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99 毫秒
1.
众所周知,高等教育的教育教学发展与应用,尤其是技术研究与操作教育,关乎今后整个社会的技术发展。所以,在高等教育的高职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中,其教学策略与教学方法备受瞩目。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是综合性的、以应用为主的课程,所以其教育教学活动开展的过程中,不仅要掌握理论知识,还要求不断磨练机械设计能力,理论联系实际,实践中探索学习,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学资源的作用。所以相对而言,面对这些要求,混合式的教学模式比较常用。该文将就高职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的教学需要与策略、混合式教学模式在高职机械设计基础课程中的应用进行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2.
将互联网信息技术和传统教学模式相结合的"互联网+"混合式教学模式引入高职院校教学中,以改变单一的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被动学习的现状.结合"互联网+"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内容、特点,详细阐述了该教学模式在《机械设计基础》课中的具体应用,包括课前预习、课中学习和课后复习等环节.实践表明,实施"互联网+"混合式教学模式,学生学习态度转变了,学习兴趣提高了.  相似文献   

3.
分析了传统课堂与翻转课堂的利弊,分析了地方性本科院校学生学习存在的一些问题及课堂教学现状。从课堂模式等方面阐述了MOOC平台下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的混合式教学的实施过程及收到的效果,说明了在这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中使用混合式教学模式是非常占有优势的,不仅促进了青年教师的成长,又培养了学生的自觉能动性和创新思维。将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不足之处进行了总结,为该教学模式的进一步发展完善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4.
机械设计基础作为机电一体化专业一门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程,在课程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通过对高职《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现状分析,针对传统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教、学、做”一体化在高职《机械设计基础》课程中应用的必要性及实施方案.实践证明,“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对于职业技术教育培养高素质的实用型人才可以发挥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混合式教学是一种以现代信息技术为依托的新型教学模式。该研究以混合式教学模式类型出发,构建混合式教学设计,实现线上线下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教学过程,满足学生多元化的发展需求。2018年教育部指出,我国教育体系应以现代信息技术为依托,结合相关政策和教学环境,构建新型教学组织模式。从近几年我国教学发展情况分析,混合式教学已经被高职院校应用到课程教学,弥补传统教学过程中的不足,教师和学生转变观念,以学生为教学过程的主体,重塑我国的教育生态系统。  相似文献   

6.
《机械设计基础》是高职机械类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但因其理论性强、与工程实际联系密切,对学生的分析计算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有较高要求,在教学中一度出现“教师难教、学生难学、学用分离”的现象。本文以《机械设计基础》为典型案例进行研究,在产教融合大背景下,开展了聚焦岗位能力、立足工作任务、创新教学模式、优化教学过程的课程教学改革,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对于高职课程建设和教学模式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混合教学模式属于在线和离线的教学方法,结合在线教学和传统教学的优点,学生可以由浅层向深层次进行转化。混合式教学方法是把传统课程与数字化教育中的优势互相融合起来,建立一个全新的教学方法。该文通过对混合式教学的内涵、高职Java课程混合式教学的必要性、高职Java课程混合式教学的实施对策等加以介绍分析,并希望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8.
李丽云 《科技资讯》2010,(26):209-209,211
本文通过对高职《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考核模式的创新教育来谈这门课程的教学,从而寻找研究和创造相结合的创新教学模式来适应高职教育,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相似文献   

9.
随着"互联网+"教育对教学的广泛影响,开发建设数字化教学资源、实施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已成为高职院校课程建设、教学改革的发展方向。浙江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国际金融实务》混合式教学改革的实践表明,混合式教学模式能够实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拓展课堂教学时间和空间、提升课堂教学互动、促进学生个性化自主学习、带动欠发达地区高职院校教学水平提升等效果。着眼未来发展,混合式教学改革还需从完善线上线下整体教学设计、完善教师建设应用在线课程的激励机制、完善在线课程建设应用的考核机制、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加强顶层设计避免多平台重复建设等方面进一步推进,优化混合式教学改革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10.
银珊 《高等职业教育》2020,(1):31-35,47
移动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使移动学习平台成为外语教学改革的有利工具,而混合式移动学习模式为解决当前高职英语口语教学的困境提供了理论支持。基于混合式教学和移动学习理论,尝试运用移动学习平台构建符合高职英语口语教学需求的混合式移动教学模式,并结合课程教学内容具体阐述该模式如何有效衔接线上线下教学的实施过程,为推动高职英语教学的发展创新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1.
培养人才最有效的途径是发展高等教育,然而随着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传统的教学模式逐渐显现出各种问题与不足。该文根据现代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结合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的教学实践,从课程体系结构、课程设计实践、实验教学创新与课程考核方式四个方面,探索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方向,讨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方法与途径。  相似文献   

