献
15.
龙门山造山带地质和地球物理资料的综合解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宋鸿彪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4,(2)
通过对航磁、重力、深部地壳测深、大地电磁测深及地热流值估算等多种地球物理资料和地质资料的综合研究,提出了龙门山造山带地壳、上地幔结构模式,并通过平衡剖面恢复结合地史资料对龙门山造山带的演化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6.
姜波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2,(1)
宁芜拉分盆地的演化过程中伴随着强烈的火山喷发及次火山岩的侵入活动,从早到晚依次可分为龙王山、大王山、姑山和娘娘山四个火山喷发旋回。岩浆是从中基性向碱性方向演化的,属于碱钙性岩系列,具有拉张构造环境中岩浆活动的性质。火山岩稀土元素为轻稀土富集型、稀土元素含量较高,δEu无明显的正、负异常。稀土元素各特征值与M型花岗岩相当一致,说明岩浆来源较深,可能来自于上地慢,但在岩浆的侵入过程中可能与陆壳发生了部分同化混染作用。 相似文献
17.
该文利用油层温度和井温资料建立了江汉盆地拖市现代地温场分布,并估算了大地热流;采用镜质体反射率积分法计算了两期古地温梯度;用均一法实测硬石膏包裹体捕获古温度数据。结果表明,不同时期的热演化反映区域构造活动具有从东北向西南迁移的规律。根据热历史与成岩及构造演化之间的关系,讨论了导致该区域储层致密的主要因素硬石膏的充填与沉淀特征。 相似文献
18.
在残留盆地展布、地层发育特征以及控盆因素分析的基础上,恢复了华北东部侏罗—白垩纪的原型盆地格局。研究表明,早—中侏罗世,华北东部处于古亚洲构造域向滨太平洋构造域演化的过渡阶段,为弱挤压成盆期,发育中小型山间盆地,早期盆地走向以近EW向为主,晚期NNE向盆地更为发育;盆地早期的沉积表现为对印支期造成的低洼地区的充填,晚期则表现为披覆式沉积。晚侏罗—早白垩世,华北东部构造演化主要受滨太平洋构造域的控制,进入大规模裂陷或断陷盆地发育阶段,火山活动强烈,原型盆地的展布具有明显分区性,受NW/NWW向、NE/NNE向断裂系统的控制,拉张断陷、拆离断陷、反转断陷及走滑拉张型盆地在不同的地区分布。晚白垩世,华北东部隆起剥蚀,仅少数地区沉积充填。 相似文献
19.
利用盆地模拟方法对勘探程度较低的莘县凹陷进行了油气生成和排出的定量模拟研究.讨论了模拟所需主要参数的确定方法,对模拟结果进行了地质解释.着重分析了主力生油层系的埋藏受热史、成熟度史及生、排油量史,初步划分了供油单元.研究指出,本区主力生油层系为下第三系沙三中下段,其次为沙四段.与相邻地区比,它们埋藏较浅,经受的最高地温及目前有机质的成熟度均偏低,总体上尚处于主要生油阶段的早中期.因主要排油期发生较晚,致使油气近距离运移为主,禹城洼陷和梁水镇洼陷两个主要油源区控制着凹陷中最有远景区的分布.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