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三十六字注音法,传承“反切”开新花;三六0字直音法,依此读音准不差。 “36字注音法”是笔者在2009年完成的,《人民日报海外版》曾专门介绍。该方法的特点是:只用36个字就可将汉语的全部音节表注出来。在此基础上筛选出360字并编成歌诀,可用“直音法”标注3600余字之音,为实现“汉语最好学”的目标开辟了一条新路。据此开发的输入法和学习法,将在汉语教学中发挥更大威力。  相似文献   

2.
甲午战争之后,中文无机化学名词命名明显受到日文无机化学名词命名的影响。其中最明显的地方便是其名词上有一个“化”字,而且元素的顺序恰巧与它们的分子式相反。从法文化学名词的角度来看,这并无不妥之处.但自鸦片战争之后,英文是中国人翻译外国名词的最主要来源,从英文化学名词的角度而言,这样的名词便显得有些不恰当。有趣的是,这些与分子式相反的无机名词早在1868年便在《化学入门》中出现过,但是没有引起任何反响。20世纪后,含有“化”字的无机名词便大量出现在中文化学书籍中,这其中也包括具有官方色彩的化学出版物,例如,1907年的《化学语汇》及1920的《化学术语》。大量与“化”字有关的化学名词及来自翻译日本化学书籍是促进这类中文无机名词形成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记得从上个世纪50年代求学时候起,就不时读到语言学家停止造新汉字的呼吁。把这当作汉字规范化的大事。汉字信息处理计算机化以来,汉字开始成为技术标准化关注的对象。现行汉字编码标准基本采取与英文一样的“一字符一码位”方式,造新字就更显得和这种标准格格不入。“停止造新字”看来似乎已是必然趋势。不久前读到石磬先生文(科技术语研究,2001年2期,下称石文)。石文以外行人易懂的方式解释了为什么有这么多化学新造字。读后大有茅塞顿开之感,引起了我的许多思考。我不是语言学家,也不是化学家,只是一个长期从事计算机专业教学的教师,参加过若干中文信息处理方面的工作。现就汉字标准化与化学新造字有关问题发表一些议论。关于化学新造字据苏培成先生文(科技术语研究,1999年3期,下称苏文),从清末江南造船局到1964年,化学新造汉字已达647个。1998年1月化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又给105~109号元素新造了五个汉字。苏先生正是面对这种无休止造新字的势态发出呼吁的。苏文虽短,但集中反映了语文界的主流观点。这些观点是:“汉字字数繁多,而且数目不定:‘出生不报,死亡不销’。这是造成汉字难学难用的一个主要原因,给我国教育和科技发展带来严重负面影响”。汉字规范化要求四定,“四定首先是定量”。要实现现代汉字定量,就必须停止造新字,不再复活死字。强调“现代汉语词汇有很强的复音化倾向”。大量使用复音词,便可避免造新字。还建议采用汉语拼音转写科技术语。苏文最后呼吁化学家克服习惯势力的阻挠和抵抗,从中国语文现代化大局出发,停止造新字。石文是我读到的第一篇鲜明地正面论述化学新造汉字必要性、合理性、必然性的文章。他用外行人易懂的具体例子说明:“由于化合物的组成复杂,不用新字会使表达它们的新复合词音节变得很长,很难为大家接受”。“造了新字才使以这些新字组合的复音词化学术语简单、科学、合理”。石文认为汉语新词的规律有复音化和多音词缩合化的两向性,只强调复音化是片面的。石文认为,新化合物种类繁多,层出不穷,对于不断出现的化合物母体,不得已造新字,是不可避免的。石文中上述论述十分自信,但其关于造新字“砆”作为fullerenes的汉字名时,则显得颇为犹豫和无奈。关于计算机外字汉字的计算机处理,首先要用二进制数码表示每个汉字。这就是汉字编码。中国现今应用最广的编码标准是GB2312,颁布于1980年,收录了6763个汉字字符(包括少量非字偏旁)。这6763个以外的汉字,对GB2312就叫集外字,简称外字。计算机字库芯片和有关汉字软件都按技术标准批量生产制作。