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当前高等教育产业化、大学大众化教育和经济社会转型发展中的中国社会对创新型人才培养提供了机遇与挑战,正确认识创新型人才理念,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注重师德和教风培养,树立正确的育人观念,可有效缓解"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深化传统的专业教育模式改革,适度引入通识教育,建立系统的创新人才培养知识体系和激励制度,是实现当下社会创新人才培养的基础。  相似文献   

2.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已经实现了由精英式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顺利转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变导致了高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面临社会需求与人才培养相脱节的瓶颈。结合学科专业自身特征,通过对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现存问题的分析,在不断推进教学改革的基础上,构建了"一改两增三强化"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在该模式的基础上,总结归纳了培养创新人才、提升学生综合能力的方法,对于解决由于专业特色不突出、实践能力差所带来的瓶颈问题具有良好的可预期性。基于此模式,高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完善培养机制,强化创新意识,突出专业特色,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有创造力的实用型人才,更好地促进大学生就业,具有显著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高等教育创新人才培养的制约因素及改革路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培养创新人才,是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然要求,也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本文阐述了高等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意义,分析了我国高等教育创新人才培养的制约因素,并从转变教育观念、优化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加强实践教学、改革考评机制、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等方面提出高等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农业创新人才的培养是日本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方面,在其农业人才培养过程中,通识教育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这对我国农业创新人才的打造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应该准确定位我国农业创新人才培养目标,改革课程设置,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为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培养优秀人才。  相似文献   

5.
民办高校作为公办高等教育的有力补充,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经济飞速发展对人才需求激增下应运而生的产物。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高等教育功能不断扩展,要求高等学校必须打破传统的趋同性办学模式,以多样化的办学特色来满足多样化的社会需求。推进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转型发展可以破解高等教育改革中顶层设计不够、改革动力不足、体制束缚太多等突出问题,真正增强地方高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行业企业技术进步的能力,从根本上破解高等教育的结构性矛盾,建立起最具活力的高等教育新体系。民办高校要想在日趋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只能不断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在教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方式方面做进一步的转型。  相似文献   

6.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的背景之下,我国高校本科人才培养的质量保障体系还存在诸多的问题。应从教育教学理念、人才培养质量保障的内容、教学质量管理体系、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以及考试形式等方面入手来构建一个较为完善的本科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7.
培养创新型人才已经成为世界高等教育界共同的价值追求,也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目标和发展的方向。尤其对于应用型本科专业而言,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模式是体现其人才培养目标、突出人才培养特色、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本文通过对吉林农业大学发展学院工商管理类专业教学实践的总结,对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初步的探讨,并提出在教育观念、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模式、实践性教学、教学方法、培育条件等方面进行创新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8.
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催生了众多的新型行业,而在这些行业中,大学生创新创业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为了能更进一步推动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减轻大学生毕业就业压力,对于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需要进一步完善。构建符合我国经济发展和高校教育的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是目前我国发展大趋势的要求,也是我国新型高等教育的重要研究项目。为此,本文围绕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当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现状的分析,探究了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构建的原则,并就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构建的促进策略给予了详细的介绍。  相似文献   

9.
创新型人才培养是实现高等教育培养目标的客观要求也是衡量高校办学优劣的一个重要指标.培养目标、培养内容、培养方式及培养制度是创新人才培养的主要内容要素,这些要素的合理和健全有效地保障了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顺利实施.在地方本科高校职教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对地方院校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哲学的反思和批判,是对创新人才培养回归教育目的和本质的理性价值思考.  相似文献   

10.
雍浩  李正 《科技信息》2013,(9):206-206,221
教育大众化背景下,我国高等教育体质改革在不断地深化,即由原来的外延式发展变更为内涵式发展,而人才培养是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核心,是内涵式发展的关键。本文通过分析当前民办本科院校存在的问题,提出民办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措施。  相似文献   

11.
张璇 《科技资讯》2014,(31):141-141
高等职业教育经过几年的快速发展,已占据我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为实现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是高职院校为实现人才培养目标而采取的制订培养方案、确定培养规格、构建课程体系、组织教学实施、进行教学管理的比较稳定的结构化样式和运行方式,该文从多方面比较研究五年制高职和高中后高职。  相似文献   

12.
实验教学与创新人才培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实验教学是高等教育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也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要使实验教学更好的服务于创新人才培养,一方面必需认识到实验就是科学、实验就是创新和实验是高等教育重要的环节;另一方面,教学资源整合、课程体系建设和教学方式优化等实验室建设是创新人才培养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创新创业教育已经成为现代大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不仅能够提升高等教育品质,而且也是大学开展社会服务的重要基础。体育院校在创新创业教育各个方面还有待完善,特别是在人才培养体系方面还没有建立明确的、系统的模式,因此,本研究采用逻辑分析方法,从目标体系、课程体系、实践体系、保障体系和评估体系五个方面构建了体育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并探索了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的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14.
随着经济转型升级,社会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要求也随之发生了变化.浙江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可以通过调整高等教育资源布局进行改善,包括纵深发展研究生教育,扩大高等职业教育,形成梯度合理的层次结构;科类布局上,错位专业布局,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区域布局上,深化区域均衡,突出区域特色,强调区域间合作.  相似文献   

15.
中国高等教育正从精英化阶段向大众化阶段发展。本文评述了不同学科对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理解,分析了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型中的结构性矛盾,指出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需要支撑系统的多元化、管理模式的多层化以及形式和水平的多样化。  相似文献   

16.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特色创新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学军 《科技资讯》2007,(14):141-142
本文在提出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办学特色的重要意义基础上,从人才培养理念、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人才培养模式、师资队伍与实训基地建设和教学手段方法等方面阐述了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主要特色。论文提出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中创新发展的基本途径,为当前我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特色创新提供了理论基础分析和实践指导依据。  相似文献   

17.
《平顶山学院学报》2021,(4):110-116
在建设创新型国家和经济转型发展的战略背景下,我国急需大批应用型创新型人才。作为人才培养摇篮的本科高校,积极开展校企产学研合作和创新创业教育是深化高等教育改革、服务国家战略的重要举措。虽然我国校企产学研合作和创新创业教育已经取得可喜成绩,但在校企产学研合作促进创新创业教育方面仍然存在没有统筹协调、动力不足等问题。推进校企产学研合作促进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途径主要有:构建"校企产学研合作创新创业一体化"的人才培养体系、借助校企产学研合作搭建创新创业实践实训平台、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等。  相似文献   

18.
地方高校迎来了特色发展之路。在创新时代,高等教育创新的重要内容是大众化,而大众化教育的大众性更多地由地方高校体现出来;"大学城市"时代背景为地方高校发展带来了特有外在条件;研究和传播地域文化时代背景为地方高校带来了特色发展内容;应用型人才目标培养时代背景为地方高校彰显地方性和特色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19.
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既是高等教育研究的重大理论和实践课题,也是高等教育发展的综合性改革项目。要按照由理论依据、教育目标、运行实施、实现条件和教学评价等几个构成要素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文章从分析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概念出发,从内涵认识、模式依据、实施过程、管理运行、基本特点、实践效果等方面探讨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具体模式。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高等教育办学理念的角度出发,客观地分析了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化教育模式进入到大众化教育模式后高校的办学现状,探讨应用型地方高校的办学理念相应的进化方向和科学的人才培养模式,以质量和特色求发展,以期适应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