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眼下的台湾。无论是当政者或民众。都自觉或不自觉地陷入或卷进“族群政治”(“台独”分子别有用心地将1949年从大陆去台的人称为“外省人”、国民党为“外来政权”挑动台湾“本土人”与“外省人”的矛盾。)斗争的漩涡之中。所谓“族群政治”。是指台湾当政者只根据“族群利益”而不是根据全台湾“总体利益”来制定内外政策和施政理念,以致使台湾无法形成共同的政策取向。由于“族群政治”主宰了台湾,台湾社会便迷失了前进的方向。  相似文献   

2.
徐青 《世界知识》2014,(9):55-57
“反服贸”的“三月学运”之所以引起岛内社会长达20多天的震荡,有多重原因;而学运发展过程也暴露了岛内一系列社会矛盾、两岸问题,以及国、民两党内部权力斗争等问题。但这些原因、问题都不能掩饰或模糊一点,这就是,“台独”势力占领了此次学运的制高点。  相似文献   

3.
台海局势乱云翻滚,“台独”气焰嚣张,为抗衡大陆。  相似文献   

4.
在“台独”分子看来,2008年北京奥运会为其“台独”活动的政治豪赌提供了一个难得的历史机遇,因为奥运前后大陆肯定会在所有问题上保持高度忍耐和克制。正所谓“鱼”和“熊掌”不可兼得。但这只不过是台湾当局一厢情愿,他们大大低估了中央政府反分裂的决心和行动的灵活性。  相似文献   

5.
朱松岭  陈星 《世界知识》2011,(15):60-61
持有“台独”立场的党外运动大老康宁祥曾这样形容郝伯村.“他就像斗牛场上的公牛,只要有人亮出台湾独立的红旗,他就会不顾一切地冲过去”。  相似文献   

6.
2000年以来,渐进式台独、法理台独、军事台独以及台独势力谋求台独国际空间、阻挠两岸交往的活动此起彼伏。十六大以来,中国共产党根据台独活动的特点,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反台独斗争,不仅积累了反台独斗争的宝贵经验,而且捍卫了一个中国原则,缓和并发展了两岸关系。  相似文献   

7.
李立 《世界知识》2013,(9):46-47
在台湾政坛,李登辉是一个有影响力的人物。他曾是国民党主席,却使国民党四分五裂,失去执政权;他不是民进党主席,却暗地里帮助民进党赢得2000年“火选”的胜利,让一个成立仅13年的“台独”政党登上了执政的舞台;他的各种媚日言论言行又让坊问关于他是日本人之说甚嚣尘上。今天,就让我们来揭开他的庐山真面目。  相似文献   

8.
交往是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而经济交往是族群交往的主要形式之一。本文以云南永平镇傣人为研究对象,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分析多族群日常经济交往实践中,当地傣人族群认同是何以达成的。赶集是当地特有的经济交往形式,在这个交往过程中,傣人通过语言、村落和饮食习俗等实践认同来区分我者与他者。  相似文献   

9.
从"台独"势力的发展脉络来看,其本身与日本右翼势力有着千丝万缕的密切联系.在日本右翼势力的培植、庇护、自始至终及不遗余力的支持下,"台独"势力逐步做大,严重威胁到台海的和平稳定.本文试从"台独"势力的产生,及其在日本右翼实力的资助下发展壮大,以及蒋氏父子对其严厉的镇压为索引,详细论述了日本右翼势力与"台独"势力的互动情结,使我们对其有充分的了解,全面认识其危害性.  相似文献   

10.
纪录片《过台湾》在进行大量田野调查、掌握丰富文献资料和第一手“活态”资料的基础上,以独特的影像历史叙事方式,展现300年来台湾社会历史的发展进程。它从考古发现、学术研究里梳理史实,在台湾百姓口述的历史事件里确认民族认同的共同记忆,铲除“台独”史观的深根蟠结;以影视传播的历史叙事,在文缘相同、法缘相续中建构文化认同的共同记忆,揭露“台独”史观篡改历史的险恶用心;从闽台对渡的故园绝恋、政权更替的影像挖掘、对日抗战的家国情怀中,确认国家认同的共同记忆,揭露“台独”史观分裂国家的实质,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  相似文献   

11.
在对近年来国内公开发表的相关文献进行梳理的基础上,对相关观点进行了整理归纳。近年来,我国民族问题研究不断深入、成效显著,学界就很多热点问题进行了较充分的研讨,但也还存在着观点上的分歧与争议。学界讨论的热点之一就是关于“民族”与“族群”的概念之争。  相似文献   