这批量的规模是数万,数十万,数百万……对这批量生产的计算机,外字都是不能使用的,计算机不认识它们。现今汉字应用软件中,为解决外字问题,提供了补字造字软件。用这种软件造字时,由操作员决定给一个外字什么代码,并具体设计其字形。这种外字处理方式是操作者的个体行为。只有造字者使用的计算机才认识这个外字。在网络环境下,外字无法以代码方式在网上传输交流。这就是为什么许多专用汉字系统(由专项经费支持开发的、带有大量自造外字的)无法上网的原因。这种外字处理方式,对单台计算机,对系统内的若干计算机,主要用于排版打字时,有一定使用价值。即使在这种情况下,新造的计算机外字和集内字仍有很大差别。这些差别至少有:①新补造的字,无法受字形控制符控制。现行造字软件通常只能按一种字体设计字形。你造了个宋体字,在排版时,用控制符让它变成楷体或隶书,都是不行的。只有集内字才可以。②新补造的外字,输入法难于和集内字统一,常常只能用区位数码输入。③补造的外字无法与集内字统一排序处理。④最重要的还是这种文件无法以代码方法与其他计算机交换。可见,这种新造的外字仍然是三等公民,是私生子,就有许多麻烦要你处理。为了解决GB2312所收汉字不够用的问题,国家后来又相续颁布过几个大字符集编码,收入汉字两万或更多,但外字问题一直没有解决,反而又增加了一个多编码并存并用,混乱不统一的问题。化学新造汉字,要考虑音义的合理、贴切,常不得不造出个计算机外字。这种外字尽管可以得到许多语言学家的同意,尽管可能获得有关部门领导的承认,但只要不被纳入国家技术标准并明令颁布实施,它就仍然是计算机外字。用现行造字软件新造了它,它也依然是三等公民,是私生子,而汉字编码国家标准的修订又远非那么容易。外字难题的由来仅从具体技术上讲,是由于汉字沿用了或误用了适用于英文的编码方式(一字符一码位)和单纯的线性编辑操作。英文是封闭的小字符集,字符数量少而又明确确定。而汉字是开放性大字符集,字符数量庞大而又字无定数,且有不断的造字需求。按“一字符一码位”方式,只能先编码基本汉字,而后扩充,再扩充。这就自然产生了外字问题。人们手写时没有外字问题,是因为手写时可随时拼组出所需要的汉字。这样拼组则是非线性的叠加操作。英文已积累的大量文字软件中基本上都是线性操作。20多年来外字问题未能很好解决,有许多原因值得分析,有许多教训值得记取,本文无法展开讨论。宏观地或简单地说,这是汉字计算机化处理发展初期,由于进展迅猛和缺少经验,不小心落入了英文之巢窟而难于自拔。回顾汉字问题的历史是有意义的。在农业时代,手工操作是文字处理的主要特征。这期间汉字技术代表了世界先进水平。造纸和印刷术是对世界的巨大贡献。在工业化时代,二三百年中,文字处理技术的主流是机械化。机械打字和以机械打字为收、发端的电报传讯是这个时代最典型最普及的文字工具。汉字在机械化面前,遇到了无法克服的困难。姗姗来迟的汉字机械打字机和汉字四码电报,在与英文的比较中,突出显现了汉字的繁难、笨重、低效,难于普及。这深深刺痛了中国的志士仁人。这个时代又恰巧是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境遇的时代。救国图强的中国文化人迁怒于汉字,把改革乃至抛弃汉字当作救国之策。上个世纪50年代,新中国成立之同年同月,中国文字改革协会成立,不久,走拼音化道路的主张被提出来。而六七十年代英文成功实现了计算机化处理。此时的汉字肩负着机械化和计算机化的双重重负,艰难、无望、甚是悲凉。直至80年代 ,仍有语言学家断言,计算机是汉字的最终掘墓人。但历史却出人意料,短短的十余年间汉字竟然神奇地实现了计算机化处理。90年代初中国出版印刷业全面告别铅与火,大批作家、记者换笔潮,表明汉字计算机化初步成功。人们开始明白,文字的技术属性优劣,是个历史性概念。汉字的无法真正机械化和汉字能够自动化、智能化都是历史事实。但二三百年的“山穷水尽”和十余年间的“柳暗花明”,毕竟来得太突然。这神奇的发展初期,除少数成果是政府和有关机构计划支持者外,大量的应该说是有志者自主地,乃至即兴地创造。那令人眼花缭乱,无所适从的数百种汉字输入法之涌现,真可以看作是汉字复兴大业之开台锣鼓。