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在传统教学模式中,存在着教学方式单一、教学内容相对局限、教学反馈容易被忽视等问题。近年来出现的自媒体技术,为解决思政课传统模式中的弊端提供了机遇,同时也带来了挑战。萍乡学院运用自媒体技术,从高校思政课教学运行的五个方面,即“5T”模式,来进行教学改革与创新,进一步提升了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2.
新媒体已经融入大学生的生活并对其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产生重要影响,这对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面对挑战,我们要适应新的教育革命,转变思政课教学理念、大力提升思政课教师的新媒体素养,搭建新媒体教学平台、创新教学手段,更新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兴趣,加强对大学生的新媒体教育,变挑战为机遇,化不利为有利,以提升思政课的教学实效。  相似文献   

3.
现代教育教学活动越来越离不开传播媒介.在当今意识形态媒介化、网络化的特征日益显明的背景下,新媒体引发的信息传播革命深刻地改变着媒体生态,也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发展机遇.它冲击了传统的以“思政课”教师为主导、课堂讲授为主要形式的“灌输式”教学,消解着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话语优势,同时又拓展出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领域.面对新媒体时代的剧烈变动,高校“思政课”必须顺应时代变革的趋势,积极探索网络教学形式,不断完善隐性教育模式,正确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4.
高校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接班人,他们在面对新媒体时代时,高校思政工作者们给予他们积极引导显得尤为重要,然而新媒体的发展给高校学生思政工作不但带来了机遇还带来了挑战。本文通过对新媒体时代的剖析,对高校大学生思政工作进行了深刻思考。  相似文献   

5.
思政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肩负着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使命.获得感是高校思政课教学质量的重要评价指标之一.在融媒体背景下,日新月异的变化带来的信息洪流影响着高校师生意识形态的变化,也影响着高校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的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师要充分利用融媒体平台,更新教学观念,优化教学内容,转变教...  相似文献   

6.
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随着"互联网+教育"技术的广泛应用和快速发展,慕课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给公安院校思政课教学改革和创新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如何将传统的思政课教学与新兴的慕课教学模式有机结合,探索一条更适合新时代公安院校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之路,提高公安院校"大思政"育人工程建设的实效性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7.
伴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各行各业都迎来了自己的转型机遇。对于媒体行业也是如此。新时期的媒体时代在改革的大潮中面临着很多的困境,诸如:当代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观念、深入的政治意识形态、自身的道德水平、对于道德的评价体系以及自身的价值观念普遍较低等等。这些新媒体的转变与发展为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业带来了很大的挑战和机遇。本文作者着眼于新的历史时期,新媒体时代在改革期间的主要内涵特征,结合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情况,浅要分析了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现状以及特点。总结和探讨了如何才能有效地利用好新媒体时代创新性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  相似文献   

8.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互联网在我国的普及程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这对高校的思政课教学来说,既是一个挑战,也是一个提升教学水平的契机。高校思政课教学要将传统教学模式和新媒体相互结合,结合实际情况,不断改善教学方式,创新教学模式,才能从根本上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学的质量。基于此,笔者在文中对新媒体环境下的高校思政课教学进行了分析,然后结合实际情况提出了几点教学措施,希望为相关教学工作者提供有效参考。  相似文献   

9.
王荣  厉辉  张宏燕 《科技资讯》2022,(4):185-187+218
随着科学技术进步,新媒体迅速发展,对人们的工作和生活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为高校图书馆的媒体宣传建设带来全新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挑战。在这样的发展背景下,高校图书馆管理人员需要与时俱进,紧跟时代发展步伐,准确认知新媒体时代对高校图书馆的影响作用,积极学习借鉴新媒体在各个领域应用的先进经验,优化完善新媒体视野下高校图书馆媒体宣传建设工作。该文对新媒体视野下高校图书馆媒体宣传建设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0.
当今时代是一个新媒体时代。新媒体所具有的特点,对高校新闻宣传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面对挑战,高校新闻宣传工作只有抢抓机遇,创新宣传理念、加强新闻工作方法的创新、不断提高、强化高校新闻宣传工作者的能力,才能在新媒体时代更好地达到新闻宣传工作的效果。  相似文献   

11.
该文从自媒体对大学生的影响入手,着重分析了自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政工作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并探索了自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政工作的创新策略。  相似文献   

