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物联网是近年来提出的新概念,它是基于互联网延伸生成的,而其在电力行业中所表现出来的万物互联形式,便是“泛在电力物联网”。从本质上讲,这是通信网和电力网相融合的产物,也是推进能源互联网的一项重大举措。随着5G移动通信的出现,因其低功耗、低时延以及高宽带等优势得到了广泛应用,将5G通信技术应用到泛在电力物联网中,可以实现配电系统中的精准控制、动态监测以及降低损耗等效果。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我国各方面高速发展,信息化程度也越来越高,网络信息时代已经普及,在日常生活中移动通信技术和物联网的结合能够给人们带来极大的便利。物联网的终极目标是使万物进行互联,让各类事物之间建立起有效的联系,但是过去的移动通信技术限制了物联网的推进速度,而现在5G技术的出现,很大程度地改善了过去的一些缺陷,5G技术成为了一种契机,使得很多技术手段更好地与物联网进行结合,能够帮助物联网高速地发展,将5G技术和物联网进行有机的融合后,能够极大程度地促进社会的全方面发展,为人的日常生活带来便利,提升生活的幸福指数。该文介绍了5G技术在物联网中的一些应用。  相似文献   

3.
随着网络通信技术的更新换代,消费者对于高速的通信网络需求也不断提升。在4G商用成功化的大背景下,通信技术研究领域转向对5G使用功能、应用场景及关键技术的开发,促进了我国经济的改革,加速了科学技术的创新应用。在此背景下,消费者、使用者更加注重通信网络的时效性、稳定性,基于此类需求,为适应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给通信领域技术带来较大的创新与变革,5G通信技术横空出世,并经历了长时间的研发阶段,在应用的过程中将会不断地提升通信网络的使用效率。该文以文献对比法和理论分析法,重点阐述5G通信技术应用场景及关键性技术,供相关领域技术人员参考。  相似文献   

4.
5G背景下智慧农业通信节点部署策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5G背景下大规模智慧农业传感器网络通信节点在三维空间内部署时,传统的随机节点部署方式存在高能耗、高成本及节点脱节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维诺图(VD)与飞蛾扑火算法(MFO)结合的节点优化部署策略。首先,利用5G通信高带宽的特点,设计了一种分层式通信方案,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分层式节点最优部署模型、通信能耗模型以及传感器信息传输网络全连通模型;其次,针对MFO算法种群生成的随机性及搜索无向性的缺陷,设计了基于三维VD的引导式搜索算法(VIMFO);最后,通过对相关模型进行优化求解,从而取得传感器网络通信节点的部署位置。仿真结果表明,与经典MFO算法相比,VIMFO算法能够在提升寻优速度37.89%的基础上,降低传感器通信网络能耗6.9%;在保证农田传感器通信网络节点全连通的前提下,提升了通信网络节点的生存周期。  相似文献   

5.
一直以来,由于低频频率的覆盖特性好,移动通信都聚焦在低频段.但低频段的可用频谱资源比较有限,从2G到4G,业界不断通过技术创新来提高低频段的频谱效率.到了5G时代,由于对峰值速率和小区容量的极致追求,仅仅通过提高频谱效率已经无法满足5G需求.因此,5G网络建设的关键思路就是高低频协调发展,即在低频的基础上,额外使用更高的频段和更大的带宽,来满足下一代宽带移动通信的要求.  相似文献   

6.
前言 在突发环境事件中,常伴随着有毒有害物质的泄露,随时会威胁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同时,对深入事故地点进行监测的现场环境监测人员带来不确定的危险.如何既能及时准确地对事故现场环境进行监测,又能保证监测人员的安全,是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监测中值得研究的问题.目前,大数据技术与5G通信技术发展迅速,而环境应急监测仪器也趋于便携化...  相似文献   

7.
3G通信技术目前刚进入发展阶段,其发展潮流猛不可挡。在科技发展迅速的时代,特别是计算机和电子行业发展迅速的形式下,伴随着通信网络和技术的不断发展,3G技术环境下电信增值业务进入了高速发展,业务范围持续扩大,经营主体趋向多元,经营模式日益创新的新阶段。该文介绍了3G(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的含义及3G技术的基本特点,分析了3G技术在通信中的应用发展。  相似文献   