12.
郭燕  赵海峰 《科技资讯》2013,(32):171-172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是高职教育中面向诸多工科专业开设的技术基础课,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针对传统教育存在的问题,同时适应新形式下高职教育的实践、创新的特点,对原有的《机械设计基础》教学体系优化,改革,着重将课程教学与创新设计,大学生创新训练有机整合,通过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创新竞赛来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设计能力,在教学和实践中取得显著效果。  相似文献   

13.
高职通识课程在学校培养人才功能方面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但目前呈现出一些显著的问题,高职通识课程教学改革迫在眉睫。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出现,为其指明改革方向。基于师生视角,通过问卷及访谈的形式对高职通识课程混合式教学现状进行调查研究,为后期高职通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提供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14.
随着教学信息化技术的推广与发展,混合式教学模式作为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新型教育理念也越来越受到高职院校英语教师的关注和应用。通过对混合式教学模式内涵的认知,本文提出在高职英语教学中构建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有效途径,从而扩宽高职英语教学渠道,提高高职英语教学效率,优化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5.
目前,各高校都以提高教学质量作为教学改革的目标,在为如何提高教学质量进行不断探索,开展在线开放课程是一主流趋势。本研究课题选定"机械设计基础"开展基于教学平台的混合式教学设计,包括选定建设基本内容、解决关键问题以及明确创新点。"机械设计基础"混合式课程的教学建设,能够对传统的实践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形成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的思路和模式。有利于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强化应用型人才的能力培养,提高专业领域的适应能力,为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6.
随着"互联网+教育"的发展,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逐渐走入高职课堂。该文在充分分析油层物理课程特点及授课现状基础上,探讨了混合式教学模式下油层物理的课程建设,并提出"课前、课中、课后"的课程建设思路,同时以小节案例展示了课程建设情况,分析了授课效果。可以看出,混合式教学手段的应用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多元化的过程性考核更加科学合理地体现学生的学习效果,实现学做合一。  相似文献   

17.
为了提高高职院校《有色宝石鉴定》课程的教学效果,对该课程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改革.在分析《有色宝石鉴定》课程现状的基础上,针对"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与翻转课堂的优势与弊端,试将二者有机结合形成一种混合式教学模式,并给出其设计方案.实践表明,在《有色宝石鉴定》课程中实施混合式教学模式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同时教师的教学技能和综合素质也有明显的提升.  相似文献   

18.
“双证融通”课程教学模式是深化高职课程教学的有效途径,研究高职学生的岗位目标要求和国家职业资格标准,探索高职“电子测量技术”课程教学与国家职业资格标准的理论和技能的要求,改进高职“电子测量技术”课程教学方法,采取多种教学方法,以职业需要和证书内容为目标导向,建立有效的“双证融通”的课程教学模式是激发学生课程学习兴趣,不断提高学习效果,为学生零距离上岗奠定基础的保障。  相似文献   

19.
针对目前高职《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对教学内容进行重新整合、充实和细化。提出了基于任务驱动的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充分地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践表明,这种教学模式对培养高素质的技术技能人才可以起到很好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现如今,互联网的发展与时俱进,被应用到各个领域中。尤其是对于高职教育中的混合式教学模式而言,互联网创新教学已成为大势所趋。很多高职院校已经初步探索网络课程教学,研发学生自主登录平台,可提供线上视频下载,网络协助学习,师生互动等相对自由的学习环境,改变传统的教与被教的学习方法。该文从互联网的背景出发,探索高职教育中混合式教学实施的有效路径,并总结出在实际应用中所出现的问题,提出相对应的解决对策,推动互联网混合式教学有条不紊地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