汉字计算机外字问题是这迅猛发展中的一个具体失误,又由于技术标准的强制性、稳定性,问题的彻底解决就必然有些麻烦。新世纪,是彻底解决外字问题的时候了计算机网络正在中国迅速普及。网络环境下外字问题显得更为严重。外字无法上网传输。许多花巨资开发的汉字专用系统和相关文献资料成了信息高速路旁的堆积物。外字问题的彻底解决,还将带动其他难题的解决。上个世纪的最后20多年,具汉字功能的计算机实现了从无到有,实现了初步优选和普及。积20多年的技术和经验,是该实现全汉字完整完满解决的时候了。全汉字完整解决方案这里简要通俗地描述一个可以彻底摆脱外字困扰的技术方案。它是真正适用汉字这种开放性大字符集的。它可以统一处理全部汉字。这里的处理,包括编码表示、字形表示、存储、输入、编辑操作及传输。这里的全部汉字包括已知的所有汉字,和那些可能造出而尚未造出的汉字。它同时应该实现繁简体字一体化处理。大陆与港澳台地区繁简体汉字的不同使用,是政治对立隔绝的历史形成的。而计算机化过程中分别采用了不同编码标准则事实上加强了繁简分立,给汉字统一规范制造了新的障碍。全汉字完整解决方案应实现繁简汉字一体化处理,为统一规范的汉字应用提供良好的技术支持。该方案的具体技术要点如下。1.使用综合编码方案。被编码的汉字字符包括3类。a类为常用汉字(包括繁简体,约数千,占实用字次的95%以上)。b类,为除a类外的其他各种可能的构字部件(偏旁、部首、字根之类)。c类为结构类型控制符(三五十左右)。全部编码字符数千足矣。2.在上述第1条的基础上,在传统字处理线性操作基础上,增加拼组汉字功能。对a,b类汉字字符,直接用单一编码表示、调用。对其他汉字使用如下定义式描述:<结构类型符><汉字字符串>。<结构类型符>由单个c类字符充当。<汉字字符串>是a类和b类字符组成的串。计算机软件自动地依定义式拼组成单个汉字。下面举例说明。为便于排版,避免另造外字,下面的例子中暂且用黑体的“刂、二、川”表示左右结构、上下结构、左中右结构。105~107号元素所选用的三个汉字、、可分别表示为字符串:刂金杜,刂金喜,刂金波。105和107号元素名还可以三分表示:川金木土,川金波。这种情况下,一篇文稿的计算机化文本将有两个:a.源文本,其中直接用<结构类型符><汉字字符串>描述未编码汉字。b.目标文本,其中不再出现定义式。定义式由计算机软件自动拼组化为单个汉字。人工手写的文稿,可以直接写成目标文本,也可以使用定义式。使用者个人随意。3.设计统一的输入法。键盘上对c类的结构类型符逐一分配码位。未编码的汉字即外字,输入码一律是结构类型符打头的键盘符号串。4.字形库分永久性字库和动态字库。永久性字库存已编码字符(包括a,b,c3类)的字形信息。动态字库存按定义式拼组生成的字形信息。为了保证拼组字形的高质量,前述b类字符中可能包括同一个部件有显著差异的不同变体。如部件“木”可有上木(森之上部),下木(梨之下部),左木(树之左部),右木(淋之右部)等。按此法安排,前述b类字符的数量将由数百增至二三千。计算机软件只依靠定义式,无需其他信息便可自动选用相应部件,拼组出符合印刷质量的字形(质量稍差,似亦无防大体。拼组字常只占甚小比例)。只要拼组用部件设计了不同字体(宋、黑、楷、隶等),就可以拼组出相应字体的拼组字。此时的外字字体便可按排版软件中字体控制符变化。拼组字库能显著缩小字库所需存储量。为了减少永久性字库消耗,有人把a类常用汉字字形也用拼组方式形成。本人见到过全拼组式的汉字系统,其印字质量和速度均可满足使用需求。5.仿照王竹溪先生在《部首大字典》首先提出和使用的汉字排序法,可以实现内外字的统一排序。王竹溪先生选取数十个部件称为汉字字母,每个汉字都按规则拆分为汉字字母串(该串即汉字之排序码)。再利用英文词典序相同方式给出汉字排序。外字的排序码由软件按定义式自动生成,和已编码字的排序码相似。6.此种系统中,利用源文本文件,使用拼组定义式的外字以及它和编码字符的任意组合,都可以作为检索单元作检索。7.源文本文件可以上网传输。目标文本可以在任意终端上自动拼组生成。上面描述的方案并非只是笔者的空想。