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 毫秒
1.
2.
《科技资讯》2019,(35)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以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归根结底要靠人才。人才是推动科学技术发展的源泉,是企业、行业乃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随着一带一路项目的推进,基础工程建设企业迫切需要具有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以及工程应用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在经济转型背景下,传统的课堂模式已不能满足土木工程专业人员对于新的工程技术和工程能力的需求,课堂教学模式亟需从知识课堂向能力课堂转换、从灌输课堂向对话课堂转换、从封闭课堂向开放课堂转换、从重学轻思向学思结合转换、从重知轻行向知行合一转换、从重教轻学向教主于学转换、从共性培养向因材施教转换,从而实现新工科背景下的新型土木工程专业内涵式发展,提高教学质量,培养面向未来的高素质智慧型建筑人才。 相似文献
3.
4.
5.
"数字电路"是电子信息类一门专业必修课,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发展速度极快.传统教学一般采用板书和PPT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不能激发学生的自主性和积极性.该文采用"启发+探索"教学方式用于"数字电路"课程教学中,具体操作时采用"提出问题""引发思考""点拨解决问题"以及"延伸思考"4个环节,由此一个问题通过学生自己思维来解决... 相似文献
6.
BIM是土木工程领域一项符合新工科要求的新技术,正引导建筑行业发生深层次改革和发展.如何实现基于新工科背景下土木工程BIM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是一个具有重要理论与实践意义的课题.本文从新工科背景下BIM技术发展与应用出发,分析了BIM技术平台的四个阶段,探索了课程体系优化在实现土木工程BIM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途径与方式. 相似文献
7.
《海峡科学》2018,(12)
随着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提出,我国制造业建设迈入新的发展时期,这是加快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一环。新时期的工业建设、制造业建设已经不同以往,制造业的高端化和智能化已经成为时代发展的潮流,是未来工业发展的核心方面。人才是国家现代化建设的基石和核心力量。要适应新一代产业革命、服务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要求,必须培育一批具有现代化素养的高素质人才。在此背景下,国家提出了推动新工科研究与实践的一系列举措,旨在为新工科建设培养一批高素质人才。该文正是从这一角度出发,首先对新工科高素质人才进行了概念界定,并强调了培育新工科高素质人才的重要性,分析了目前我国高等院校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尤其是信息素养培育不足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探索培养新工科高素质人才的一般途径和机制,建立以培养人才信息素养为核心的人才培育模式,并提出建立这一模式的具体机制。 相似文献
8.
9.
10.
11.
12.
13.
14.
15.
《科技资讯》2019,(34)
随着新工科与工程教育改革的推进,中国的高等教育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对新工科内涵的充分理解是明确改革方向的前提,以专业认证为契机,在实践中探索适合学校校情的工科教学实践改革之路势在必行。该文在明确转型普通本科院校在工科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的前提下,从分析国内改革现状、剖析新工科内涵,到分析校情,阐述了新工科背景下以专业认证为导向的工科教学改革实践的落实方案与可行性。提出以行业需求定位专业特色,以成果导向明确培养目标,在专业认证导向指引下,以人为本改革教学实践运行模式,顺应国际形势发展,明确新工科前沿发展方向进而完善知识体系,优化教学内容,建立良性校企联合培养机制是落实新工科背景下工程教育理念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赋能教学即通过多种教学手段,使学生在课程学习过程中积极主动地不断赋予自己新的能力,满足不断变化的行业及实践教学、深入发掘课程思政元素、鼓励学生参加学科竞赛等实施水力学课程赋能教学的尝试与实践,探索水力学课程教需求与职业要求。以新工科为背景,针对水力学课程特点及教学现状,结合多年教学实践,通过丰富课程教学方法、优化实验学新模式 相似文献
17.
18.
高等数学在新工科专业课程教学中具有重要价值。分析教学现状,进行教学反思,从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实践训练、双创教育等方面进行改革,以适应新工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要求。 相似文献
19.
20.
为顺应新时代对大学生创新探索能力的培养要求,实验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中实验教学环节目标由“掌握知识”逐渐转变为“培养能力”。基于该教育理念,本文优化水文学原理课程实践教学环节的土壤水分下渗实验内容,在原有定水头供水下渗基础上,补充探索性的实验内容,设计变水头供水土壤水分下渗实验,揭示土壤水盐动态规律的驱动机制;充分调动学生开展实验研究的积极性,加深理解实验原理及其背后的科学理论;并充分挖掘实验数据内涵,培养学生缜密的科研思维、激发学生的实践创新意识。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