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1 毫秒
1.
采用基于Miedema理论的半经验模型计算了Gd-Fe-Al三元合金系统中非晶相、固溶体相以及化合物相的吉布斯自由能,预测该合金系统的非晶形成范围和非晶形成能力.计算结果显示:实验得到的Gd基大块非晶在预测的非晶形成范围内;Gd基合金Gd65Fe20Al15,Gd65Fe15Al20和Gd70Fe15Al15的非晶形成能力与实验结果符合得很好.但是,由于共晶点位置的影响,Al基合金的非晶形成范围和非晶形成能力均与预测结果有一定差距.非晶相与固溶体相之间吉布斯自由能差是影响非晶形成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爆炸焊在块体非晶态合金制备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非晶态合金的初始状态多为粉末或薄条带 ,这样大大限制非晶合金的许多优异性能发挥以及在工业中应用 .所以研究块体非晶合金有其重大的理论和应用价值 .简单介绍了粉末冶金技术、固态反应、从液相中直接制取等技术 ,重点研究了爆炸焊接在非晶态条带直接复合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3.
不互溶体系的机械合金化非平衡结构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TEM,XRD,DSC等实验手段研究了不互溶La-Fe元素混和粉(原子比La∶Fe=1∶5)机械合金化(MA)过程和微观结构.研究表明两元素之间无明显固态反应.在球磨作用下β-La首先向α-La转变,55h后形成非晶La.同时Fe细化成纳米晶,形成纳米晶Fe和非晶La的复合结构.非晶La分布在纳米Fe晶粒之间,使Fe晶粒具有很好的热稳定性.应用原子尺寸模型能部分解释实验结果  相似文献   

4.
Fe-Al-Nd三元合金非晶形成成分范围的理论预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作者提出的基于晶态固溶体的自由能和相应的非晶态的过剩自由能比较定量预测三元合金形成非晶成分范围的方法,对Fe-Al-Nd三元合金系形成非晶的成分范围进行了计算,其理论预测的形成非晶的成分范围与已有的实验结果相符。  相似文献   

5.
运用扩展Miedema模型及Toop几何模型,计算了Zr-Al-Ni-Cu四元系中各三元合金及四元合金的形成焓与系统组成间的分布关系.利用对应三元合金焓值的加权计算,获得了Zr-Al-Ni-Cu四元合金的最佳非晶形成组分.与现有实验结果相对比,计算结果及机械合金化实验均表明,利用合金的形成焓值可以较好地预测系统的非晶形成范围.  相似文献   

6.
用基于热力学观点的定量预测三元合金形成非晶成分范围的方法,对Cu-Zr-Al三元合金系形成非晶的成分范围进行了计算.该方法通过比较晶态固溶体的自由能和相应的非晶态的自由能来确定成分范围,在自由能的计算中,三元系的热力学数据由相应的3个二元系的热力学数据根据Toop模型外推得到,二元合金系的形成焓则通过Miedema理论的计算得出.结果表明,理论预测的形成非晶的成分范围与已有的实验结果符合得比较好.  相似文献   

7.
综述了近年来固态有机反应的最新进展,包括固态有机反应的常用方法和固态有机反应在氧化反应、还原反应、偶联反应、重排反应、加成反应等重要反应类型中的应用以及固态有机反应在工业中的应用情况.  相似文献   

8.
Pd-Si二元块体非晶合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摘要采用玻璃包覆提纯技术和水淬或空冷方法制备了块体Pd82Si18Pd81Si19Pd80Si20二元块体非晶合金球形样品,直径分别达7-8mm.热分析结果表明,随Si含量的增加,Pd—Si二元块体非晶合金的非晶转变温度Tg、起始晶化温度瓦和晶化峰值温度瓦增加,且Pd—Si二元块体非晶合金的过冷液相区达61K.研究结果表明二元Pd-Si合金具有很强的非晶形成能力,且玻璃包覆提纯显著提高了Pd-Si合金的非晶形成能力.  相似文献   

