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由中国通信学会主办的“第十五届全国青年通信学术会议”将于2010年8月在云南大学召开。征文范围:通信理论与信号处理:智能通信与智能计算;无线移动通信;宽带交换技术;数字城市与数字地球;信息技术与数据挖掘:地理信息系统:网络与信息安全;下一代网络;光互联网结构及交换技术;  相似文献   

2.
由中国通信学会主办的“2010年亚太青年通信学术会议(APYCC2010)”将于2010年8月6-8日在昆明市举行。 会议征文范围:通信理论与信号处理、智能通信与智能计算、无线移动通信、宽带交换技术、数字城市与数字地球、信息技术与数据挖掘、地理信息系统、网络与信息安全、下一代网络、光互联网结构及交换技术、传感器网络、网格理论与技术、军事通信、  相似文献   

3.
针对通信延迟影响下的智能电动汽车队列控制问题,提出了一种智能电动汽车队列分布式自适应鲁棒控制方法。建立考虑非线性项、参数不确定性和外部干扰因素影响的智能电动汽车纵向队列动力学模型,并基于逆模型补偿技术,消除了非线性项对队列系统的影响;构建通信延迟作用下智能电动汽车队列分布式状态反馈控制结构,给出通信延迟、外部干扰和参数不确定性下的智能电动汽车队列闭环系统模型;使用特征值分解对通信延迟下智能电动汽车队列通信拓扑进行解耦,采用线性矩阵不等式处理方法,推导出通信延迟下智能电动汽车队列自适应控制器的存在条件,该矩阵不等式是低维的,与智能电动汽车队列长度无关。基于Lyapunov理论对时滞队列系统稳定性进行分析,验证系统的稳定性;仿真试验验证了所提出的通信延迟下队列分布式自适应鲁棒控制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4.
无线通信与电力线通信各具特色,在智能电网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二者协作可以优势互补,提高用电信息采集系统的综合性能。针对无线通信与电力线通信混合组网技术,提出了一种基于接收信号强度(RSSI)的自适应信道选择算法,可以依据链路质量自适应选择通信方式;研究了双模通信模块的软硬件设计并进行实际测试。测试结果显示,自适应双模通信的成功率高于单一的通信方式,通信的灵活性与可靠性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5.
刘应华  刘桥 《科技信息》2010,(34):I0009-I0009
本文简要介绍了智能电网的相关概念和现实意义,简单列举了智能电网通信技术;针对智能电网的最终实现目标,选取宽带电力线通信技术作为研究对象,说明其在智能电网中具有的优势;最后提出宽带电力线通信技术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6.
<正>由中国科协常委会青年工作专门委员会主办的第13届全国博士生学术年会,将于2015年5月在广州召开。欢迎有意参会的高年级博士生以第一作者提交与年会专题相符或相近的论文。第13届全国博士生学术年会包括4个专题:1)智能制造装备(由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承办):智能设计与制造、智能制造工艺与装备、智能控制与智能制造系统、智能制造服务;2)新能源(由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承办):太阳能发电技术、风力发电技术、生物质能发电技术、可再生能源发电并网技术;  相似文献   

7.
<正>由中国科协常委会青年工作专门委员会主办的第13届全国博士生学术年会,将于2015年5月在广州召开。欢迎有意参会的高年级博士生以第一作者提交与年会专题相符或相近的论文。第13届全国博士生学术年会包括4个专题。1)智能制造装备(由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承办):智能设计与制造、智能制造工艺与装备、智能控制与智能制造系统、智能制造服务。2)新能源(由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承办):太阳能发电技术、风力发电技术、生物质能发电技术、可再生能源发电并网技术。  相似文献   

8.
针对智能电网需求侧的隐私保护问题,研究了智能电网需求侧隐私保护通信架构,提出了适用于智能电网中的智能终端的隐私保护方案.结合智能电网中通信架构与智能终端的特点以及隐私保护的安全需求,采用适用于嵌入式设备的ECC算法,提出基于ECC算法、同态加密和身份认证的聚合签名技术,解决智能终端向控制中心发送数据的隐私保护问题.通过性能分析,该方案满足智能电网通信的性能需求.  相似文献   

9.
基于VB的侧滑检测系统串行通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在Windows下采用VB6.0中的通信控件实现微机与单片机之间的串行通信,结合汽车前轮侧滑量智能检测系统给出了基本通信程序,该技术适用于集散测控系统中对现场采集数据的传输与处理。  相似文献   

10.
进入新时期后,物联网技术已经受到了更多的认同与接受,而与之相应的各个行业领域也获得了突显的改进。通过全面适用新型的物联网技术,对于当前现有的智能电网就可以着眼于全面开展智能通信,在此前提下着眼于简化智能通信架构并且优化了实时性的智能通信模式。因此针对物联网技术而言,应当能够紧密结合智能通信以及智能电网技术,全面探究未来的技术演进方向。  相似文献   

