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在我国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自主创新能力已经成为综合国力提升的决定性因素,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已经成为高校的重要工作。目前看来,一些地方性高校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方面还存在着自信心不足、创新创业师资力量薄弱、创新教育平台缺乏等问题,分析现状,提出地方性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培养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2.
"互联网+"教育正在兴起、创新创业教育备受国家重视,在这种时代背景下我国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方式和思维也在发生改变,并且"互联网+"也为其创新创业提供了广阔的展现空间。高校作为人才培育的主要基地,其教育模式应该顺应时代需求而相应调整。创客空间已成为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重要平台,将其融入到高校的教育中能有效的推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和人才培养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潍坊学院学报》2019,(1):80-83
在创新创业、"互联网+"成为热词的今天,"工匠精神"在2016年第一次被写进政府工作报告,同样引起了高度关注,重新唤起了我们对中国特色"工匠精神"的回归与渴望。大学生创新创业先进典型的培育和塑造更加离不开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文章在梳理"工匠精神"的时代内涵和创新创业教育现状基础上,探索性提出了"工匠精神"视角下大学生创新创业先进典型的培育路径,对于高校培养更多、更优秀的创新创业人才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在"互联网+"时代,高校作为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重要场所,要结合当地实际和社会发展需求,构建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通过平台有效整合大学生、高校、政府和企业等主体的信息资源,并组织开展与创新创业相关的一系列活动,从而更好地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为社会发展服务。  相似文献   

5.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课程思政在理论基础、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学内容等方面具有内在规定性,两者都应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建立健全人才培养机制,构建"三全育人"大格局,以培养高素质创新创业型人才为目标。本文主要剖析了课程思政视域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面临的问题和挑战,探究通过搭建创新创业教育理论平台和实践平台,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构建合理师资体系,优化大学生创新创业知识结构、增强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等措施,提升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质量。  相似文献   

6.
《创新科技》2018,(10):61-63
提升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对于提升大学生就业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近年来国内关于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能力的相关学位论文、期刊论文等文献进行检索并归纳,概括总结出当前国内学者主要从"双创"政策对大学生的创新创业培养、政府对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建设、高校产学研建设以及环境层次对大学生"双创"活动的影响4个方面进行研究,分析得出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主要是高校、政府、企业以及大学生4类主体之间的相关活动。提出了大学生应当将"双创"理论学习与实践学习相结合、政府应该建立并完善"双创"教育体系、高校应该加大与地方企业建立产学研合作以及政府应当引导高水平"双创"环境建设等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随着教育部启动"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训练"等建设项目,创新创业教育成为当前高校教育研究的热点问题。在物理学专业多年教学实践的基础上,以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为目标,共享各专业教学资源,从以下几个方面探究了创新创业教育与物理学专业教育的深度融合问题,构建了新的课程体系。它包括转变教育观念,设计课程体系,实现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课程教学内容的深度融合;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实践教育活动的深度融合;开设与创新创业教育相关的必修和跨专业选修课程,并与课内外创新创业实践教育相结合,构建"理论、实践课程双路融入,多向选择"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在教学过程中,循序渐进,逐步融入,建立科学的创新创业实践教育方法,提升了大学生职业素养、提高了创新创业能力。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北京和上海10所高校大学生进行调查分析,了解京沪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调查显示,京沪大学生整体创业素质能力较高,但也存在影响大学生创业素质能力提升的问题:创业课程培训的普及率不高,大学生缺少创业激情,创业的"坚持不懈精神"不足,创业能力中"设定目标能力"和"产融互动能力"较弱等问题.对此建议如下:高校要完善创新创业教育生态体系;提升大学生创业心理资本水平;建立产学助创协同育人机制;培育基于地域文化的创新创业文化.  相似文献   

9.
大学生创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是知识经济时代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新的突破口。本文从大学生创业教育的重要性入手,在反思当前高校创业教育现状的基础上,借鉴国外一些好的经验做法,提出融合政府、社会、高校和学生"四位一体"的大学生创业教育体系。  相似文献   