9.
本文论述了高铝锌合金一次结晶过程中枝晶偏析、非平衡共晶体的形成和包晶反应,固态下的调幅分解和共析转变以及某些合金元素对铸态组织和固态相变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Cu,Zr对Al-Ni-Zr-Cu-Y非晶合金的形成和热稳定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采用单辊旋淬技术,在真空条件下制备了快速凝固Al85Ni10Zr3Y2四元合金条带和Al80Ni10Zr8-xCuxY2(x=1,2,3,5)五元合金条带.利用X射线衍射及差热分析对条带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w(Cu)和w(Zr)对该合金系的非晶形成能力及热稳定性有显著影响,并且非晶合金的形成对这两种元素的质量分数很敏感.当w(Cu)和w(Zr)其中一种达到一较大值时,可以形成非晶合金或是以非晶相为主的合金,否则将只能得到晶体相.另外,Al80Ni10Zr7Cu1Y2,Al80Ni10Zr3Cu5Y2合金系具有较强的非晶形成能力,可形成完全非晶或以非晶为主体和部分晶体的复相材料.  相似文献   

11.
由Miedema半经验公式计算的Fe/Dy二元系自由能图,及退火时Fe/Dy非晶多层膜晶化过程的XRD结果得出多层膜晶化受热力学和动力学两种因素控制,Fe,Dy晶态自由能低于初始非晶态提供了晶化的驱动力,而形核势垒及临界晶核尺寸控制了晶化反应的相选择.  相似文献   

12.
采用机械合金化法成功制备Cu40Ti60-xZr(x=0,10,30,50)非晶合金.研究Cu-Ti-Zr合金粉末由晶态向非晶态转变过程中的组织结构变化,探讨非晶合金的形成机制,以及非晶合金的热稳定性和晶化产物.结果表明,非晶合金直接从初始元素得到,在反应过程中没有金属间化合物出现,非晶化过程可以由间隙扩散模型来解释.Cu40TixZry非晶粉末的DSC分析表明,随着Ti含量的降低和Zr含量的升高,非晶粉末的晶化温度Tx逐渐升高,对非晶粉末在相应的Tx温度附近退火15min后发现,Cu40Ti30Zr30合金没有析出相,Cu40Ti1Zr50析出了Zr2Cu,Cu4Ti和少量的一些未知相.  相似文献   

13.
非晶态Ni-B/SiO_2催化硝基苯加氢及其晶化失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化学还原法制备了负载型Ni-B/SiO2非晶态合金催化剂,采用高压液相硝基苯的加氢反应,测定了上述催化剂的加氢活性和选择性,并与其他Ni系催化剂(Ni/SiO2和RaneyNi催化剂)进行了比较,发现所有催化剂均具有很高的催化活性和选择性,而Ni-B/SiO2非晶态合金的催化活性和选择性最高.通过高温处理获得对应的晶态Ni-B/SiO2催化剂,Ni-B/SiO2非晶态合金的加氢活性明显高于对应的晶态催化剂,表明催化剂存在晶化失活现象,结合催化剂的表征,讨论了非晶态合金催化剂的晶化失活机理,主要归因于高温团聚导致催化剂活性比表面积下降.  相似文献   

14.
采用骤冷法制备Ni-Al-P非晶态合金,通过碱抽滤得到骨架型Ni-PD催化剂(Raney Ni-P),其非晶态结构由XRD和EXAFS证实。选择工业上具有重要应用价值的苯饱和加氢反应为探针,测定了上述催化剂的催化活性(包括吸氢速率、转化率和TOF值)和对环己烷的选择性,并与其对应的由传统骤冷法制备的Ni-PD非晶态合金、晶化Paney Ni-P以及工业上常用的Raney Ni催化剂进行了比较。实验结果显示,Raney Ni-P的催化性能显著优于其他三种催化剂,而且DSC分析显示了具有较好的热稳定性,因此具有良好的工业化应用前景。通过考察苯浓度、H2压力和反应温度对加以应速率的影响,确定了在Raney Ni-P催化剂上苯加氢反应的动力学速率方程和表现活化能,并提出了可能的反应机理。通过ICP,XRD,XPS,EXAFS,TEM,BET,氢吸附等一系列表征,讨论了催化剂的活性中心结构特征与其催化活性的关系。Raney Ni的催化活性高于传统Ni-P主要归因于其比表面积(分散度),而Raney Ni-P的催化活性高于Raney Ni主要归因于催化活性中中心本质的区别。由于非晶态合金Ni-P中无显著的电子转移,因此几何效应起主要的促进作用。Raney Ni-P的晶化失活则同时归于分散度和活性中心结构的改变。  相似文献   

