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正京津冀地区化于环渤海地区的中心位置,是我国创新资源最密集、产业基础最雄厚的区域之一,是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和参与国际竞争合作的先导区域。我国将京津冀协同发展作为"十三五"时期重大国家发展战略,制定和颁布了《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北京市委市政府也积极落实相关工作。京津冀协同发展需要科技创新驱动和支撑,因此,为北京市属科研单位"十三五"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和  相似文献   

2.
正日前,国土资源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印发《京津冀协同发展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15—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土地利用的行动纲领。据介绍,《规划》是国家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的重要专项规划之一。规划强调严格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和大力推进农用地综合整治。将北京顺义东部等13片集中分布的优质耕地优先划人永久基本农田实施严格保护,推进构建"一带十三区"区域永久基本农田保护格局。  相似文献   

3.
正为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全国科技创新大会精神和《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部署要求,坚持和强化北京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地位,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和京津冀协同发展中发挥引领示范和核心支撑作用,制定本方案。  相似文献   

4.
<正>三地功能定位明确,北方经济中心概念消失近日,京津冀三地陆续分别审议通过本地关于贯彻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的实施方案,三地新的功能定位随之明确。这意味着京津冀三地将加速协调推进京津冀城市群的发展。7月11日,北京市委十一届七次全会表决通过了《中共北京市委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贯彻〈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的意见》。此次全会阐述了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大意义:京津冀协同发  相似文献   

5.
当前,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一项重大国家发展战略。京津冀地区在发展大数据产业方面各自都具备独特的优势,但也都存在着一些局限因素。因此,在三地协同创新发展的大框架下,依托北京的研发优势、天津的产业化集群优势以及河北省的自然资源和土地资源丰富的优势,抓住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国家发展战略,有效实现京津冀三地在发展大数据产业方面的优势互补,各自取长补短,实现产业发展的协同创新,是加快三地大数据产业发展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6.
<正>7月10日至11日召开的中共北京市委十一届七次全会,全面部署了北京市贯彻《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的路线图和时间表。对通州,会议透露的信息简明扼要:"聚焦通州,深化方案论证,加快市行政副中心的规划建设,2017年取得明显成效。"至此,通州作为北京市行政副中心的"新身份"正式亮相。通州目前的建设情况怎么样,未来将会如何发展,成为当下人们热议的话题,这也是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中的核心议题之一。对此,北京市规划委负责人表示,北京市行政副中心的建设,要放在北京  相似文献   

7.
京津冀地区是我国创新资源密集、产业基础雄厚的重要区域,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是打造中国经济发展新支撑的重大国家战略。基于协同学和知识管理理论,从区域协同创新系统要素出发,构建包含协同创新环境、协同创新资源、协同知识创造、协同知识配置、协同知识应用5个能力子系统的京津冀区域协同创新发展评价指标体系,以2010年为基期,采集2010—2016年京津冀三地数据,采用复合系统协同度测算模型进行测算,旨在准确把握京津冀协同创新发展进程,总结协同创新发展成效,挖掘未来发展潜力,发现存在不足或制约因素。  相似文献   

8.
正2016年3月2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通过《关于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融合发展的意见》、《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会议指出,把军民融合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是党中央从国家安全和发展战略全局出发作出的重大决策,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实现富国和强军相统一的必由之路~([1])。在这一背景之下,中国科协本着学科交叉融合、产学研紧密  相似文献   

9.
朱光远 《创新科技》2019,19(6):25-31
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新时代国家重大战略之一。京津冀是我国政治和文化中心,也是我国北方经济的重要核心区。国务院《关于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的意见》中明确要求以北京、天津为中心引领京津冀城市群发展,带动环渤海地区协同发展。本文以京津冀作为研究对象,以创新能力的多项指标来衡量和评价京津冀地区的创新能力,最后针对现状提出提升区域协调发展创新能力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张寅  韩晓鹏 《天津科技》2014,(10):76-78
京津冀协同发展,是面向未来打造新的首都经济圈、推进区域发展体制机制创新的需要,是探索完善城市群布局和形态、为优化开发区域发展提供示范和样板的需要,是探索生态文明建设有效路径、促进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需要,是实现京津冀优势互补、促进环渤海经济区发展、带动北方腹地发展的需要,是一个重大国家战略。从大都市圈理论出发,对京津冀协同发展语境下滨海新区如何发展作一些研究。  相似文献   

