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当前世界新一轮产业变革和科技革命正加速进行,我国战略新兴产业迅猛发展,传统制造业也在加快转型升级步伐,人才竞争更趋激烈.我国高等工程教育正迈入智能化时代,地方高校新工科建设应重点围绕本地区战略新兴产业,创新工程教育观,培养具有卓越工程能力的新工科工程技术人才,重塑人才培养理念,确立人才培养新目标与新标准,构建符合新工科特质的科学合理的课程新体系与人才培养体系.研究以重庆文理学院为例探讨了地方高校机器人工程专业新工科人才的培养模式、实施路径及新工科专业建设需注意的几个相关问题,以期为新工科背景下我国地方高校新工科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提供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2.
新工科背景下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积极推进专业建设、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新工科建设的关键问题.校企合作作为新工科建设中的必由之路,也是推进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途径之一.该文以新工科建设的时代背景为出发点,阐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意义、现状以及分析存在的主要问题,结合滨州学院通信工程专业办学实际,探索地方高校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实践经验,提出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基本思路与具体措施,为新工科建设背景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供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3.
随着社会与经济的不断发展,应用型人才的重要性开始得到社会企业的广泛关注。资源勘查专业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工科专业,面对新形势和新变化,长春工程学院资源与勘查专业通过优化课程设置、突出实践教学环节、以行业的需求为人才培养目标,深入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进一步助推地质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质量与培养模式创新。  相似文献   

4.
应用型本科院校新工科专业要为工程领域输送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这就需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皖西学院智能建造专业在对我国本科导师制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结合新工科专业人才培养的特点,积极推行本科导师制。从多学科融合校企共建的复合型导师组、灵活动态的导师配备方式、五育并举的导师职责、客观量化的考核机制等方面进行了探索和创新,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为同类院校提供一定的借鉴示范作用。  相似文献   

5.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评价体系的研究对于高校工科专业人才培养具有重要意义.以韶关学院自动化专业为例.提出了适应现代企业对该专业技术人员素质要求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设置模块式专业课程,对地方高校工科专业构建人才培养的模式及评价机制等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相似文献   

6.
"新工科"是目前我国工程教育改革与建设的新方向。新工科背景下,高校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开始与经济社会发展脱节,难以满足市场和社会发展对创新型人才的需要。该研究通过分析当前新工科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从推进教材建设和教学方式的更新、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培养模式、构建校外实训平台和强化校企合作等几个方面提出改进的策略。  相似文献   

7.
论述了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分析了转化传统教育思想、改变人才培养模式应树立的8种观念.介绍了工科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总体设计研究思路、人才培养模式的概念设计、指导思想、一般工科院校的特点、工科本科生的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模式总体结构设计的主要指标.优化知识结构、重视能力培养、加强素质教育的设计原则及系列课程改革方案.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总体结构分为:基础教育(公共基础课,人文社会科学基础课、自然科学基础课、经济管理基础课、工程技术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工程实践基础训练);专业教育(专业课、工程实践训练)和综合教育(思想教育、军训与劳动、科技方法训练、考试、第二课堂、社会实践).提出主修工科本科、主修工科本科十跨学科辅修课程、主修工科本科十跨学科辅修专科等三种类型的人才培养方案.并提出保证人才培养质量、完善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保障系统的思路.  相似文献   

8.
当今全球产业进入信息化智能化,我国教育部提出升级优化我国传统的理工科大学生人才培养方向与模式,发起并大力推动新工科建设。本着落地新工科未来工程师培养任务的目的,该文从新工科建设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内涵出发,参照未来工程师技能与素质的国际标准尝试提出我国新工科大学生人才观的具体所指。  相似文献   