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已有多人以不同方式、不同规模实现过,推出过商品化产品。只是由于多种原因,未能成功,或未能成为主流方式。与强制性的国家现行技术标准(尽管是陷入ASCII巢窟中的)的不一致是导致恶运的重要原因之一。但据知,现今某些排版系统内部,如某日报编辑部与全国多个印刷点之间,便采用本文所描述的定义式方式实现异地外字代码的传输。客观地说,ASCII编码体制以及后来的有关汉字标准,并没有公然地、赤裸裸地否定排斥拼组式操作,甚至一直留有拼组活口。最早的ASCII编码国际标准便提到可以用拼组方式生成带附加符号的字母(如头上带双点的U)。现在看来,这活口是英文给它的同宗小兄弟(使用多种附加符号的欧洲拉丁字母系文字)留下的画饼充饥之画饼、望梅止渴之梅果罢了。后来的汉字有关标准所留拼组的活口,则是给汉字用户留下的画饼和望梅而已。但需知,我们忍耐饥渴,等待真正可食之饼,可食之梅的时候,正是有关利益集团大赢其利的黄金时光呀。再说可行性与困难数学公式、化学反应方程和结构式,乐谱(简谱、五线谱),服装设计图,动画都已成功实现了计算机化处理。其中的非线性叠加拼组操作,无一不比汉字拼组来得复杂多样。各类程序语言和应用软件中,源文件和目标文件的使用已是普遍常规。因而可以相信,上述具拼组功能的全汉字完整处理方案不存在严重技术困难。有人担心,这种系统将给随意滥造汉字提供方便。我想,这不会比现行英文中拼写错更为严重。英文词的打字输入几乎没有限制。英文WORD软件的拼写检查,要在机内存储庞大字典和拼写规则库存。对查出的可能差错以下划绿红线方式提示操作者。前述拼组汉字系统,由于定义式都以结构类型符打头,庞大字典是不需要的,效率只能高,不会更低。有人担心拼写不唯一(如字的二分和三分)会造成检索失误。此类问题不难通过具体规则限制(只要规定最小拆分或最大拆分即可)。至于目标文件视觉长度和源文本不一致则纯属枝节,不足为虑。本人认为主要的困难不在于技术方面,而在于学术思想,管理体制,编码技术标准体制,有关机构、集团的经济利益之权衡和学术领导地位之思虑,等等。另一方面的因素是这种拼组式全汉字系统是否有强烈社会需求。这种社会需求也与广大汉字用户对有关问题的性质、缘由、严重性、解决可能性的认识或知识有关。笔者撰写本文就是想和术语学界、语文学界等有关各界作一沟通交流。如果饥渴尚可忍耐,或饥渴者不众,那便也只有等待了。本文前面提到的拼组式全汉字系统将为汉语文化圈统一规范提供良好的技术支持。把现今被不同编码标准所强化、复杂化了的繁简对立变为繁简一体,混然一炉,使繁简体的使用成为可以由操作者个人选择的平常事。周有光先生在多种场合呼吁,迅速缩小由政治地域等历史原因造成的汉语文不统一(不统一表现为三种汉语文:普通活+简化字的大陆语文,普通话+繁体字的台湾语文,广东话+繁体字的港澳语文)。此项工作需要国家高层决策者的支持。但没有各有关方面专家的理解支持,也不会有国家高层决策者的理解和支持。期待名词委在自己的能力所及发挥积极影响。涉及术语用字的几个具体建议①中国术语数据库已经颇具规模。希望有关专家撰文在本刊报告计算机外字实际使用情况(数量,处理方法等)。②石先生关于造“砆”字的思考中,反映了“停止造新字潮流”给命名用字带来的强大限制。希望专家们考虑,假设有了一个方便可用的拼组式汉字系统时,你想造那些字?这些新字对术语的简单科学合理性贡献如何?结语历史已经表明,汉字有悠久的历史和顽强的生命力,汉字有独特的品格和许多优点。汉字确实无法实现真正的机械化,在与英文机械化的较量中是惨痛的失败者。但计算机技术特别是软件技术,为汉字提供了全新舞台。20多年的实践证明汉字对信息化、智能化新技术有极好的适应性。现存的汉字处理中的难题(外字的问题或不能完整表达问题,排序问题,输入法优选问题,字库庞大问题,多编码并存混乱问题,汉字计算机操作训练与汉字基础教育脱节甚至矛盾的问题,……)都不是不可克服的。其中许多问题,恰恰是盲目追随ASCII之误导才造成的。我相信,新世纪汉字的完整、完满的解决方案终将实现。  相似文献   

