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高校体育教育应重视发展学生的体育能力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在进行国内外高校体育教育比较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我国高校在发展学生体育能力方面的现状,概述了高校发展学生体育能力,对于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意义.提出了我国高校应重视发展学生的体育能力,高校的体育课程和体育教育应以发展学生的体育能力为核心,以增进学生身心健康为体育课程的主要目标;应从学生的需求出发来建构高校的体育教育;体育课程应体现综合性;以及评价领域的改革等方面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运用文献资料法、调查法等主要对中、日、美三国高校体育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的比较,分析了三个国家在培养体育专业人才的方式、途径等方面的异同,指出我国高校体育专业设置与课程设置应顺应社会对体育人才的需求特点,并提出了有关专业、课程设置的改革意见,以期为我国高校体育院系的改革提供科学的决策信息。  相似文献   

3.
运用文献资料法、调查法等主要对中、日、美三国高校体育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的比较,分析了三个国家在培养体育专业人才的方式、途径等方面的异同,指出我国高校体育专业设置与课程设置应顺应社会对体育人才的需求特点,并提出了有关专业、课程设置的改革意见,以期为我国高校体育院系的改革提供科学的决策信息.  相似文献   

4.
刘克俭  屈迪 《甘肃科技》2012,28(9):96-97
对高校跆拳道课程教学的现状作出分析,从普通高校跆拳道课程教学着手,深入到跆拳道教学改革的背景、思想、内容、方法、评价5个方面进行分析和探讨,以培养学生独立和创新的学习能力为目标,促进跆拳道课程教学更加系统,使得学生能够从跆拳道训练当中达到强身健体、娱乐身心的目的.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通过对现阶段我国高校体育课程现状分析,探讨了高校体育课程改革发展的前景与趋势,并提出了我国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采用文献资料法、调查法、访谈法以及数理统计法,通过对江苏高校的体育隐蔽课程与学生锻炼行为现状进行调查与分析,并找出之间的关系。旨在为提高广大体育工作者对体育隐蔽课程的认识;充分发挥体育隐蔽课程的优势;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意识;养成终身锻炼的习惯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6.
任丽敏  张良  吴静懿 《科技信息》2010,(15):25-25,12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以及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以天津市部分高校大学生为调查对象,从课程设置目标、体育课开设项目、以及体育课学制等方面对高校大学生体育课程设置需求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性别大学生对体育课程设置的目标、开设项目需求具有一定的差异性,体育课开设年限方面存在开设年限越长,学生中选比例越大的趋势。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为天津市普通高校体育课程设置提供参考和建议。  相似文献   

7.
采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主要针对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改革理念进行评述,同时对学生体质健康发展的影响进行相关讨论,旨在为新时代我国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改革发展,为提升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创新意义。研究结论认为: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改革应注重从"个人体育能力"到"有组织的体育能力"的转变。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改革必须重视体育运动对个人体质健康的重要性,以培养规律的运动习惯,达到提升生活品质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随着社会的发展,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体操课程中以竞技内容为主的体操教学,越来越不能适应学生的需求以及当今社会发展的需要.本文采用问卷调查法、Pareto截集法、逻辑分析等方法对影响高校体操课程发展的相关制约因素进行了剖析,并且对社会发展背景下的高校体操课程中教学内容取向进行了分析,进而提出了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体操课程教学发展的相关结论和建议.  相似文献   

9.
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等研究方法,分析了我国学校体育的存在的问题,以及高校体育课程的现实缺失,提出了增进大学生体质健康发展为导向的高校体育课程设置与实践模式。  相似文献   

10.
通过选择部分高校的体育教育专业的教师和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计划)、部分中小学体育教师作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对基础教育改革下的我国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现状进行深入调查和客观分析,找出当前我国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培养内容,以及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教育思想、创新能力、综合素质不能很好地适应基础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的要求等现实问题,对高校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的发展定位、目标体系、具体内容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1.
与我国普通高校体育现行采用的职能管理模式相比,项目管理模式具有便于横向沟通与合作、以需求为导向精准解决问题及有利于创新的显著特点。南阳理工学院在新一轮的学校体育教育创新性改革中,建立了职能管理模式与项目管理模式相结合的弱矩阵的二元组织管理模式,瞄准高校体育教育改革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以项目驱动的方式,实施体育课程设置创新性再调整以及体育课程教学内容与专业人才培养特点相结合、社团体育活动与素质教育要求相适应、体育教育与素质教育全程化结合、体育教育师资培养与教师发展校本项目相结合等方面的创新性改革。  相似文献   

