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科学大观园》2021,(2):12-19
月球是离地球最近的星体,也是人类探索太空的第一站.千百年来,上九天揽月一直是人类的梦想. 步入21世纪,随着航天科技快速进步,越来越多的国家加入"探月俱乐部",人类迎来新一轮探月热潮. 数千年前,人类就开始观察月球,它的清幽与美丽给人无限遐想.在古老传说和文学描写中,月球是吸引人类的殿堂和迷宫.  相似文献   

2.
北京时间12月17日凌晨,在白雪皑皑的内蒙古四子王旗,嫦娥五号携月球样本岩石和土壤返回地球.这是中国航天史上一次满载而归的科学探索,也是人类太空探索中一段智慧与勇气兼备的华彩乐章. "嫦娥"一小步,代表中国航天一大步.作为中国复杂度最高、技术跨度最大的航天系统工程,嫦娥五号接过嫦娥四号的探月"接力棒",闯过地月转移、近月制动、环月飞行、月面着陆、自动采样、月面起飞、月轨交会对接、再入返回等多重难关,实现了我国航天史上多个"首次",收获了研究月球乃至太阳系行星的宝贵科学样品.嫦娥五号任务成功实施,标志着我国探月工程"绕、落、回"三步走规划如期完成.  相似文献   

3.
园文 《科学大观园》2011,(22):76-76
在人类太空探索不断取得突破性进展的同时,人们又将好奇与探索的焦点转向了深海。在国外,一些私营投资者也开始热衷于深海探险与旅游,像著名导演詹姆斯·卡梅隆、维珍银河公司总裁理查德·布兰森以及谷歌的埃里克·施密特都纷纷加入到深海潜水竞赛的行列中。其中布兰森的维珍海洋潜水艇或将成为商业潜水艇舰队的首个成员。  相似文献   

4.
赢得月球     
踏上月球背面,是中国几代科学家共同的梦想。探月工程启动以来取得一个又一个突破,对我国月球及深空探测乃至航天事业的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登陆月球背面是继人造地球卫星、载人航天飞行取得成功之后我国航天事业发展的又一座里程碑,标志着我国已经进入世界具有深空探测能力的国家行列。  相似文献   

5.
美国宇航局当前的终极目标是在本世纪30年代将人类送上火星,但如何登陆这颗红色星球仍在讨论之中.不过,美国宇航局更倾向于先在未来10年实施一项小行星探索任务,而后迈出又一个“人类的一大步”,派遣宇航员登陆火星.但据为my San Antonio.com网站撰稿的科学记者埃里克·伯格透露,宇航局实际上正在策划重返月球,将月球作为实现登陆火星的梦想的跳板.伯格说:“美国总统奥巴马2010年曾在佛罗里达州肯尼迪航天中心发表演讲时指出‘我必须很坦率地说,我们已经登上月球了.  相似文献   

6.
去年11月24日凌晨,我国运载能力最大的长征五号火箭从南海之滨的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起飞,将嫦娥五号探测器成功送入地月转移轨道,顺利迈出了嫦娥五号任务月球采样返回的第一步. 这是在嫦娥四号完成人类首次月背着陆后,时隔近两年后中国航天器重返月球,也是持续不断的人类探月活动中,40多年来首次去月球挖取"岩石土壤".  相似文献   

7.
最近,《网易科技频道》“探索与发现”辟出专栏刊登了2003年经典回顾:三大科普骗局、十大科普新闻和五大展望。现将《十大科普新闻》简要介绍选载如下,以飨读者。有兴趣详细了解其内容的读者可以登陆http://tech.163.com/focus/031212_119530.html。·神舟5号飞船载人航天飞行圆满成功“神舟”5号载人飞船在内蒙古主着陆场成功着陆,标志着我国航天科技、国家经济实力达到一个新的高度,作为中国人,这条新闻排第一,相信没人反对吧?·中国计划探月中国月球探测计划分三个阶段实施:第一期是在最近2~3年,向月球发射月球探测卫星。第二期发射月球…  相似文献   

8.
《科学大观园》2023,(15):50-53
<正>自1972年12月美国“阿波罗17号”飞船返回地球、美国结束“阿波罗”登月计划后,半个世纪以来,美国、苏联及俄罗斯从此再未进行过任何载人登月任务。7月12日上午,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副总师张海联在第九届中国(国际)商业航天高峰论坛上披露,我国计划在2030年前实现载人登陆月球开展科学探索,其后将探索建造月球科研试验站,开展系统、连续的月球探测和相关技术试验验证。  相似文献   

9.
由于月球测绘的实践较少,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公布的《测绘学名词》第一、二版收录的月球测绘专用术语只有月面测量学、激光测月、宇宙制图、月球轨道飞行器等(如表1所示)。近年来,随着中国探月工程的开展,人们对月球给予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开始研究月球测绘理论与技术方法,进行各种实验开发,随之丰富了本领域的科技名词,文献已涉及很多月球测绘术语和名称。如上海辞书出版社于2005年出版的《大辞海——天文学地球科学卷》中,就包括了月壳、月磁、月震、月质学、月面图、月面学、月震仪、月球探测、月面直角坐标、月球面坐标系、…  相似文献   