9.
首先分析了工科院校发展必须面向产业现代化的原因;然后讨论了工科院校应采取"科研、学科和专业一体化"的发展模式面向产业现代化;最后探讨了"以人为本"的培养模式改革措施。该文为我国工科院校面向产业现代化如何改革发展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10.
新工科是高等教育改革的指导思想和驱动力,面向新经济发展需要、面向未来、面向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对传统软件工程专业升级更新增设了大数据方向。依托新工科建设试点项目支撑,以大数据新工科创新实验班的模式在大数据人才培养改革方面进行了探索和实践,为兄弟院校和相关专业的新工科建设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11.
"新工科"教育改革是目前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的发展方向.在社会系统已经形成基本平衡态势下,作为教育改革应该是一种系统性改革,需要在遵循教育内外部平衡原则下,从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内涵开始重新构建人才培养系统,需要立足于新工科之"新",对人才培养的基本要素进行系统变革,在师资队伍、课程体系与内容、评价体系等方面系统推进变革,实...  相似文献   

12.
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是高校教育的主要目的,高校创新基地的建立顺应了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途径。分析近三年部属院校工科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举措,在研究、总结国内高校大学生创新基地建设的基础上,依据江南大学物联网专业大学生创新实践基地的实证研究,提出适合我国高校大学生创新基地人才培养的一般模式和机制,这对今后高校工科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尤其是大学生创新基地的建设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3.
为了适应新经济、新产业的发展,培养工程实践能力强、创新能力强和国际竞争力强的"新工科"人才迫在眉睫,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作为传统的工科,在我国建设和发展新工科的背景下,急需优化和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从升级培养目标、深化课程结构和改革教学模式等方面对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进行了探索,将学生培养成强大学习能力、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并具备解决能源相关领域工程问题的高素质应用型创新人才。  相似文献   

14.
基于卓越工程师计划,明确了电子信息类专业新工科人才培养的新目标,构建了新工科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并反思了人才培养模式中的人才定位、培养方案、教师队伍、教学资源等几个问题,以期为我国电子信息类新工科人才培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物联网产业具有产业链长,涉及多个产业群等特点,属于新兴的新工科专业之一,该领域所需人才每年在百万以上,因此,高校培养满足产业需求的物联网工程专业人才责无旁贷。人才培养的关键在于人才培养模式,在充分分析现有物联网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上,以新工科人才培养为导向,围绕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模式改革、校企融合协同育人四方面对物联网人才培养新模式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16.
加快推进传统工科专业升级改造,面向新经济培养新工科人才是广大地方高校亟须解决的重要课题.以大工程观为指导,设计符合湖南理工学院实际情况的"4(4+1)"型电子信息类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通过深化学科专业交叉融合打造专业群,聚焦知识关联力和工程能力构建课程群,有效提升了专业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经实践检验,该模式推行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7.
实践教学环节是高等院校工科专业的重要教学环节,对于提高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文中针对培养高质量计算机创新型人才的目标,结合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经验,介绍了大连理工大学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深化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探索和实践。为我国工科院校创新人才培养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8.
“新工科”建设已成为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的发展方向,人工智能也上升为国家战略,地方本科高校如何在新工科背景下探索人工智能人才培养模式是一大挑战。本文分析了地方高校人工智能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围绕服务地方和工程应用型培养特色,以南阳理工学院人工智能专业为例,从人才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的设定、专业方向的设立、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和实践环节设定等方面探索新工科背景下的地方高校人工智能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构建。从多级创新教学体系的构建及协同保障下的人工智能特色实践创新平台的构建来探索地方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相似文献   

19.
传统的食品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无法满足现代食品企业的现实需求,大学需大力开拓旨在培养能适应现代食品企业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要求的校企合作培养新路径。该研究在总结我国现阶段校企合作食品类人才培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的基础上,分析了校企合作的功能,提出了现有培养模式需要改进和完善的问题,以及国家、行业引导,校企深度合作推动食品类新工科人才培养的建议。  相似文献   

20.
《攀枝花学院学报》2018,(5):107-111
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作为国家新兴战略专业,目前面临着人才培养与市场脱轨、师资队伍建设薄弱、课程体系不完善以及培养方案不合理等诸多挑战。本文针对上述现实存在的问题,并结合新工科背景下的人才培养需求以及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从大数据专业建设方案、课程设置、人才培养目标以及专业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进行探索性地研究。本文提出的大数据专业建设方案及模式在实际课题申报与教学中都得到了良好的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