4.
今天如还有人不识得硅字,必定是从不关心现代科技的,甚至是没有上过学的。硅是一种元素,在现代科技中硅及其化合物在新型材料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是半导体器材、光电转换组件、大规模集成电路、光纤、硅橡胶、石英振子等高科技器材和设备的原料和玻璃、陶瓷、水泥等硅酸盐工业的原料。  相似文献   

5.
误用一字被逐古时科试都有一本册子,将考生的面貌写明。如常熟生员沈辉,有须,年三十余。册上却写“微须”。考官胡希因认为:“微须通须”,微须即无须。一字理解不同,被认为是冒名替考,而被“逐出”。  相似文献   

6.
一字诗一家文学刊物刊登了一首题为《生活》的诗,全诗只有一个字:“网。”它把生活中那种错综复杂、千丝万缕的关系,用一个简单的“网”字表现出来了。一字社论 1986年4月,美国《明星晚报》上发表了一篇题为《约翰逊认输》的社论,全文只有一个字:“妙!”它把该报及其所代表的阶层之态度表达出来,颇耐人寻味。  相似文献   

7.
为了能给prion这一外文术语确切的中文译名,学术界多年来进行了广泛的讨论。在2008年4月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组织的生物学三个分支学科(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和遗传学)的协调会议上,prion的定名仍然是一个热点,观点分歧较大。笔者作为生物学与分子生物学名词审定委员会的委员,在此再次阐述我们的观点,同时,对“朊”字进行申辩。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对汉语中相关字、词的分析,得知在汉语造字和构词中已有了力学思想。  相似文献   