10.
瞄准月球资源探月卫星膀大腰圆日前,日本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召开一个小型媒体会,展示出一颗他们研制成功的名为“SELENE”的登月卫星。该机构表示,这颗卫星将于  相似文献   

11.
晓华 《科学大观园》2009,(16):72-72
人类首次登陆月球40周年庆典已经结束,但是美国宇航局能否把人类送上火星仍是一个谜。  相似文献   

12.
正2017年9月27日,美国宇航局和俄罗斯航天局签署了一项关于未来人类太空探索的项目,使人类实现月球轨道上栖息生活更近一步。这是国际空间站的后续项目,涉及到在地球和月球之间的地月轨道空间建立一个太空设施,作为未来人类深入太空探索的"垫脚石",该项目被称为"深空通道太空站(DSG)"。仍在  相似文献   

13.
正1972年12月11日,美国的"阿波罗17号"在月球着陆,这是我们人类最后一次载人登月,40多年过去了,为何没人再登陆月球?1969年,"阿波罗11号"载着3位美国宇航员首次成功登陆月球,阿姆斯特朗在月球上留下了人类的第一个脚印。之后,美国还进行了6次载人登月发射,其中5次成功,1次失败(失败的是"阿波罗13号",但3名宇航员成功返回地球)前后一共有12名美国宇航员登上过月球。但随着"阿波罗17号"的归来,"阿波罗计划"也随之宣布终止(原  相似文献   

14.
胡杨 《科学大观园》2009,(18):72-72
人类首次登陆月球40周年庆典已经结束,但是美国宇航局能否把人类送上火星仍是一个谜。 当前的科技水平可能刚刚达到,也有可能还远远不及前往火星的载人任务所需的技术水平。因此前往这颗红色行星的载人任务仍是一个巨大挑战。但是美国宇航局仍坚持远征火星,而且有关火星探索的新想法层出不穷。休斯敦美国宇航局约翰逊太空中心月球和火星综合研究部研究人员布雷特·德雷克说:“火星是长期以来我们一直向往的地方。  相似文献   

15.
在2010年,美国总统奥巴马对于新太空探索计划的阐述是:截至2025年,希望能制造出承担深层次太空探索任务的新型航天器——即月球以外的太空;而到21世纪30年代中期,希望能将人类送上火星运行轨道并安全返回地球;之后,再实现人类登陆火星的伟大梦想。为支撑这项新太空计划,当时决定将向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注入60亿美元的资金。尽管奥巴马放弃月球剑指火星的太空计划承受了褒贬不一的评价。但NASA的技术研发倾向的转变是显而易见的,在他们  相似文献   

16.
"嫦娥奔月"的神话故事,几千年来埋在每一个中国人心底,如今,"欲上青天揽明月"的梦想已经变成中国科学探索的事实. 中国探月工程规划为"绕、落、回"三期.探月工程一期的任务是实现环绕月球探测,由嫦娥一号任务组成.2007年10月24日,嫦娥一号卫星成功发射;2008年11月12 日,发布嫦娥一号拍摄的全月球影像图;2009年3月1日,嫦娥一号卫星按预定计划受控撞月,为探月工程一期——"绕月探测"任务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标志着我国已经进入世界具有深空探测能力的国家行列.  相似文献   

17.
海峰 《科学大观园》2014,(12):68-69
正美国宇航局公布,美国宇航局计划在2025年之前将人类送上一颗小行星,并在21世纪30年代将人类送上火星。按照计划,宇航局首先要引导一颗小行星进入月球轨道后派遣宇航员登陆。此后的这颗小行星会充当一个测试前哨和中途站,最终实现登陆火星的梦想。而目前,火星登陆任务所需的深空火箭、太空舱以  相似文献   

18.
九天揽月     
正奔月,中华民族亘古的梦想。千百年来,中国人对月球的向往与探索从未止步;如今,老中青三代科学家用实际行动续写着传奇与梦想。十六年前,中国探月迈出坚实的一步;十六年后,嫦五平安返回家园,摘一片"明月"一朝梦圆。中国探月之旅,是一条自力更生、艰苦卓绝的路,更是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探月之路。一路荆棘,常人不知。  相似文献   

19.
《科学大观园》2004,(12):14-15
1969年7月20日,美国宇航员尼尔·阿姆斯特朗和埃德温·奥尔德林乘“阿波罗11”宇宙飞船首次成功登上月球,实现了人类登上月球的梦想。从1969年到1972年,美国共进行了5次“阿波罗”飞行,共有12名宇航员登上月球。这一系列“访问”大大丰富了人类对月球的认识。各次“阿波罗”飞行都对月球表面进行了广泛考察,这是美国邮政总局1994年发行的面值9.95美元的邮票。宇航员背后为“阿波罗11”飞船的登陆舱降落在月球上摄于1969年7月20日的资料照片显示了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在月球表面留下右脚脚印14搜集了大量月球岩石、土壤标本,其中从月球上带…  相似文献   

20.
2010年10月1日,中国用长征三号丙运载火箭从西昌发射第二颗月球探测卫星嫦娥二号.嫦娥二号验证了探月工程二期部分关键技术,深化了月球科学探测,详细勘察了嫦娥三号预选着陆区虹湾,并在完成任务后继续探测宇宙,由探月卫星变为中国首颗太阳系人造小行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