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教学与实践模式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基于大量调研和实践检验的基础上,提出了以"三创"(创新、创造和创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教学与实践模式,这种培养模式以"三创"能力培养为核心,以"应用"为宗旨,目的就是解决学生理论与实践脱节、重理论轻实践问题,不断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为社会培养出应用能力强、素质高的大学毕业生。  相似文献   

2.
针对功能材料领域具有"理工交叉,理工结合"的学科特点,按照"顶层设计"原则,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应用能力为出发点,以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为基本要求,构建了"学科通用基础、专业方向和创新设计实验平台"三级实验教学平台。建立了"基础训练型、综合设计型、创新研究型"三个层次实验教学课程体系。逐渐形成了"厚基础+多模块选择,分层次、多元化培养"的实验教学培养模式。为功能材料领域学生的知识、能力结构多样化和个性化发展提供实验教学保障。  相似文献   

3.
电工电子实验示范中心按照"夯实基础、注重实践、引导创新"的原则,在建设及教学过程中,以学生工程应用培养和创新能力提高为目标,开展了一系列的教学改革探索和实践,通过开设多层次实验内容,构建了以能力培养为主线的多种教学模式,形成完善的实验课程体系及与课程体系相适应的日常实验教学平台和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的创新实践平台。  相似文献   

4.
为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该文探索了一种创新型课堂教学模式和自主创新型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了一种"专业基础+专业特色+地方特色"课程结构体系;并建立了科学的创新激励机制,完善了师生评价体系,为创新能力培养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保障。实践表明,通过一系列的教学改革,提升了教学质量,为培养和训练理科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了保障。  相似文献   

5.
为提高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学生的实验实践能力,紧密围绕学生使用集成电路的能力、系统设计能力、外围综合能力这一核心专业能力的培养,构建"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科研创新"三位一体的教育模式,建设"基础实验+实训提高+课外创新+工程应用"实验教学体系,制定分层次分阶段立体化的实践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从而构建较完善的理论教学、实验实践、科技创新三大平台为支撑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实践证明该建设是行之有效的,文中在讲述改革目标设计、实施方法、实践情况的同时,重点介绍实验实践教学改革的思想、方法及实践过程。  相似文献   

6.
物理化学实验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实践环节。以提高学生兴趣和科研创新能力为目标,针对南昌航空大学的物理化学实验内容、教学方式及实验考核等方面进行了探索,构建了"基础实验→综合性→设计性→开放性实验"循序渐进教育模式,通过基础与创新并重的教学达到教学目标。  相似文献   

7.
加强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是提高应用气象本科学生综合素质和毕业生高质量就业的重要途径,本文针对应用气象学专业本科培养目标,结合社会需求,对我校应用气象学专业实践教学改革进行总结,论述了应用气象学专业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模式、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和实践教学管理等内容,为应用气象专业及相关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选择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8.
培养"面向基层、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级应用型人才"是天津理工大学的培养目标。通过开展学生课外科技活动与专业设计有机结合的探索与实践,以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研究为载体,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能力,建立理论联系实际的知识框架体系,锻炼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培养出能解决实际问题,满足社会就业需求、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素养的专业人才。  相似文献   

9.
针对当下实践教学现状,基于工程思维的视角,对校企合作下的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模式进行了探索,建立了"实验室+创新实践基地+企业"的实践教学基地,形成了以校内实践教学为主导,以企业实践教学为补充的校企协同实践教学模式。将所提出的实践教学模式在计算机专业进行实施,结果表明:所构建的基于校企合作的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模式,培养了学生的工程思维,提高了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缩短了"学校人"到"职业人"的差距。  相似文献   

10.
基础地质实验教学是高校地质类专业学生掌握地球科学知识、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应用能力的基础环节。由于地球科学的特殊性以及受传统实验教学模式的限制,基础地质实验教学在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方面的作用发挥不够。随着虚拟现实等新技术的出现,实验教学改革迎来了新的机遇。以桂林理工大学基础地质虚实结合实验教学模式构建为例,系统阐述了现代科技融入传统实验教学,虚实结合,为人才培养提供的积极举措。  相似文献   

