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传统马克思主义往往把自然理解为脱离人而存在的自在状态,把人的本质理解为社会性。这样就把人与自然分割开来,这种理解实质上是18世纪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思想的表现形式,也是工业文明的产物。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对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关系进行重新诠释。马克思、恩格斯从"自然"的角度出发去把握人,从"人"的角度出发去把握自然,既唯物、又辩证地阐述人与自然的真实关系,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新的理论形态。  相似文献   

2.
从生态文明视野探求人的生存本质,必然是以人与自然的关系为关注对象,这种关系性视野的终极视点并不是停留在人对自然状貌的解析与体验上,而是需要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角度反思人的存在,科学把握人的生态化生存的伦理向度,进而展示人的生态化生存的意义与价值。  相似文献   

3.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理解和把握生态文明的最为核心的问题,是科学发展观所强调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关于生态文明的研究应注重对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人与自然关系的考察,在此基础上才能更好地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落实科学发展观。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为人们深入理解和考察人与自然的关系提供了科学深刻的理论根据,为当前的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丰富的理论资源。《手稿》通过对资本主义制度及文明阶段的批判,提出了异化劳动、人化自然、自然科学与关于人的科学的统一等重要思想。其中蕴含的许多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经典论述,在当今世界人与自然关系紧张的现实状况下,对于改善人与自然的关系、促进生态文明建设仍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批判意义。  相似文献   

4.
在某种意义上,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就是人与自然关系变迁的历史。迄今为止,人类文明已经经历了从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到工业文明演进,人与自然的关系,也相应地经历了人消极适应自然、人积极适应自然到人主宰支配自然的历史变迁。目前,人类正处于由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过渡的时期,生态文明是一种以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为典型特征的新型文明形态。  相似文献   

5.
正义问题在马克思恩格斯思想视域中是"隐"思想而非"显"思想。要从历史维度、价值维度和发展维度理解正义在马克思恩格斯思想视域中的"在场"。马克思恩格斯思想进程中早期有关于"自然正义"的思考。在他们思想成熟阶段,也没有绝对拒斥正义,而是潜在地揭示正义,认为既要在实践基点上和历史限度内把握人与自然的统一性,揭示生态正义的向度,也要在唯物史观和资本批判的基点上揭示经济正义的本质,而其对生态文明的"观照"集中体现于人与自然的统一性关系和人类历史进程中推动"两大和解",实现社会正义和生态正义的双重目标。  相似文献   

6.
习近平总书记从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出发,继承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精髓,科学认识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这一思想既超越了人类中心主义“人是万物的尺度”的狭隘观念,肯定了自然万物的内在价值,又摒弃了非人类中心主义的局限性,肯定了人的主体性和能动性。其有着清晰的内在逻辑:以人与自然关系的精准定位为逻辑起点,以理念创新化、内涵系统化、目标战略化的“三化”思维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体系为逻辑展开,以寻求人与自然的和解为逻辑旨归。作为一个系统完备的理论体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不仅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而且为推动建设美丽中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指明了方向和路径。  相似文献   

7.
杨勇兵 《长春大学学报》2014,(3):388-391,396
马克思的自然观是从主体或人的方面考察现实的自然界,把自然界理解为人的感性活动即实践,因而具有深刻的主体意蕴、实践意蕴;马克思的自然观坚持历史与自然的辩证统一,从更为深刻的社会关系层面来把握人与自然关系,因而具有深刻的社会历史意蕴;马克思的自然观在总体上并没有为当今时代所超越,仍然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价值;在理论上,它有助于我们加深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在实践中,它还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指明正确的方向。  相似文献   

8.
陈克猛  刘栋  鲍玮 《科技信息》2010,(15):161-161,170
生态文明是在对传统工业文明进行批判的基础上发展出来的文明新形态,以尊重生态环境为前提,强调从维护社会经济,生态系统的整体利益出发,重视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和谐发展。"天人合一"思想主要是考虑人与自然的道德关系,是一种推崇顺应自然,以期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生态自然观,是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之一,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哲学基础。  相似文献   

9.
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的主要内容包括:自然是人存在的前提和基础,人必须保护自然生态,劳动实践是人和自然统一的中介,人和人的关系制约着人和自然矛盾的解决;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造成生态危机的最终根源,只有以共产主义代替资本主义,人与自然才能实现最终的和解。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要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要推进经济增长模式的生态化,要倡导与可持续发展相适应的消费方式。  相似文献   

10.
在建设库区生态文明的基础上,实现库区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百万移民的安稳致富,是库区"十二五"期间的重要任务。文章从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文明观的角度出发,阐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良性循环、辩证统一的关系,并以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文明观为理论基础,提出了三峡库区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方向,以期有助于构建一个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新库区。  相似文献   