15.
介绍了以煤系高岭土为原料制备白炭黑的新方法。详细考察了高岭土活化温度、酸度、酸量、反应时间等对白炭黑物化参数的影响,并分别用X射线衍射、扫描电子显微镜、激光粒度仪及N2静态容量吸附法等物理手段测试了白炭黑的物相结构、表观形貌、二氧化硅含量、粒度及比表面积和孔结构。结果表明,用该方法制得的白炭黑比表面和纯度远远高于国家标准,并且中孔孔隙结构发育,粒度分布集中。  相似文献   

16.
采用直流气体放电活化反应蒸发沉积法,通过二次蒸镀,制备了以氧化锌为衬底的SnO_2-ZnO复合型功能气敏薄膜。讨论制备工艺对该薄膜微观结构的影响,并提供了宏观性质和微观机理分析结果。  相似文献   

17.
Mo添加对金属Ru电催化氧还原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Ru3(CO)12和Mo(CO)6为前驱体,在1,6-己二醇介质中采用低温回流法合成了Ru-Mo催化剂。利用SEM、XRD和旋转圆盘电极(RDE)技术表征了催化剂的物理特征和催化性能。Ru-Mo催化剂呈现以六方结构Rux簇为主相的纳米颗粒特征,同时形成无定形相,聚集颗粒高度分散。在氧气饱和的0.5 mol/L H2SO4溶液中,Ru-Mo催化剂对氧还原的电催化活性和稳定性明显高于Rux簇合物,开路电位为0.91 V(vs.NHE)。  相似文献   

18.
利用活性燃烧高速燃气喷涂方法(AC-HVAF)制备出一种高非晶含量的Fe基非晶合金涂层.根据非晶合金相变的热力学原理可知部分晶化的非晶合金的晶化即为残留非晶相的转变,其相变热应正比于残留非晶相的相含量.采用不同的热处理工艺使喷涂的非晶涂层晶化,利用DSC分析法测定了热处理后涂层中的纳米晶体含量和部分晶化非晶合金涂层试样的相变热,计算了该涂层试样的结晶度.实验结果和理论预测基本相符.  相似文献   

19.
An equiatomic FeSiBAlNi amorphous high-entropy alloy (HEA) was fabricated by mechanical alloying (MA). A fully amorphous phase was obtained in the FeSiBAlNi HEA after 240 h of MA. The bulk FeSiBAlNi samples were sintered by spark plasma sintering (SPS) at 520 and 1080℃ under a pressure of 80 MPa. The sample sintered at 520℃ exhibited an amorphous composite structure comprising solid-solution phases (body-centered cubic (bcc) and face-centered cubic (fcc) phases). When the as-milled amorphous HEA was consolidated at 1080℃, another fcc phase appeared and the amorphous phase disappeared. The sample sintered by SPS at 1080℃ exhibited a slightly higher melting temperature compared with those of the as-milled alloy and the bulk sample sintered at 520℃. The corrosion behaviors of the as-sintered samples were investigated by potentiodynamic polarization measurements and immersion tests in seawater solution.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HEA obtained by SPS at 1080℃ exhibited better corrosion resistance than that obtained by SPS at 520℃.  相似文献   

20.
We investigated the influence of minor additions of B,Al and Nb that have representative atomic sizes on the glass forming ability (GFA) and stability of Zr-Ni amorphous alloys during mechanical alloying.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minor addition of B,Al or Nb does not shorten the initial time of the full amorphization reaction or improve the glass forming ability of the Zr-Ni alloys at a low rotation speed. However,B addition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mechanical stability of the amorphous phase against m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