9.
从现在开始,您走进药店买药的时候,要特别留神“药健字”,如“粤卫药健字”等。因为根据国家正式颁布撤销“药健字”批号的文件,要求所有“药健字”在2002年12月31日停止生产,2004年1月1日起不得在市场上流通。“药健字”是我国的一个特色。但按照国际惯例,药是具有治疗功效的,允许有毒副作用;保健品归入食品类,被称为“功能性”食品,不允许有毒副作用,不存在介于药品与食品之间的产品。“药健字”始于1987年卫生部发布的“中药保健药品的管理规定”,各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可以审批中药保健药品,于是有了以各省卫  相似文献   

10.
先秦时期即已出现的“菌”字至今仍被广泛使用。该字在先秦文献中多次出现,其义项不囿于菌类一种。《墨子》的《迎敌祠》和《旗帜》篇皆含“菌”字,注家对其含义、字形和在句中的位置意见不一。文章通过梳理注家的意见和先秦用例并结合语境,认为《迎敌祠》篇中“客菌”和“涂菌”之“菌”当释为翳蔽之意;前一“菌”字非“圉”之误,而后一“菌”字亦非“固”之误,且应与“涂”字断开,置于下文“令”字之后并与之连用。《旗帜》篇中“菌旗”之“菌”非“茜”之误,而应释为食用菌类。  相似文献   

11.
硅字的来历和变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今天如还有人不识得硅字,必定是从不关心现代科技的,甚至是没有上过学的.硅是一种元素,在现代科技中硅及其化合物在新型材料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是半导体器材、光电转换组件、大规模集成电路、光纤、硅橡胶、石英振子等高科技器材和设备的原料和玻璃、陶瓷、水泥等硅酸盐工业的原料.硅是地壳里除氧之外最丰富的元素,主要存在于地壳中,是多种岩石和泥沙的成分.按规定,现在硅字念作gui.  相似文献   

12.
坚持自我按摩有助于降低血压,有人提出六字按摩法,不仅易学,而且有较好的降压作用。  相似文献   

13.
记得从上个世纪 50年代求学时候起 ,就不时读到语言学家停止造新汉字的呼吁。把这当作汉字规范化的大事。汉字信息处理计算机化以来 ,汉字开始成为技术标准化关注的对象。现行汉字编码标准基本采取与英文一样的“一字符一码位”方式 ,造新字就更显得和这种标准格格不入。“停止造新字”看来似乎已是必然趋势。不久前读到石磬先生文(科技术语研究 ,2 0 0 1年 2期 ,下称石文 )。石文以外行人易懂的方式解释了为什么有这么多化学新造字。读后大有茅塞顿开之感 ,引起了我的许多思考。我不是语言学家 ,也不是化学家 ,只是一个长期从事计算机专业…  相似文献   

14.
在中国,腐殖酸在土壤肥料和化肥工业专业领域的图书、教材及学报类杂志多采用"殖"字,煤炭行业及腐植酸工业协会的图书及杂志多采用"植"字,这种文字使用不统一的状况,不符合《标准化工作导则》的原则要求。腐殖物质和腐殖物质中的腐殖酸是由动植物残体在一定条件下经微生物的大量繁殖分解和转化作用形成的。因此,中国的《辞海》及大部分词典中腐殖酸确定使用"殖"字。建议腐殖酸肥料标准制订工作中,按标准化工作导则的原则要求,统一采用繁殖的"殖"字,实现文字规范使用。  相似文献   

