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讽世与悯人──《儒林外史》《围城》异质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儒林外史》和《围城》都是以"士林"为表现对象的讽刺文学作品。但《外史》偏重社会、伦理的视角,猛烈地批判那个时代文化人的社会文化人格.深层仍是重建正统儒道价值理想的渴望;《围城》取的是哲学人类学的视角.从反讽的角度观照现代文化人的人性弱点,揭示现代人类的生存困境.不是偏重价值的重建而是偏重价值的解构。《儒林外史》与《围城》的这种差异不仅反映着作家个性的差异,也是时代使之然。  相似文献   

2.
朱玲 《科技资讯》2013,(32):223-224
通过半个多世纪,各类文学研究学者对于《围城》的反复研析。其自身魅力已经不言而喻。《围城》似乎有一种魔力,那就是对于各个时代的人都有一种吸引。当代的社会用浮夸二字形容一点不过分,但是我们发现,围城在各类图书馆、书店的上座卒仍然是居高不下的。这就值得我们去思考,为何《围城》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当中,能够如此吸引人们的关注。本文笔者结合多年来对于钱钟书老先生《围城》的研究,以及通过反复阅读,和学习诸位专家学者对于《围城》的探究,自身从其创作和文艺角度出发,通过换一个新的视角的前提下来重读钱老先生的这部压山之作。  相似文献   

3.
钱钟书的《围城》形象地刻画了20世纪30年代一批知识分子形象,主人公方鸿渐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在西方现代教育和东方传统文化的共同影响下,方鸿渐形成了独特的性格和处事方式——"中西兼备"的皮黄心白"香蕉人"式的矛盾性格,也因此深陷三座"围城"中并苦苦挣扎。  相似文献   

4.
《围城》是钱钟书对特定的社会人生和历史文化反思的艺术结晶,展示的是现代中国知识分子平凡普通的现实生活,但作品在对人物生存状态的展现中却蕴含了深沉的人生意蕴。本文从方鸿渐的"围城人生"入手,通过揭示"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这一普遍的"围城心态,"展现人生无可逃遁的人生困境来引发人们对人生价值的积极思考。  相似文献   

5.
王萍 《科技信息》2007,(36):265-265
《围城》是一部描写文人的小说,亦是一座思想的宝库,是现代小说中的精品。《围城》是通过空间环境的不断转换更好地展现方鸿渐这个"精神流浪者"以及"精神迷失者"的心理"真相"。这便是"流浪汉体"特有的"开放空间"给《围城》带来的最大好处。而在《围城》的"开放空间"的环境格局中,依然包括了一个个"封闭空间",正是在苏文纨家的客厅、三闾大学、方鸿渐在上海的旧式家庭和方鸿渐的新家的"封闭空间"中,一群三四十年代知识分子的人性弱点得到醒目的展示。  相似文献   

6.
文学翻译中的"第三类语言"指的是在文学翻译中,译者所采用的一种介于源语和译语之间独特的翻译语言。在翻译过程中,译者不再拘泥于规范化的语言来重新表达原作的意义和内容,而是通过对译语的革新来尽可能传达原作所体现的语言文化差异性。本文试图通过《围城》英译本的实例,来探讨文学翻译中的"第三类语言"。  相似文献   

7.
昆曲《水浒记》改编自明代小说《水浒传》。该剧围绕阎婆息描写了两段"爱情故事",一是和宋江,一是和张文远,通过这两段被异化的爱情,展示了当时底层女性的生存困境以及爱情选择的无奈。阎婆息被异化成了商品,没有选择权,两性关系的不平等,价值取向偏向于社会价值的实现,个人情感被压抑等原因造成了阎婆息的爱情悲剧。  相似文献   

8.
妓女题材在现代文学史上是较受作家关注的题材,老舍的《月牙儿》和郁达夫的《秋柳》即是对五四文学革命时期两种有关娼妓的记忆,作为主流的苦难记忆与苦闷记忆:前者是与五四启蒙思想合流,后者则是五四知识分子的情感体验。  相似文献   