12.
储殷 《世界知识》2014,(19):62-63
<正>近来,美国黑人迈克尔·布朗被警察射杀一案在美国引起轩然大波。由于涉及美国政治中最敏感的黑人问题,无论是总统奥巴马的强烈关注,还是底层黑人群众的激烈抗议,都并不令人意外。与此同时,有一个现象颇为引人关注,那就是美国、欧洲两地黑人在抗争性上存在着显著的差异。相比于美国,欧洲黑人显得格外的安静。这种愤怒与安静的差异背后,折射出美欧两地黑人族群在历史、组织与政治上的三点大不同。美欧黑人发展历史大不同美国黑人历史开端于黑人奴隶的血泪史。17世纪初期,美国大陆最  相似文献   

13.
台湾“原住民”教育问题是当代台湾民族问题中的热点之一。自20世纪80年代初“原住民”运动兴起以来,台湾当局通过专门立法和完善各项教育政策推动“原住民”教育的发展。但是由于“原住民”教育的历史背景和“原住民”经济社会发展困境的制约,“原住民”教育中存在的种种问题积重难返,这些措施尚未发挥积极的作用。“原住民”教育模式的重建和教育水平的提高,有赖于“原住民”问题的综合解决。  相似文献   

14.
关培凤 《世界知识》2012,(12):62-63
《中美平等新约》的签订,从法理上结束了美国百年来在中国享有的领事裁判权和其他特权,不仅有利于鼓舞中国军民的抗日士气,也有利于中美同盟的巩固。魏道明(1901~1978),字伯聪,江西德化(今九江市)人。其父魏文希于民国初年任众议院议员,其妻郑毓秀  相似文献   

15.
聚居在中越边境线附近地区的京族人,长期以来由于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弱势地位而以一种他者的身份生活在地方社会的边缘地带。20世纪50年代以后,尤其是90年代以来,随着一系列民族优惠政策的实施以及地方经济的迅猛发展,京族人的社会地位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不过,被认为已经成为中国最富裕的少数民族的京族人,仍然不断运用各种社会文化资源来强化族群认同,以维持其他者地位。其不仅凝结了当地人深厚的根基性情结,同时也是其在社会资源博弈上的一种策略性安排。  相似文献   

16.
评估台湾当局不同时期对大陆政策的演化,以及我国三代领导人对统一中国的战略思考,得出目前应付台湾局势所应采取的策略。  相似文献   

17.
通过5·12汶川大地震救援进程的推进案例,分析了国族与族群在具体情境下的转换规则,并探求其中的文化蕴含。  相似文献   

18.
民国以降,在构建国族以救亡图存的诉求下,国人一方面通过对新疆族群的辨识与各族群人口与地域分布的描述,使新疆各族群逐渐摆脱陌生、模糊的面貌而熟习化、具体化;另一方面还以"非民族"化的策略来解释新疆族群冲突,以期把其纳入国族的范畴之内。此外,国人还希望通过新疆开发,找出一条在边疆民族危机中整合各族群以形塑稳固的国族来救亡图存的道路。这一努力多少触及到以增进各民族共同利益为目的,以民族沟通取代民族隔阂,以民族融合取代民族斗争的民族政策,对于当今我国解决新疆民族问题,构建少数民族对于中华民族的认同,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中西文语境的“族群”与“民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讨论“族群”、“民族”等术语在中英语境中使用的规定性问题。有关术语的使用 ,在不同的场合规定性有所不同。所以 ,对它们的理解和对译不仅应考虑到术语发展的历史和学术脉络 ,而且还应看到是谁在使用和操作它们。因为 ,在学术场合和在公众话语里 ,它们的规定性差别很大。虽然许多人类族体认同的核心内容都是某种“原生”的叙述 ,它只能说明人类需要某些精神上的东西来加强群体内聚力 ,而与族体的恒久性毫无关系。  相似文献   

20.
刘匡宇 《世界知识》2017,(20):59-61
“欲灭其国者,先灭其史;欲灭其族,必先灭其文化。”教科书是掌控意识形态和塑造认同的工具,台湾绿营多年以“台湾中心论”为导向,推动对文史教育的“技术化改革”,割裂两岸的历史、文化与政治联结,以期实现潜移默化、长期绵密的历史记忆修改和国族认同重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