15.
汉字有三个基本要素,即形、音、义。汉字中的“粘”字有两个读音、四个义项[1]。读音上一作(nián),二作(zhān)。义项有四:①同黏(读nián);②姓氏(读nián);③黏的东西附着在物体上或者互相连接(读zhān);④用黏的东西使物体连接起来(读zhān)。除义项②(姓氏)之外,“粘”字均用“黏”字注释,二者在词义上有密切的连带关系,在遇到“粘”字时,不易分辨其究竟是表达“黏”的词义,还是“粘”(zhān)的词义,以致混淆读音。如对“粘合剂”、“粘连”、“粘结”等词中的“粘”字,究竟是因其“粘”(黏)而连接在一起(因“合”、“连”、“结”字均有“连接”的词义)而应该读(nián)呢,还是把其视为一动作或结果而读(zhān),往往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导致一部分人读(nián),另一部分人又读(zhān)。本文试对此现象作一粗浅的分析。一、黏、粘二字的历史情况考证及其在近代应用中的沿革与变化上述的情况是如何形成的呢?笔者查阅了一些资料。1.《辞源》(商务印书馆1979年9月版)中考证:黏(nián),①胶附,贴合。俗作“粘”。见汉王襄僮约:“黏雀张鸟,结网捕鱼。”②谷类含胶性者或物质凝滞如胶均称黏。③沾染。黏(nián),胶著,同黏。见晋书殷仲堪传:“仲堪食常五碗,盘无余肴,饭粘落席间,辄食以噉之。”2.《康熙字典》(成书于康熙五十五年,中华书局影印组1962年12月版)记载:黏,[唐韵](唐)女廉切(nian),……[说文]相著也,俗作粘。粘,[广韵](宋)女廉切(nian),[说文]相著也,同黏。3.《中华大字典》(成书于1915年,中华书局1978年10月版)记载:黏,尼欠切(nian),胶——稠也。粘,同黏,见[集韵](宋)(尼占切(nian)并音黏)。由上述资料分析,黏、粘二字自古有之。“黏”的字义,一是表述黏性性状,由于黍等谷物有黏性而取其为偏旁;二是表达因黏性而起到胶附、贴合作用,同于现代“粘”(zhān)字的字义。“粘”字虽始自晋,但一直是作为“黏”字的俗称而存在和使用的,并只有(nian)的读音。而“粘”字之读为(zhān)音,则是近代才产生出来的。“粘”字产生出(zhān)的读音后,成为一个双音字。由于其偏旁“米”在书写上较之“黍”便利,因而逐渐广为应用。1955年12月22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和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在《关于发布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的联合通知》[2]中,将“黏”视为“粘”的异体字,予以停止使用。但是,由于“粘”字有两个读音,且义项上有较密切的联系,在日常应用中经常读混,所以在一些辞典中并未将“黏”当作异体字对待。如商务印书馆1978年12月版的《现代汉语词典》、福建省人民出版社1986年12月版的《现代汉语词林》、湖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8月版的《新编汉语词典》、四川辞书出版社和湖北辞书出版社1989年1月版的《汉语大字典》、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3年11月版的《汉语大词典》等辞典中,均把“黏”作为规范字收录,并在“粘”(nián)的义项上加注“同黏”,同时收录。鉴于汉字在实际应用中的发展和变化,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署于1988年3月25日《关于发布<现代汉语通用字表>的联合通知》[3]中说明:“根据近年来汉字应用的实际情况,删去《印刷通用汉字字形表》中的50字,增收854字,其中包括尚需使用的《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1955年12月22日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和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联合发布)中淘汰的异体字15个。”这批恢复使用的15个异体字当中即有“黏”字。二、“粘”字读音所带来的困惑目前,在报刊、文章中表述“黏”的概念时,多数人使用“粘”字,这是由于《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影响的结果及“粘”字书写方便。但在遇到“粘”字的读音问题时,则不太容易判断。这是因为不容易找到一个简单便捷的办法进行判别。那么,如何判断“粘”字在文章中的读音呢?有两种办法可以帮助分析:1.