12.
高校思政教育承担着立德树人的重任,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使得高校思政教育较之以往有了极大的改变,在这种情况下,为了更好地提高高校思政教育效果,就需要借助新媒体优势,积极改革高校思政教育方法,创新思政教育工作体系,以此增强思政教育实效性。对此,该文从三个导向、三个贴近、教育创新等方面入手,分析了新媒体时代对高校思政教育的要求;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新媒体时代下提高高校思政教育实效性的策略,如更新教育观念提升思政教育队伍素质、优化思政教育模式实现线上线下联动、强化网络监督构建良好思政教育环境、创新教育管理等。  相似文献   

13.
崔政  李丽 《华东科技》2023,(2):137-139
<正>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以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为依托的各类智能媒体,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当代大学生的认知方式,同时解构了传统思政课知识传播过程。在此背景下,高校思政课教师应及时转变教学理念,从宏观角度出发,在把握思政课德育教育内在规律的基础上,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学生为主体,整合利用各种新媒体,进而培养学生整体、理性、辩证思维,建构符合时代需求且行之有效的科学的“大思政课”德教模式。  相似文献   

14.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对高校思政教育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大数据为高校思政教育的改革创新提供了技术、环境、动力系统等方面的支持,但同时,高校思政教育也面临着伦理、技术和研究形式等诸多困境,思政教育的思维方式、工作载体、教学方法等都要随之改变。须树立思政数据信息教育理念,充分发挥网络阵地的功能,提升思政教育者的素养,增强思政教育者的伦理责任及道德原则,创新思政教育方法和研究形式,更好地为思政教育服务。  相似文献   

15.
新媒体技术背景下,高校要加强大学生就业教育的思政建设工作,全方位多角度综合利用新媒体技术工具,为新形势下培养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意识奠定基础。现阶段许多高校在建立大学生就业教育课程体系的过程中存在着院校革新意识薄弱、大学生创新能力水平较低、媒体应用范围狭窄、校内外交流匮乏等问题,因此高校应该加快职业与专业教育的信息流动、建立创业导师制度、挖掘新媒体传播方式、开展形式多样的创业就业活动以及创新媒体融合服务,获取新媒体最大的传播价值。  相似文献   

16.
时代的发展要求网络与新媒体专业人才必须具备融媒体应用能力,但是目前,国内本科院校对于该专业的人才培养还存在诸多盲点,人才培养体系缺乏创新.本研究以融媒体应用能力的培养为突破口,通过网络与新媒体专业融媒体应用能力分层培养体系的构建,促进该专业人才培养方式的改革,从而培养切合时代发展和行业需求的融媒体应用型人才.  相似文献   

17.
文章基于SWOT模式分析自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现状发现,自媒体为高校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提供多元渠道,但凸现其主导地位削弱、应对突发事件的劣势。自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科技爆炸式发展和综合国力增强的机遇,面临网络文化冲击和教师媒介素质待提高的挑战。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应以主流意识形态引领网络舆论,提升课程思政和网络的融合度,以自媒体为载体构建校园网站,深入挖掘思政教师的媒介素质。  相似文献   

18.
电视行业一直是我国发展的重中之重,因为它为人们了解周边、国家、社会大事小事提供了便利,且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电视与新媒体已逐渐融为一体,在这个发展背景下,电视媒体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挑战,同时也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发展机遇。而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所以电视导演也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新挑战。该文主要研究新媒体融合背景下电视导演应当具备的创作技巧,为我国媒体电视的发展提供新鲜活力。  相似文献   

19.
随着互联网、移动通信技术以及多媒体数字平台等新媒体时代的快速发展,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新的机遇,新媒体作为教育的手段和载体,给思政教育奠定了具有时代感的新阵地,结合传统教育拓展新媒体应用,提高教育质量。本文针对新媒体环境下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路径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20.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推动着高校思政教育的变革与创新,高校思政课教师核心素养在提升中面临新的要求。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要具备过硬的政治素养、扎实的业务素养和高尚的道德素养。高校思政课教师核心素养在提升过程中还存在着现实问题,部分高校对数字教育时代提升教师核心素养的认识不足、思政课教师自身对提升核心素养重视程度不够。要解决这些问题,高校需要科学规划培训机制、优化数字化平台建设,教师必须从政治、业务、道德三方面不断提升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