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应用组织化学方法对中华蟾蜍冬眠前后淋巴器官内肥大细胞的数量、活性、分布及组织化学性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经MTB染色显示中华蟾蜍冬眠后(4月底)淋巴结、脾脏和胸腺内肥大细胞和脱颗粒数最低,而后开始上升,至9月产卵前达最高值,然后又开始下降.冬眠前(10月底)淋巴结、脾脏和胸腺内的肥大细胞和脱颗粒数均极显著高于冬眠期(12月)和冬眠后(4月底)肥大细胞和脱颗粒数(P〈0.01),且冬眠期(12月)肥大细胞数均极显著高于冬眠后(4月底)肥大细胞数(P〈0.01).在冬眠期与冬眠后,淋巴结、脾脏和胸腺内肥大细胞均无脱颗粒现象.肥大细胞主要分布于髓质、小血管附近及皮质和被膜下.经AB—S染色显示淋巴结、脾脏和胸腺内肥大细胞均为黏膜肥大细胞。  相似文献   

2.
测定了棘胸蛙冬眠期及冬眠后血液的生理指标.结果表明:冬眠期棘胸蛙血清中钙、钾、钠、氯和磷的含量明显低于冬眠期后的含量,但血液中二氧化碳结合力在这两期无显著变化.这与棘胸蛙冬眠活动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
本文用放射免疫法对锯茸期白唇鹿血浆中的睾酮、雌二醇、孕酮.雌酮等性激素的含量连行了测定,结果发现,睾酮含量较低,雌二醇等雌激素的含量较高。  相似文献   

4.
本文研究了虎纹蛙产卵前后血浆性激素变化,得到如下结果;雄性虎纹蛙在交配期血浆睾酮的含量较非交配期高,提示间质细胞分泌的激素与精子的形成相关。雌性虎纹蛙在产卵前血浆雌二醇含量较产卵后高,说明卵泡分泌的激素可能影响其他性征的发育。  相似文献   

5.
冬眠动物在冬眠过程中多项生理指标发生改变,为探索冬眠准备期不同阶段及冬眠期达乌尔黄鼠血液指标变化特征,本实验在达乌尔黄鼠冬眠前不同阶段及冬眠期间取血,通过BECKMAN COULTER 750血液分析仪检测血液指标,结果显示:达乌尔黄鼠白细胞总数、淋巴细胞数和血小板数在冬眠前保持稳定,冬眠阶段下降;血小板压积在冬眠前的体重下降阶段达到最高值,在冬眠阶段达最低水平;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在不同阶段无差异。说明达乌尔黄鼠冬眠期的免疫反应受到抑制;血小板在冬眠期间减少,以免发生血液凝固。  相似文献   

6.
观测了冬眠前饲料中添加外源维生素C(Vc)对冬眠中华鳖稚鳖能量代谢的影响.结果发现外源Vc不能提高冬眠期间中华鳖的存活率(P=0.57).稚鳖个体在冬眠期间生长能的平均值为-0.15 kJ.d-1,该值与代谢耗能相当.鳖体蛋白、脂肪、水分和灰分质量分数w在冬眠前后无显著差异(P>0.05),外源Vc对鳖的体组成没有明显影响(P>0.05).冬眠8周后,肝脏线粒体细胞色素C氧化酶(COX)和肝脏乳酸锐氢酶(LDH)的活性显著下降(P<0.05).饲料外源Vc对肝脏线粒体蛋白含量、肝脏线粒体COX和LDH的活性均无影响(P>0.05).  相似文献   

7.
中华鳖冬眠期与活动期部分生理生化性质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作者采用常规生理生化方法 ,对中华鳖冬眠期与活动期的体温、呼吸频率、耗氧量、心电图、红细胞数、血红蛋白含量及血糖浓度等进行了测定 ,通过比较分析的结果显示 ,中华鳖在冬眠期其体温、呼吸频率、耗氧量和心率均显著低于活动期 ,而红细胞数、血红蛋白含量及血糖浓度等却高于活动期 (尤其在冬眠初、中期 ) .反映了冬眠动物对不同季节的生理性适应 .  相似文献   