根据词义做判断。在其表述物质性状时读(nián),如“粘性”;在表述行为的功能时读(zhān),如“粘贴”。但是,如遇到上一节中所述“粘合”、“粘结”、“粘附”等两个字组成的词时,则一时不容易想清其词义,只得在情急之中各行其便了。另外,在遇到罕见的专业术语或是词义复杂时,便难以判断。如“粘端质粒”(遗传学)、“粘蜡”(医学)、“粘板”(林学)等,到底读(nián)还是读(zhān),则不考证不足以判别,既对文章诵读和口语交流带来困难,而且在读音上众说纷纭。2.按词性划分也不失为一种方法。如,可以根据“粘”字的语法功能判断:在作形容词时读(nián),作动词时读(zhān)。但在实际应用中也会遇到一些问题,因为词性分析并不简单,一个词通常不只具有一种语法功能。如,“粘着性”中的粘着是形容词,但如果是表述(两物体)粘着在一起,“粘着”就是动词。另外,“粘结”等词也均可作动词使用,但这里按规范应当读为(niánjié)。虽然还可能归纳出其他一些方法,但一遇“粘”字就要求所有人在读音问题上做一番推理分析,总似有其不便之处。三、“粘”字在科技术语规范化中产生的问题黏、粘二字表达的概念在科技术语中应用是很广泛的。笔者查阅了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公布的29个学科的科技术语(总数近80000条),其中以“粘”字为词头的术语(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未收录“黏”字)共有148条,这里面还不包括不以“粘”字为词头而含有“粘”字的术语,数量可谓不少。在这些术语中,单独成词条或形成构词成分的有:~度、~附、~结、~液、~虫、~合、~糊、~盘、~板、~菌、~重土壤、~化、~磐、~细菌、~骨模、~胶、~膜、~土、~性、~着、~涎、~滞、~状、~质、~滑、~粒、~团、~孢子、~藻、~数、~连、~蜡、~固等。其中“粘连”、“粘度”、“粘结”、“粘附”依汉字读音排序时,既有收在“N”字母(读(nián)之下的,也有收在“Z”字母(读zhān)之下的。而“粘固”、“粘蜡”似应读为(nián)音,但收在了“Z”字母之下。可见“粘”在读音上容易陷于误区。另外,其中个别词的读音问题在使用上可能还会引起争议,需要名词委在公布时确认。四、结论在文章及科技术语中仅使用“粘”而不使用“黏”字,容易带来读音乃至概念的混乱。笔者以为,要完全避免上述问题继续出现,在正式出版物表达“黏”的概念时,应恢复使用“黏”字;在表述“粘”(zhān)的概念的使用“粘”(zhān)字,以求概念精确、读音一致。这样,一是可以避免读音上的混乱,二是同语委和新闻出版署1988年3月25日的“通知”精神以及目前的现代汉语类词典体例(目前此类词典多把“黏”作为规范用字推荐使用,下排“黏”字头的词例,而“粘”字仅注“同黏”或“见黏”而加以保留,不排词例)[4]相协调一致。以上分析尚有不成熟之处,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通过考察清末民初蒙学教材《澄衷蒙学堂字课图说》卷一的“雨”部气象字和非气象字历时的词类标注情况,指出部分常见字词具备现代术语的资格,同时还存在因词类的差异而在现代术语资格的取得上形成有规律的分化。  相似文献   

17.
首先列出了"峠"字的释义,而后简要分析了"峠"字在日本地名中的使用情况,并对其中文译写的处理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18.
针对中医“补”字词组英译术语呈现的问题,首先分析supplement等词的语义关系,然后概述and与for所连接成分的逻辑关系。在此基础上,结合中医治疗学概念,提出“补”字词组英译术语的改进方案。  相似文献   

19.
教师节那天,我正忙着呢,突然手机在兜里兴奋地震动,来短信了。我按下阅读键,一行字映入眼帘:“我是莎莉……”哦,是胡莎莉,就是班上那  相似文献   

20.
再谈prion 的中译名,兼论“朊”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能给prion这一外文术语确切的中文译名,学术界多年来进行了广泛的讨论。在2008年4月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组织的生物学三个分支学科(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和遗传学)的协调会议上,prion的定名仍然是一个热点,观点分歧较大。笔者作为生物学与分子生物学名词审定委员会的委员,在此再次阐述我们的观点,同时,对“朊”字进行申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