11.
“美丽中国”这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建设“生态文明”、小康社会、和谐社会的价值目标向度,是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发展的必然的结果,是科学发展观的自然结论,是马克思主义和谐思想的充分体现,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最新成果科学发展观的价值目标追求.“美丽中国”就是建设生态文明,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身的和谐发展,建成小康社会.  相似文献   

12.
生态文明,是指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和文明发展阶段。它是对人类长期以来主导人类社会的物质文明的反思,是对人与自然关系历史的总结和升华。党的十八大报告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高度,单篇论述生态文明建设,首次把"美丽中国"作为未来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目标,提出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13.
新疆维吾尔族传统生态伦理思想的基本理念,是维吾尔族传统生态伦理思想的精髓,决定着维吾尔族传统生态伦理思想的价值导向,主要体现在维吾尔人对自然的认识、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把握,以及对生命的理解三个方面。从一定意义上说,新疆维吾尔族传统生态伦理思想所倡导的基本理念与当代新疆的生态文明建设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并对其具有伦理价值导向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唯物史观认为,人类历史是一个具有内在规律的"自然历史过程"。如何理解和把握历史过程的客观性与创造历史的人的主体性、历史规律与人的意志的关系,是我们准确把握唯物史观精神实质的关键所在。考茨基在他还是一个马克思主义者时,在《取得政权的道路》一书中,为驳斥资产阶级理论家和第二国际内修正主义者对唯物史观的歪曲和攻击,曾着力向广大无产阶级阐述和宣传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并发挥了积极作用。他用"生活意志"对唯物史观进行了解读和阐释,并从这一解读出发,对当时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面临的现实形势、运动的任务和目标以及方法和道路进行了分析。在当时特殊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其方法和路径对我们今天准确把握唯物史观的内涵和精神实质,划清马克思主义与反马克思主义的界限,具有一定的启发价值。但由于考茨基始终未能真正理解唯物史观的精神实质,这一解读带有明显的自然主义和达尔文主义痕迹,并具有明显的折中主义色彩,这一切为他后来蜕化成"无产阶级的叛徒",并在哲学上陷入唯心史观埋下了伏笔。  相似文献   

15.
唯物史观认为,人类历史是一个具有内在规律的"自然历史过程"。如何理解和把握历史过程的客观性与创造历史的人的主体性、历史规律与人的意志的关系,是我们准确把握唯物史观精神实质的关键所在。考茨基在他还是一个马克思主义者时,在《取得政权的道路》一书中,为驳斥资产阶级理论家和第二国际内修正主义者对唯物史观的歪曲和攻击,曾着力向广大无产阶级阐述和宣传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并发挥了积极作用。他用"生活意志"对唯物史观进行了解读和阐释,并从这一解读出发,对当时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面临的现实形势、运动的任务和目标以及方法和道路进行了分析。在当时特殊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其方法和路径对我们今天准确把握唯物史观的内涵和精神实质,划清马克思主义与反马克思主义的界限,具有一定的启发价值。但由于考茨基始终未能真正理解唯物史观的精神实质,这一解读带有明显的自然主义和达尔文主义痕迹,并具有明显的折中主义色彩,这一切为他后来蜕化成"无产阶级的叛徒",并在哲学上陷入唯心史观埋下了伏笔。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自然观是关于马克思主义从实践理解人与自然关系的学说,它以马克思关于自然的概念为基础,通过对人与自然的关系涵义的实践解读,深刻揭示人在自己的实践中应如何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及其所要坚持的一般原则。因而,马克思的实践自然观对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于欢  李楠  刘畅 《科技信息》2013,(1):443-443,449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党的十八大报告将生态文明建设列入重要议题单独一节专门论述,并把"美丽中国"作为未来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目标。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始终坚持科学发展观,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正确理念,面对新的挑战,我们应该采取一系列新的措施:改变旧发展观,树立"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新发展观、新价值观;要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环境的生态文明理念;全民动员,培养人们的生态文明意识。进而最大限度地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8.
传统教科书"从物质统一性"去理解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范畴,把马克思主义所把握的"世界",理解、诠释为像旧哲学物本主义那样把握的"物质世界"。本文遵循"从实践理解问题"的马克思主义理路,分析了传统教科书对马克思主义"世界"范畴理解的缺陷,探寻、阐明了马克思主义"人类世界"范畴的理论意蕴和理论内涵,揭示了马克思主义从实践理解"人类世界"范畴的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9.
自然道德是伦理学与生态学的中介点,其可能与必要构成生态伦理学的理论基石.自然道德的可能在于人与自然环境内在的本质联系,它是人对其本性本质的一种把握和实现方式,其必要性在于“征服”理念下人与自然关系的严重失衡.人类应该而且能够形成“以人为中心物我一体”的道德理念,创建一种良性的生态文明.  相似文献   

20.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其指导思想是以马克思主义的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我们要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就必须正确处理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必须从马克思主义创新实践的科学发展观的角度出发,在分析马克思主义与科学发展观及生态文明的相互关系中,探索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之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