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9 毫秒
1.
正子曰:"颜氏之子,其殆庶几乎!有不善未尝不知,知之未尝复行也。《易》曰:‘不远复,无祗悔,元吉。'"这句话的原意是:孔子说:"颜回这个人,差不多算是知晓几微了吧!有了过失,未尝不知道,知道后未曾再犯。《周易》说:‘离开不远即返,无大悔,大吉。'"颜回是孔子最赏识、最器重的学生。孔子在此处称"颜氏之子",就可见一斑。在古代,"子"是对人的尊称。比如孔子,大家又尊称"孔夫子"。因此"颜氏之子"一句,表明孔子对颜回的情感超越了  相似文献   

2.
下属关系学     
<正>中国古人在谈到"下属关系学"时总会搬出"亲贤臣远小人"二分法,不过,孔子还说过一句话,"小人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估计被很多人遗忘。  相似文献   

3.
<正>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小人以小善为无益而弗为也,以小恶为无伤而弗去也。故恶积而不可掩,罪大而不可解。《易》曰:"何校灭耳,凶。"这句话的原意是:善行不积累,就不足以成名于天下,罪恶不累积,也不足以自灭其身。小人做事,完全以利害关系为出发点,以为做出小善事,不会得到什么好处,便索性不去做了;以为犯些小错误,无伤大体,便不改过,因此日积月累,罪恶便盈满天下,以致无法掩盖和走到不可解救的地步。所以《易经》噬嗑卦上九爻辞上说:"罪恶深重,刑具已负荷在头部,两耳都灭没了,这是凶害达到了极点。"  相似文献   

4.
孔子有句让全中国广大妇女痛恨的名言: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此句出自《论语·阳货》,绝对是孔老爷子的原话没错。说小人难养,这点完全正确。但是  相似文献   

5.
依照孔子的善恶标准,何谓小人何谓君子不难分辨。可是在子日话语中却有几处“小人哉!小人也!”颇耐人寻味。其实小人之谓在孔子时代并非单一的恶人称呼和仅具道德批判色彩,“小人”的义项有很多,其中就有自谦自嘲、嗔怪和爱怜的感情流露之意。  相似文献   

6.
子不语:怪,力,乱,神。怪异、勇力、悖乱之事,非理之正,固圣人所不语。鬼神,造化之迹,虽非不正,然非穷理之至,有未易明者,故亦不轻以语人也。谢氏曰:“圣人语常而不语怪,语德而不语力,语治而不语乱,语人而不语神。”——选自朱熹《论语集注》孔子不说的,直销都说了。何为直销?何为传销?两者关系如何?没人能说得清,这是概念之怪。外企一直主导着中国直销业的发展,甚至对立法也不无影响,这是外企之力。直销业一直是暗潮汹涌,合法与非法混合无别,管理难度极大,这是运营之乱。直销的成功是运营模式的成功,引得众多企业对其顶礼膜拜,这是模式之神…  相似文献   

7.
正其道甚大,百物不废。惧以终始,其要无咎,此之谓《易》之道也。这句话的意思是,《周易》卦爻辞所蕴含的道理十分博大,百物均无所遗弃。从始至终心怀危惧,其大要归于无咎,这就是《周易》的大道。周易的道理深广博大,万事万物皆涵盖其中,没有一个被遗漏和废弃。这个道理是什么呢?就是对万事万物的发展始终怀有戒慎恐惧之心,始终怀有警惕忧患之心,并以言行举止毫无过错为要旨,无咎就是没有灾难。人若能无灾无害地走过这一生,就是最大的幸运,这其中的智慧就是《易经》之道。反过来讲,谁若  相似文献   

8.
从西汉前期几位主要思想家的抑商主张可以看出,当时西汉政府采取抑商政策的实质并不是要完全地抑制商业,而是对一些僭越礼制、进行政治投机或与一些不老实的诸侯勾结、或进行行贿危害官僚系统纯洁性、或与中央争夺经济优势特权的一些不仁、不义、不安分的私商大贾进行严厉的压制。可以说,西汉前期政府采取抑商政策的根本目的在于巩固中央集权的统治。  相似文献   

9.
钱彦惠 《晋中学院学报》2011,28(4):83-85,116
从西汉前期几位主要思想家的抑商主张可以看出,当时西汉政府采取抑商政策的实质并不是要完全地抑制商业,而是对一些僭越礼制、进行政治投机或与一些不老实的诸侯勾结、或进行行贿危害官僚系统纯洁性、或与中央争夺经济优势特权的一些不仁、不义、不安分的私商大贾进行严厉的压制。可以说,西汉前期政府采取抑商政策的根本目的在于巩固中央集权的统治。  相似文献   

10.
惩贪倡廉,减轻民赋,引民固本。 “表不正则影不直”——是康熙帝1669年采纳广西道御吏李之芳上书中的一句名言。李之芳说:“自顺治18年以后,督抚率多缘(凭借关系进行钻营)而得,有所恃以无恐”,“勒索官员,扰害百姓”,“横取财物,贿赂权奸”,“未尝因贪纵而重处一个”、形成“有贪之利,无贪之害”的严重局面。“皇上亲政颁谕”,也仅仅是“纠一二司”而已,究其原因,“表不正则影不直,安足除贪盗风以苏民生?”康熙采纳了李之芳的意见后,对各省督抚进行了甄别,有的“罢黜”、有的“降用”、有的“休致”。(《清史列传·李之芳》卷6)“惩大贪则小贪止”——是1679年康熙的大臣施维翰上书中的名句。施维翰说:“州县多以贿闻者,监司(监督专责的高级官员)为之囊橐(包庇)也。监司取诸州县,州县不得不取诸吏民,惟惩大贪,则小贪止”。他又说:“今文武各官或兼顾商贾,质  相似文献   