12.
曾正阳 《科技信息》2011,(32):320-320
为适应素质教育,增进学生健康素质,充分发挥高校体育的自身功能,为健康素质教育的实施起到应有的作用。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综合分析法等对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改革进行了研究分析,并立足于我校体育课程改革、强化体育第二课堂的开展以及运动训练、竞赛等方面进行的一系列改革探索,总结我校在体育课程改革过程中的成功经验,旨在为普通高校体育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3.
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肩负着培养中小学体育(体育与健康)课程师资队伍的重任,所以,在新的历史时期,研究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课程改革与中小学体育课程改革是否对接十分必要.本文主要采用调查访问法、文献资料法对中小学体育课程改革现状及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课程改革现状进行分析,目的在于了解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课程改革能否为未来的中小学体育教学提供合格的体育教师、管理者及科研工作者.  相似文献   

14.
运用调查法、数理统计等方法,对民办高校体育校本课程建设的相关问题进行分析.民办高校体育校本课程建设相对滞后于公立的高校;在校本课程建设中,要坚持“以学生为本”、实用性、课程内容层次性和系统性原则,结合本校教学资源现状,建设特色体育校本课程;在实际调查中,发现影响民办高校体育校本课程建设主要有四个因素:学生需求、教学团队、相关政策和教学设施.  相似文献   

15.
伴随着我国体育事业的不断进步,我国体育理念的不断发展创新,同时也促进了许多体育新理念的出现,对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促进效果显著。因此,本文以终身体育为指导核心,以学生的需求和社会的需要为基础,对高校体育教学进行了整体规划,以促进我国高校体育改革朝着课程体系科学化、教学模式综合化、教学内容多样化、人才发展终身化的方向前进。  相似文献   

16.
以安徽省、河南省8所高校体育专业田径课程教学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等,从田径课程的参与特征、课程设置两个方面进行深入的剖析.从端正学习态度、培养师范能力和推动田径健身功能人手,为我国高校体育专业田径教学内容的改革提供有益的提示和借鉴.  相似文献   

17.
运用文献资料研究法、调查法及逻辑分析法,对少数民族体育在高校推广与普及中的问题进行研究高校体育课程作为高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使大学生获得体育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培养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而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是我国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校普及推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就是为了更好的继承和弘扬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当前,贵州的各个高校正在进行体育课程改革,而少数民族体育对于贵州高校体育改革,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能力培养他们的终身体育思想,以及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在高校的传承与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郝君  韩超 《科技信息》2012,(16):278-278
随着高校招生制度逐渐开放化和人性化,将使越来越多的特殊学生群体跨入大学校门。这些特殊群体的学生是大学体育中的健康弱势群体,我们必须关注这些特殊学生群体的体育健康需求,设置符合他们特点的体育健康课程。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访谈法、归纳等方法从身体健康需求、心理健康需求、社会化需求这几方面对高校特殊群体体育健康需求进行分析,以期为高校开展适合这一特殊群体的体育健康课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随着社会的发展,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体操课程中以竞技内容为主的体操教学,已越来越不能适应学生的需求以及当今社会发展的需要,通过问卷调查法、Pareto截集法,对影响高校体操课程发展的相关因素进行了剖析,同时对社会发展背景下的高校体操课程中教学内容的取向进行了分析,进而提出了相关的建议.  相似文献   

20.
随着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体育课模块教学被引用到课堂教学中。这种灵活的教学模式,以职业发展需求为导向,将体育教学目标划分成若干个模块进行教学,它突出了体育课程教学的职业性、专业性和实用性,通过各阶段的模块教学,实现体育教学强身健体的目的。该文通过总结体育课模块教学的形式,对体育项目特点、体育教师特长、学生专业特点、学生兴趣爱好等因素进行研究分析,并提出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