8.
生长抑素作为一种具有广泛抑制性作用的多肽类激素,对多种激素及机体功能均具有抑制作用。为探索冬眠动物冬眠启动过程中枢生长抑素信号系统的变化及其影响,实验选择典型的贮脂类冬眠动物达乌尔黄鼠为研究对象,按照其状态分为快速育肥期、育肥完成期、冬眠期3个时期,分析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及生长抑素信号在冬眠启动过程中的变化。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下丘脑生长抑素神经元平均光密度及垂体促肾上腺皮质激素水平和生长抑素受体2的表达,采用放射性免疫法检测血清皮质醇的浓度及测定肾上腺质量。结果显示:冬眠启动过程中下丘脑生长抑素神经元平均光密度无显著变化,垂体生长抑素受体2的表达量在育肥完成期最高,显著高于冬眠期和快速育肥期;垂体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和血清皮质醇浓度变化趋势相同,从育肥完成期到冬眠期呈下降趋势,且冬眠期显著降低;育肥完成期肾上腺质量显著下降。提示冬眠启动过程中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受到抑制,中枢生长抑素信号具有重要调节功能。  相似文献   

9.
动物在冬天最大的问题是要找到足够的食物,但冬天食物很难找,冬眠是克服这一困难的好办法。 冬眠是一种深度睡眠,冬眠中的动物不吃不喝,为的是节省能量,维持生命,度过难熬的冬天。 最大的冬眠动物 冬天,冬眠的熊蜷曲在洞穴或中空的树洞里,尽管外面狂风呼啸,它们的巢穴里却是又温暖又安全。熊在冬眠前会通过大量进食在身体里积存起厚厚的脂肪,以度过漫长的冬眠期,冬眠前的熊体重每星期可增加18公斤。熊是最大的冬眠动物,它们在整个冬眠期不吃不喝也不排泄,冬眠期可长达6个月。它们是靠积存在身体内的脂肪生存下来的,一只熊冬眠过后其体重…  相似文献   

10.
蟾蜍在自然界冬眠是个体的分散的.为了给教学、科研提供可靠随心应手的实验材料而对蟾蜍冬眠期间的储存进行了探讨研究。冬眠也叫冬蛰,是动物休眠现象的一种,休眠期的蟾蜍,经过调查,在济南地区和附近五县(长清、平阴、济阳、齐河、章丘)的蟾蜍,一般生活在湖泊水库,沟渠池塘,稻田苇湾,水底泥坑或生活在陆地阴暗潮湿的泥土中.在杂草、堤岸边,石缝洞穴中,也能见到个体分散的蟾蜍。休眠是动物有机体对不利的环境条件的一种适应.当自然环境趋于恶化时,则通过降低新陈代谢率进入麻痹状态,等待外界条件有利时,再苏醒活动。  相似文献   

11.
冬眠后,无蹼壁虎的总含水率及各部分的含水率均比冬眠前有所降低,躯体含水率下降显著;大蟾蜍的总含水率及各部分的含水率均比冬眠前有所上升,其中脂肪体及内脏的含水率上升显著.二者在含水率的变化上存在显著差异.这是由于二者生存环境、物种及各自的冬眠环境的差异造成的.  相似文献   

12.
采用血常规检验方法,比较了中华大蜍蟾冬眠期和非冬眠期(活动期)的血液成分。结果在冬眠期,红细胞和血红蛋白浓度均有增加。在非冬眠期(活动期)白细胞明显升高。  相似文献   

13.
中华大蟾蜍冬眠前与出眠初期肝细胞超微结构的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冬眠前和出眠初期的中华大蟾蜍肝细胞的超微结构有如下特点 :(1)冬眠前肝细胞堆积有大量糖元颗粒 ,而出眠初期几乎无糖元颗粒 ;(2 )冬眠前肝细胞的粗面内质网非常发达 ,而出眠初期的粗面内质网不发达 ,常呈零散膨大 ;(3)线粒体的数量 ,细胞核和胆小管的形态结构在这两个时期无明显差异 ;(4)冬眠前肝细胞可分为两种不同的类型 对上述结果的生理意义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14.
利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盘状电泳测定了中华大蟾蜍冬眠期和活动期四种器官中乳酸脱氢酶(LDH)同功酶的相对活性.结果表明:四种器官中 LDH 同功酶的活性表现出明显的季节和性别差异.肝、肺中还显现出第6条酶带.  相似文献   