11.
考虑系统有限时间稳定与执行器饱和的问题,针对具有输入饱和的中立稳定多智能体系统的有限时间广义一致问题,设计了二种分别适用于无领导者和领导-跟随情况下的分布式非光滑控制算法;该算法利用智能体间的局部通信,驱使智能体间达成有限时间广义一致;通过Lyapunov有限时间稳定理论、LaSalle不变集原理、不等式放缩及矩阵知识...  相似文献   

12.
针对智能电网高级量测体系(advanced metering infrastructure, AMI)中智能电表与配电自动化系统、分布式电源监控系统等通信过程中可能存在的信息安全问题,提出了一种计及多端互联通信的智能电网AMI新型密钥管理方案.首先基于电力系统IEC 61850标准建立了智能电表量测信息交互模型,然后根据AMI在电力系统中的密钥实际管理需要,提出了一种适用于AMI环境下的密钥管理架构,并采用数据-密钥双向动态更新策略,降低了网络密钥分发耗损与泄漏风险.通过算法安全性和性能测试可知,该新型密钥管理方法符合电力系统数据量测的安全需要,能够有效保障智能电网AMI中多端互联通信过程中的信息安全.  相似文献   

13.
传统的智能交通信息服务除了基于互联网固定通信模式以外,还广泛应用于手机终端、车载导航、移动电视等移动通信模式,需要分别建设各自的垂直系统的信息服务平台,而基于移动通信模式用户大幅度地超过固定通信模式用户。随着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下一代多媒体融合业务已成为通信技术发展的趋势;一方面用户对操作简单、安全、个性化业务、移动与固定无缝融合通信方式的迫切需求,另一方面多媒体融合业务也为智能交通信息服务商保持并提高市场份额提供了巨大的空间。一个业务与承载、控制与承载的分离,实现智能交通信息服务固定与移动通信网融合、开放的IMS下一代网络新模式将诞生。  相似文献   

14.
在分析智能仪器发展现状和趋势的基础上,根据异构网络间的协议转换原理,从嵌入式硬件平台、嵌入式操作系统、运行轻网络的现场智能仪器接口通信模块、运行于Intranet/Internet的微型Web服务器、Intranet/Internet接口通信模块和应用服务模块等六个方面讨论了适应多种轻量级网络的嵌入式Internet智能仪器网关设计。  相似文献   

15.
本研究旨在了解青年学生成就动机、自尊及情绪智能的情况,探讨不同学科,不同学校类型大学生在成就动机、自尊及情绪智能方面的差异情形,分析青年学生自尊、情绪智能与成功期望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今日科技》2010,(6):18-18
<正>2个重大信息产业合作项目签约世博论坛江东区与国内外名企名校在信息产业方面的合作又有重大收获,近日,借"信息化与城市发展"主题论坛举行之机,宁波新一代专网通信技术、宁波完美信息咨询两家企业成功签下2个重大信息产业合作项目。宁波新一代专网通信技术项目是宁波获批的首个通信类国家重大专项,总投资6亿元,将带动社会投资15亿元,催生智能电网、智能交通、  相似文献   

17.
在无线用户增多,而无线通信小区不能再微小化的情况下,基于分布式MIMO系统,利用群切换思想, 提出了智能小区方案,研究了智能小区的重组与切换过程以及功率控制下的无线接入与信道分配策略.仿真表明智能小区有较高的通信速率,可以服务更多用户,更适用于密集用户的无线通信.  相似文献   

18.
深圳"城市交通仿真与公用信息平台"设计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深圳市城市交通仿真系统(SUTSS)是深圳"城市交通仿真与公用信息平台"的一期建设内容和启动工程,以城市智能交通公用信息平台为依托,以城市交通仿真为核心技术是本期建设的技术思想.系统包括:城市交通信息通信与传输网络;城市交通信息综合采集与处理系统;城市交通仿真(宏观、中观、微观)系统;城市智能交通公用信息平台和城市交通信息服务系统五个部分.如何从构架城市智能交通公用信息平台体系结构入手,将城市交通信息采集、城市交通信息通信与传输、城市交通仿真、城市交通信息服务等作为城市智能交通公用信息平台一体化设计与建设,是这一大型系统工程的关键之处.  相似文献   

19.
<正>模式识别与智能信息处理四川省高校重点实验室实验室负责人由博士生导师苗放教授担任。重点实验室以数字图像处理、模式识别基础理论以及智能信息处理技术为主要研究方向,重点研究人类模式识别机理与高效模式识别算法,智能数据挖掘技术以及高维数据处理技术,为开发高效智能的应用系统提供关键技术等。实验室现有科研人员26人,45岁以下年青教师占85%,享受国家政府津贴2人,青年  相似文献   

20.
智能电网是融合了先进的通信网络技术的电网。好的通信设备和技术能防止电力中断和电压下降事故。智能电网的设计和通信基础成为目前研究的重点。然而,智能电网的研究才刚刚起步。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智能电网通信网络的系统总结。本论述系统总结了智能电网的通信网络技术,包括通信网络结构,在此结构下的不同通信技术,设备、控制和管理的优化技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