9.
蕊秋是张爱玲遗作《小团圆》的一个关键人物。蕊秋身处传统与现代的夹缝之间,在自由的生存状态表象下,遭遇的却是现实的精神困境。这不仅体现在蕊秋的人生境遇中,下一代人九莉身上还延续着这种苦闷。张爱玲对于女性生存困境的反思无疑具有历史的深度和现实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围城》与《我是猫》是中日两国文学史上的佳作,都描写了在东西方文化碰撞下知识分子的精神困境:他们消极虚弱,缺乏生活理想,面对新时代新思潮,既顺应又嘲笑;既贬斥又无奈。他们爱好广泛又才疏学浅,不屑于同流合污又改变不了自己的处境,只能任时代与命运捉弄。通过作品中人物形象的比较,剖析知识分子在社会变革下的精神困境以及产生的原因,揭示这种困境产生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非虚构文学作品的影响力越来越大.非虚构文学作品引起国内读者的广泛关注,始于《中国作家》和《人民文学》杂志对非虚构文学作品的刊发及引导,以及网络新媒体平台的助推.国内非虚构文学作品以梁鸿的"梁庄"系列作品为代表,以时空和情感"双重在场"的方式,呈现了对社会底层"小人物"的关注,具有独特的社会价值和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2.
张缙彦是明末河南新乡人氏,清初因政治原因被流放到边寒的宁古塔地区。他的作品是流人文学的代表之一,对于考察宁古塔地区宗教和文化等方面有独特的价值。流人文学的另一个特点是"中原之思"写"北方之景",这在张缙彦身上体现得十分明显。他深受儒、释、道思想的影响,所以他在流放期间的作品不同于其他贬谪文学消极、苦闷的情感基调,而表现出纵情天地间的豁达和潇洒,并且含有深刻的道德观和哲理性。  相似文献   

13.
余华的《兄弟》以其特有的先锋写作和在市场化发行的表现使文学重新回到人们的关注视野,成为新时期文学的新锐力量,但通过对《兄弟》的解读可以看出其内在文学性的迷失和挣扎以及外在市场化的蚕食和消解,这成为了先锋文学发展后期难以突破的创作困境。  相似文献   

14.
关于《沉沦》的苦闷精神,大家讨论的很多。本文试图从文本出发(郁达夫《沉沦》集中《沉沦》的那一篇),通过其文本体现,揭露苦闷精神的成因。一苦闷精神的文本体现在《沉沦》中,主人公"他"游离于众人的视线,把自己封闭在可怜的孤高里.人为的使自己失去了任何交流的可能,压抑的自己都觉得孤冷的可怜。由于缺乏交流,他总是怀疑别人对他不怀好意,  相似文献   

15.
《唐物语》第二回取材于白居易的《琵琶引并序》,并对之进行了改编。它将白居易塑造成孤独的隐士,简化叙事突出抒情,增加对"爱情"的叙述,并巧妙地运用和歌技巧,传承歌物语以及和歌的传统。这些改编反映了日本文学在吸收中国文学营养时的审美意识和选择方式,显示了日本文学重视人的内心情感的特质,体现了平安末期人们对王朝文学的崇尚、以及逃避现实的思想倾向。  相似文献   

16.
田汉创作的《南归》深刻体现了人的生存困境问题,剧本从一隐一显两个角度全面揭示了人在世俗层面的生计困扰,思想层面的情感围困以及精神层面漂泊困境的思想内涵。  相似文献   

17.
《废都》中知识分子精神困境之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知识分子一直是倍受瞩目的社会群体,他们在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处境、生存状况以及精神境遇更是为世人所注目和关心。在二十世纪文学殿堂中有许多的文学作品都出现了这一社会群体,其中描写知识分子最为深刻的当属当代文学中颇受争议的《废都》。笔者试图通过对这部作品所刻画的知识分子形象的分析,探析出当代知识分子精神困境的内在根源。  相似文献   

18.
从《围城》人格类型角度入手,分析现代文明对人性的异化,现代知识分子的人格表征及其生存哲学,并运用存在主义观点透视方圆两种人格类型不同的价值立场及其审美含蕴,阐明作为方型人格的代表方鸿渐这一审美形象其意义的深味所在。  相似文献   

19.
《素叶文学》坚持文学的严肃性和文学性,再现香港人由于中英谈判而显得相对复杂的心情,香港经济腾飞后香港人追求的生活方式以及严肃文学在香港的尴尬处境。香港的殖民地身份让作家们在描写香港的时候无法视而不见,隐隐在文章中透露出殖民统治的"后遗症"。本文以《素叶文学》前期的小说为切入点,阐述英帝国在香港实行的文化殖民政策对香港的文学、香港人的生活价值观和面对回归时的情感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红楼梦》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著作,书中塑造了一批十分鲜活的典型人物,其中有部分女性悲剧的命运与其在当时那种男权世界的话语权有着紧密联系。本文通过分析话语权在《红楼梦》中的重要性,探析"全失语""半失语""半语"女性与其悲剧命运,以期深入了解《红楼梦》的文学价值,帮助读者更加透彻地了解《红楼梦》的文学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