11.
知识经济时代需要创新素质的人才。为提高本科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通过开展"课堂教学-前沿基础实验-科研课题研究-毕业论文(设计)"的创新教育模式,以材料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为载体,提高学生学习知识的积极性、主动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改变目前高等教育培养过程中实践教学环节薄弱,动手能力不强的现状,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得到有效的培养与发展,以应对社会发展对高素质"应用型创新人才"的需求。  相似文献   

12.
针对目前我国大学生创新实践综合能力不足的现状,结合工程训练实践教学课程建设目标,以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为指导,提出了基于CDIO的工程训练开放式教学创新培养方案,形成了由基础训练层、应用训练层、创新训练层和综合训练层组成的"四位一体"的开放式实践教学培养模式。通过开放式工程训练创新实践教学,实施基于CDIO培养模式彰显了学校"工学并举"的办学特色,提高了工程训练实践教学质量和效果,有利于工科院校工程教育的创新和发展。  相似文献   

13.
针对传统实验教学模式存在的一些弊端,从实验教学内容、方法、手段等方面进行全面改革。构建"基础型—综合型—创新型"3层次的实验教学体系,增加多门课程的综合实验项目;采用启发式、探究式教学方法;以课外科技活动为契机,开发学生的创造潜力;加强实验室建设,为创新人才的培养创造良好的条件。实践表明:新的实验教学模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实验兴趣,增强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14.
作为地方本科土建类学院,在创新实践教育已有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本校"建设地方高水平应用创新型大学"目标和土建类专业特点,在卓越工程师培养背景下从"多层次、多模式"角度,对创新实验教学模式、内容体系、实验环境建设、管理模式和配套运行机制、创新指导队伍建设等进行实践探索与发展思考,以促进我院创新实验教学平台的建设与发展,切实提高土建专业学生创新能力,丰富与发展我校的创新实验教育,为地方本科院校创新实践教育提供试点和借鉴。  相似文献   

15.
针对我国兽医人才质量相对较低,远不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现状,本文充分利用综合性大学独特的教学资源和师资优势,以改革原有培养模式为切入点,多渠道全方位提升学生的实践技能;以实施大学生创新计划为契机,全面提升学生的科研素质;以国际交流为抓手,培养学生的全球视野.围绕"厚基础、强技能、宽口径、善创新"的教学目标,构建了综合素质与专业技能并重的人才培养模式,按"1.5+2.5"框架设置教学课程,根据"一个目标、四个模块、一条主线、三个层次"的1413实验教学体系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建立了学校、企业、行政管理部门三位一体的实践教学人才培养体系,为培养高素质创新型兽医人才探索了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6.
高校创新创业平台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对于促进地方经济和高校自身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不足的原因进行分析和创新创业平台中的建设问题,以互联网商务应用开发专业为试点,以校企联盟,线上工作室,线下特训班的创新创业培养模式,形成以"培养模式改革、实训课程体系建设、师资队伍培养、创新创业平台建设"为主要内容和特色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能力培养体系。  相似文献   

17.
本文在建构主义的教学理论模式下,结合教学实践阐述了师范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的建构主义教学模式,为在基础教育中推行创新教育、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8.
介绍了信息学院在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上的教育理念,注重学生素质的提高和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以专业核心课程为基础,建立模块式、系统化的课程体系。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探索,构建了"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的人才培养模式,基于此培养模式,进行实践推广,尤其在实践教学的加强、构建实践培养新体系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9.
在护理学专业的本科教学改革中,以培养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及良好职业素质的高级应用型护理专门人才为目标,通过"全天候"护理开放实验室、"情境教学"模式的教与学、学生"小教师"的互学等护理教学改革与创新,建立开放式实验教学模式,促进学生参与实践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从而提高他们的基本护理操作技能和护理服务能力。  相似文献   

20.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旨在提高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这对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新的挑战。以"宽口径、厚基础、高素质"为目标,构建跨学科交叉融合、加强人文素质培养、重视实践与创新能力训练、与国际接轨的课程体系。注重"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强化知识的现场应用能力,突出团队协作能力的培养,培养适合于企业的工程设计与应用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