8.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互联网技术得到飞速发展,这样社会对移动互联网就提出非常高的要求,不仅要求其是非常高速的,而且还应该是非常方便的。对于5G无线通信技术而言,其覆盖率是非常高的,而且对于其热点的容量,也是非常高的,并且不会造成过多的能源消耗,具有非常高的稳定性。在该文中,主要对5G无线通信技术的基本概念进行简单分析,并且在这个基础上面对5G无线通信技术的主要应用进行分析,其目的就是要推动5G无线通信技术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希望给相关人士以借鉴和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9.
当前,随着科技和经济的进一步发展,通信信息运行速度加快,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孕育兴起,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许多便利,人们开始对无线移动通信网络的数据数量要求越来越高.移动通信技术从2G、3G、4G,发展到5G,信息通信技术创新及应用正在推动社会向智慧社会演变发展,5G将成为实现网络强国战略、推动经济社会数字化转型...  相似文献   

10.
无线携能通信(Simultaneous Wireless Information and Power Transfer,SWIPT)技术提高了频谱的利用率,同时可实现传统网络的节能减排,为网络提供了更智能的自治能力、更广泛的覆盖范围、更高度集成的系统能力等美好前景.针对这一新的研究领域,本文从资源优化分配和安全传输的角...  相似文献   

11.
为解决5G环境下高频次位置服务(location based service,LBS)带来的位置隐私暴露问题,分析了5G环境下移动用户位置隐私泄露风险,梳理了已有隐私保护技术,并对3类常见方法进行分析对比,针对5G环境下位置隐私保护面临的新挑战,提出了一种适合5G环境的隐私保护方法,即融合定位隐私保护方法.该方法通过降维初步处理、融合隐私算法及传输加密方法,在不提升复杂度的情况下,处理了从定位维度选择、定位中间过程乃至传输全链路的风险.仿真分析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在混合场景下实现高效的隐私保护,适用于5G超密集高频次位置服务.   相似文献   

12.
我国即将进入5G时代,而在5G中增强物理层安全信号处理技术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直接影响5G的运行速度以及运行质量,所以科研人员必须要重视这项技术。基于此,该文从两阶段对5G通信中的增强物理层安全信号处理技术进行分析,一是数据发射阶段采用物理层安全信号处理技术;二是信道估计阶段采用物理层安全信号处理技术,希望可以为有需要的人提供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13.
随着物联网技术的发展和移动设备的爆炸性增长,无线网络呈现出异构化、超密集等特性。协作通信具有可提高系统容量和覆盖范围的特点,被广泛应用于5G移动通信网络中。从中继选择、转发方式和收发机增益等不同角度对中继网络模型进行分析;介绍了5G协作通信系统下的网络模型,如非正交多址接入网络、大规模多输入多输出网络、超密集异构网络和设备间通信网络等,并对不同网络模型下的应用场景进行阐述;对5G协作通信系统的资源分配优化模型和中继选择算法进行了类比分析与总结;提出了基于中继协作的5G通信系统网络中尚存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对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4.
4G时期的构想是连通所有地区50亿个物件,在5G时期想创建的是能够连通一千亿的巨大数目的连接地球,几乎只有很少部分的物件不能够和网络产生连通,利用5G网络保障巨大数额的物联网。5G物联同样会和云技术与大规模信息技能融为一体,让民众的生活更深度的智能。  相似文献   

15.
刘新东 《科技资讯》2011,(35):25-25
3G通信技术是一种支持高速度数据传输的技术,因而在消防通信工作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本文首先对3G通信技术进行介绍,然后系统分析3G技术在消防通信工作中的应用价值,并提出具体的应用方法。  相似文献   

16.
郎赫 《天津科技》2015,(3):44-46,48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与进步,智能电网的特性与优势逐步显现。4G通信技术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被广泛关注,结合4G技术可以为电网智能化提供更加灵活、可靠的通信支撑。分析了4G通信技术的优势和电网智能化发展的特点,讨论了4G通信技术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7.
现代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得"三网融合"大背景逐渐形成,在此背景下我国的第四代通信技术(4G技术)也正以快速的步伐跨入人们的生活,并逐渐取代3G通信技术在通讯市场的地位.通过对4G通信技术的概念、关键技术、运用特点等方面进行分析,探讨三网融合背景下4G通信技术在互联网电视中的运用情况.  相似文献   

18.
介绍了目前手机图书馆的使用情况,阐述了3G通信技术下手机图书馆新的发展,展望了手机图书馆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9.
介绍了在网站建设中客户机/服务器方式的实时通信技术,以及怎样使用套接字实现网络通信编程,并结合实例说明在Delphi中如何用套接字实现客户/服务器方式的通讯编程。  相似文献   

20.
从理论、硬件、软件、组网应用及关键技术等方面研究了5G电力应急通信装置。5G电力应急通信装置具有一款多端口多模组的融合网关,并采用多模融合、抗干扰等技术,实现了5G网络与电力无线专网以及其他网络的兼容,可依据无线信道质量选择无线网络,支持动态路由,能够为电力数据回传提供可靠高速的无线传输通道,满足了应急救援指挥行动的通信需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