10.
"创新创业"已成为当今青年大学生中最时尚的"热词"之一。新余学院在推进"党建+"工作中,为加强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搭建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并通过党建引领,不断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让大学生在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新余学院专门设立了大学生创新实践中心。该中心集团队工作区、教学资源区为一体,已成为全校学生开展科研活动、学科竞赛训  相似文献   

11.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背景下,分析了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及其评估体系的研究现状,给出了影响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关键因素和评估模型。首先,结合层次分析法和熵值法的主、客观优点,构建了基于信息熵原理的组合权重模型;其次,利用遗传算法优化神经网络,建立基于遗传神经网络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评价模型,并利用组合权重模型获得的权重值调节遗传神经网络的连接权值;最后,通过某应用型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数据验证了该组合评价模型的有效性,研究成果可以为应用型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评价提供一条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2.
"互联网+"的浪潮已经势不可挡,我国也在不断关注和重视"互联网+"在社会各个领域中的应用,大学生是"互联网+"活动的重要领跑者,而高校是学生创新创业的重要阵地。教育部门和多个部门联合在一起所举办的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能够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提供新的载体。探索更加有效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新体系的构建寻找更加完善的措施。  相似文献   

13.
随着大学生就业形势的严峻和国家对大学生创业的重视,高校大力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该文以"我型我秀创意个性T恤商店"创业项目为例,从创业内容、经营模式和销售效益方面分析了大学生创业的过程。  相似文献   

14.
随着我国高校毕业生数量急剧增加,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创业成为大学生进行就业选择的一条重要途径,在契合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时代背景下,以本科院校向应用科技大学转型发展着手,基于目前我国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中存在问题以及大学生创业的主要特点和面临的困难,研究应用型本科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提出建设创新创业型师资队伍、构建特色课程教学体系、加强校企合作、走产学研结合道路等对策,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有力的支持。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随着我国大学生创业环境的不断改善,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投身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浪潮中。但是整体而言,我国大学生自主创业普遍呈现"三低"现象。如何提高我国大学生创业成功率,这是摆在政府、高校与社会面前一道亟待解决的难题。该文从大学生创业现状入手,分析目前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不足之处,并通过学习广东工业大学"产业-社会-高校"教育模式的经验,试图提出因应对策。  相似文献   

16.
在东北地区经济发展过程中,积极响应"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做好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是激发东北地区经济发展活力、实现东北全面振兴的有效路径,为此,探索东北地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优化策略,是东北地区高校工作者面临的重要课题。该文在对东北地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做出分析与论述的基础上,对东北地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策略进行了研究与探讨。  相似文献   

17.
新形势下创新创业教育有利于倒逼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培育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提升就业"软实力"。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实效性需要从课程设置、师资队伍、实践平台以及保障体系等方面加以落实和完善。  相似文献   

18.
大学生创业是目前高校就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导向,在全民创业、万众创新的大潮引导下,如何促进大学生更好地创业以促进社会财富源泉的涌流就成为了社会和高校需要共同推动的一个重要项目。在大学生创业的导向工作中,利用社会、政府和高校之间的协作优势推动大学生创业排在这一工作的重要性首位。该文从高校与社会政府的协同机制具体行动策略出发,探讨高校协同机制在大学生创业导向中的具体应用。  相似文献   

19.
在经济转型的大背景下,创新创业已经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巨大动力,如何推进大学生创新创业是"双创"工作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任务。基于非全日制研究生兼具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的特点,从创业者个人特质的角度构建研究模型,探讨创业资源获取与创业意愿之间的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创业资源获取对创业意愿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同时,创业者个人特质中的合作性起到了显著的调节作用。因此,要依托高校进行创业资源的整合,强化创新创业教育和个人特质的培养,全面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和创业意愿。  相似文献   

20.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时代背景下,高校涌现出一大批从事创业实践的大学生.与此同时,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进入新时期,创业大学生的管理和教育工作日益受到重视.本文从创业大学生的管理教育工作结构松散、管理无序的现状出发,分析形成这一现状的根源在于高校内部对于该项工作的观念滞后,执行不力,进而提出转变思路、更新观念才是解决此问题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