11.
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后,京津冀地区在多方面进行项目合作,基础设施的一体化也在不断推进。在京津冀协同发展过程中,政府、企事业单位、公众对档案"一体化"查询与利用的需求也日益凸显。从京津冀地区档案服务一体化网络建设的背景出发,分析其历史及现实条件,从4个方面提出对该档案服务一体化网络构建的设想。  相似文献   

12.
正随着国务院印发《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下文简称"《规划纲要》"),实施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是引领全国高质量发展、完善我国改革开放空间布局、打造我国发展强劲活跃增长极的重大战略举措。在长三角区域协同创新中,"一体化"和"高质量"成为两个核心词眼。宛如一枚硬币的两面,一体化比协同、协调的要求更高,既是长三角发展的重点,也是难点。推动高质量发展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长三角地区确定发展思路、制定经济政策、实施宏观调控的根本要求,长三角地区是有条件率先实现高质量  相似文献   

13.
在适应中国经济新常态下,面对滨海新区开发开放国家战略、京津冀一体化协同发展国家重大战略、天津自贸区建设、天津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和一带一路5大发展机遇,作为身处其中的地方高职院校及中小微企业在面对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挑战。指出地方高职院校应找准定位,与中小微企业协同发展,共创协同发展创新平台。  相似文献   

14.
<正>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七次会议时强调,要抓紧出台实施创新驱动发展的政策和部署,抓紧实施国家重大科技专项,选择一批体现国家战略意图的重大科技项目和重大工程,集中力量、协同攻关。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以下简称"重大专项")面向经济社会发展战略需求、选择事关全局和长远的重点领域进行部署,是加快科技创新并将创新成果尽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有效载体。  相似文献   

15.
<正>京津冀协同发展中文化协同的脚步,近年来在明显加快。2011年9月,一场名为"让文化引领未来"的京津冀区域协作主题论坛,让更多的人认识到文化协同在京津冀协同发展总体战略中的重要性。2014年8月,《京津冀三地文化领域协同发展战略框架协议》签署,强调三地共同在公共文化服务、文化演艺、非遗保护、文化金融等领域加强沟通与对接。2015年3月,《京津冀演艺领域深化合作协议》签署,政府采购项目相互开  相似文献   

16.
在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实施过程中,交通运输起着基础先导作用,实现交通一体化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保障.本文通过分析具有代表性的东京、伦敦和纽约3个世界级城市群交通体系,在借鉴世界发达国家城市群交通一体化的先进理念和经验的基础上,总结了综合交通体系的构架和发展特征;针对目前京津冀地区区域交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关于京津冀交通一体化方面的一些思考,对于京津冀城市群交通系统的规划和建设具有积极的指导和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7.
京津冀地区的产业协同程度是影响京津冀一体化国家战略有效实施的重要因素。首先,分析京津冀地区的经济、产业结构特点;其次,基于灰色关联度方法,建立京津冀产业协同成熟度模型,根据模型的实证分析结果,提出相应的管理对策。  相似文献   

18.
以《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为指导,以风景名胜区科学保护与利用带动京津冀旅游协同发展为宗旨,围绕京津冀13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的建设、管理与个性化旅游服务等应用需求开展的动态环境监测评价系统工作,将有效促进风景名胜区的科学管理与高质量的运营.由此,开展此项工作也成为解决京津冀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协同发展迫在眉睫的管理工作突破口,将动态环境监测评价嵌入到风景名胜区的日常管理过程中,势必成为保护风景名胜区环境的重要手段和行之有效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9.
生态保护是建立京津冀协同发展新战略的出发点和理论基石,京津冀的煤炭、钢铁、化工等产业必须进行转型和升级,淘汰京津冀的钢铁、水泥、电解铝、平板玻璃以及船舶五大行业的落后产能和过剩产能不能采取破坏性淘汰的方式,京津冀协同发展应该与人民币国际化进行整合,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应该与一带一路战略进行整合,京津冀协同发展必须实现京津冀生态保护、资金、资源、人才、教育等等一体化,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实施必然伴随着中国智库的崛起,京津冀协同发展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是国家在教育改革和发展重要战略机遇期作出的重大决策,为教育事业的改革发展指明了具体方向。当前,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进入新阶段,自学考试发展也呈现出新的特点,如何落实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精神,办好人民满意的自学考试事业,该文以近年福建自学考试发展为例,提出推动当前自学考试转型发展的几点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