15.
本文采用聚丙烯酰胺盘电泳法,对中华大蟾蜍(Bufo gargarizans)在冬眠期与活动期的肝、骨骼肌、心肌和脑组织进行了乳酸脱氢酶(LDH)同工酶的比较生化研究。结果表明,冬眠期蟾蜍与活动期蟾蜍的LDH同工酶是不同的,向一种组织LDH同工酶谱显示的区带数,在冬眠期较活动期多,相对活力也不同,心肌的LDH_5区带,在冬眠期还出现了两条亚带。  相似文献   

16.
为了研究蟾蜍松果体的形态特征,并了解松果体在生物节律中所起的作用,运用常规的光镜样品制备技术,对松果体的细胞形态及其在冬眠期、非冬眠期的变化进行了观察.研究结果显示,松果体的额器及脑上体都具有与视网膜感光细胞相似的细胞,称之为类光感细胞,因而它们具有感受光的能力;同时,根据细胞结构的观察以及两者所处位置的不同,认为额器具有比脑上体更强的感光性能.通过冬眠期与非冬眠期的细胞形态学比较,可以看到额器及脑上体的类光感细胞外节均有较明显的变化.冬眠期可见额器的类光感细胞外节排列规则,但数量减少,而脑上体的类光感细胞外节排列明显不规则,内有很多小泡,呈退化状态.额器及脑上体支持细胞的细胞质和类光感细胞线粒体的形态在冬眠扨亦有一定的变化.实验结果表明,额器及脑上体感光性能在冬眠期与非冬眠期是有差异的,脑上体在冬眠斯进入退化状态。  相似文献   

17.
利用生物机能实验系统对用不同浓度的蟾酥溶液处理后的蟾蜍的心率和心电图各项指标进行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在一定范围内,随着蟾酥浓度的增大,蟾蜍的心率加快;心电图中R波的电压峰值降低、Q-T间期的时值缩短;而P-R间期、QRS期的时值延长.并且这些变化在给药后1~1.5 h达到最大,在2 h时,各指标均有所恢复.由此可见,蟾酥对蟾蜍的心电活动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本文报告采用细胞内微电极记录的方法,记录了蟾蜍实验前的心肌细胞动作电位和心电图.并记录了,利用高钾任氏液,造成蟾蜍高血钾的心肌细胞动作电位及异常心电图.再记录了,蟾蜍喂服活心丸后,对其异常的纠正.结果表明,活心丸对实验性心肌电活动变化确有对抗之效应.初步探讨了,活心丸与其对抗的电生理学效应.为临床应用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9.
应用微电极电生理技术对中华大蟾蜍(Bufo bufo gargarizans)胚后端脑原始大脑皮层神经元的自发放电活动进行在体胞外记录,探讨其胚后端脑原始大脑皮层神经元自发电活的电生理学特性的发育变化。结果表明原始大脑皮层神经元的自发放电有5种形式。胚后发育的早期为4种放电类型,以簇状放电和连续放电为主;胚后发育的后期为5种放电类型,以簇状和连续簇状放电为主。随着原始大脑皮层的发育,单个放电的动作电位时程缩短,连续单个放电和连续簇状放电频率降低,连续放电、簇状放电和连续簇状放电的持续时间延长。随着端脑原始大脑皮层的发育,神经元的兴奋性逐步提高,神经元电活动形式逐渐呈现多样化。  相似文献   

20.
本文研究了低毒除草剂“草甘膦”对蟾蜍外周血红细胞微核及核异常的影响,分别统计了微核细胞率;微核率;异常率和核异常率,研究结果表明,用草甘膦处理3天和5天后,不同浓度的药物对蟾蜍的红细胞微核率和核异常率均有一定程度的影响;但用不同黉度药物处理后红细胞的微核率和核异常率虽有差异,却没有出现显著的剂量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