11.
六)乃逸,则知小人之依《无逸》:“君子所其无逸,先知稼穑之艰难;乃逸,则知小人之依。”王念孙以为“乃逸”二字是衍文。其说曰:“先知稼穑之艰难,则知小人之依。文义上下相承,中间不得有乃逸二字。且周公戒王以无逸,何得又言乃逸乎?乃逸二字盖涉下文‘厥子乃不知稼穑之艰难,乃逸乃谚’  相似文献   

12.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选自《卫灵公》篇) 讲解:一言,就是一个字,子贡问有没有一个字可以作为终身的行为准则,孔子就说了一个“恕”字。具体讲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为什么不  相似文献   

13.
":敬德保民"实际上是统治者保有对百姓的统治。小民的生活艰辛,统治者必须尽心尽诚,关注和改善他们的生活。"小人"难保",小人"当中的妇女、儿童尤其"难保"。周代统治者在使"小人"的生活有了基本保障之后,还重视对他们进行人性的培养,使他们自强自立,具备"仁"和行仁的能力,以逐步实现"大同"的理想。孔子重视"仁治",包含了对社会秩序、伦理规范的肯定和认可。当今社会亦应借鉴古代思想,重视礼法仁义,以安定社会,发展社会。  相似文献   

14.
《论语·述而》记载孔子对子路等人说:"暴虎冯河,死而不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徒手搏虎,徒足涉河,这完全是莽夫所为,笨得到家了,孔子是不取的。在他的入门弟子中,就曾经有这样一个莽夫,后来被他成功地改造了。孔子尝游于山,使子路取水,逢虎于水所,与共战,揽尾得之,  相似文献   

15.
"无讼"一词出自《论语·颜渊》:"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孔子意思是说,审理案件我和别人没有什么不同,但我的目的在于使人们不争讼。孔子的这一观点成为二千多年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诉讼理念,深深影响着中国古代的诉讼立法和司法实践,几乎历朝历代都将其奉为圭臬而遵守之,没有太大的变动。  相似文献   

16.
孔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学说的开创者。孔子以"仁"为基石,对古代沿袭下来的圣人、君子、小人等不同社会人格做了全新的阐释,赋予其有差别的道德意义。在此基础上,孔子划分出"斗筲之人""小人""士""君子""圣人"等五种人生境界,并把"学"作为提升人生境界的工夫。孔子认为"学"有四点要注意:要端正态度,要讲求方法,要随时随地,要克服意必固我。研究孔子人生境界论的意义在于理解中国传统文化,有助于提高国民道德修养,追求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17.
"初六,藉用白茅,无咎。"子曰:"苟错诸地而可矣,藉之用茅,何咎之有?慎之至也。"自"言行,君子之所以动天地也,可不慎乎"作一统领,接下来的几段都在阐述言行谨慎的表象和结果。谨慎是中国人的优良作风,也是儒家很推崇的  相似文献   

18.
<正>二与四同功而异位,其善不同:二多誉,四多惧,近也。柔之为遒,不利远者,其要无咎,其用柔中也。这句话的原意是:二爻与四爻有相同的功用,但爻位不同,所以它们的善吉不同:二多赞誉、美誉,四多畏惧、谨慎,因接近九五之君位。阴柔之道,本不利于远离(九五),(二远五)其大要归于无咎,是以柔居中的原故。除却初爻、上爻分别代表一始一终,这一节讲的是"二、三、四、五"四个中爻之中的阴爻,即"二爻"  相似文献   

19.
<正>能说诸心,能研诸虑,侯之,定天下之吉凶,成天下之亹亹者。这句话的意思是:具列天地万物于心中,研究于思虑之中,因而占筮之,判定天下之吉凶,促成天下几微之事。逐字解读。"说":通"悦",喜悦、高兴,此处为取悦、说服的意思;"诸":众、各之意;"研":石为之开,研磨,有反复揣摩不达目的不罢休的意思,同"究";"虑":思想;侯之:先儒多认为是传抄过程中出现的衍文,应删掉;"成":完成、成就;"亹亹":勤勉不倦的样子,也有解释为光明而神圣的事物。  相似文献   

20.
人的现代化 ,包括人格的理想化或健康化 ,难以回避传统儒学思想的影响 ,而孔子思想是主要渊源。当代中国人的内心深处 ,仍然积淀着深厚的传统文化的人格思想 ,其中 ,孔子的理想人格思想很值得关注。其关于道德上君子与小人的人格划分 ;君子喻于义 ,小人喻于利的利益倾向 ;既正视人的利益追求 ,又强调遵守规则的富贵正道 ;倡直道、明是非、否定巧言令色之徒的正义思想 ;仁者爱人的重视和尊重人 (天下人 )的平等意识 ;主张立志坚定、坚韧不拔的大丈夫气概 ;坚持热心救世、百折不回、进而不止的积极入世精神 ,等等 ,早已成为中国人人格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塑造当代中国人的理想人格过程 ,如何对孔子理想人格思想进行“扬弃” ,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不可回避的现实命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