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瞽之本义为“击鼓者”,殷商和西周时代是对“有道者、有德者”乐人的尊称。《诗经》之“有瞽有瞽”的“瞽”,本义为乐师,非盲者。“言乐师”,只是一种传讹。  相似文献   

2.
新课程倡导的“以人为本”理念已经深入人心,但反观平时的教学,老师们依然是为了完成课前的教学设计而教,依然是为了展示自己的教学艺术而教。这样的课堂,成了教师展示自我的舞台,却把学生作为了精彩演出的配角。如何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这一理念落在实处?我们认为,教学中教师可以适时地“退居”,适度地“旁观”,让教师的“无”换得学生的“有”。  相似文献   

3.
利民 《青年科学》2009,(6):12-13
见到心仪职位后如何与公司方进行电话联系?面试后如何打电话询问结果?突然接到公司打来的电话面试怎样从容应对?如今,电话作为最为便捷的通讯工具之一,被频频地运用于应聘双方的初次沟通上。  相似文献   

4.
甲骨卜辞多“有+名词”结构,但对“有”的理解则众说纷纭,以上辞文例为证,“有”无指代性,也不用作第三人称代词,而是名词前无意义的附加成分,作用类似于词头。  相似文献   

5.
从国家语委现代汉语平衡语料库提取语料,统计分析有点和稍微的左右搭配词语词性、语义韵倾向。从台湾中央研究院现代汉语标记语料库提取语料,统计分析二者附加搭配词的语义类别、在不同语体中的词频分布差异。采用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以期为现代汉语近义词辨析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6.
在现代汉语中,"有"■的用法,包括实词和虚词在内大概有10余种之多。大部分汉语词汇的意义变化趋势是由实词功能逐渐向虚词用法扩展,从而实现实词的语法化。集合"有"的各种用法和义项,在语料库的基础上,探究"有"的语法化过程,展现"有"的语法功能和词汇意义在各个历史时期发展变化的趋向。  相似文献   

7.
从词性、成分、句类几个角度分析莆仙方言中“有”和“无”的用法,将一些特殊用法取之与普通话和其他闽方言进行比较,可加深对莆仙方言中这类句式的认识,帮助方言区的人更好地学习普通话。  相似文献   

8.
王阳明不仅是明代杰出的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军事家和书法家,而且还是一位优秀的诗人。“一体之忧”,即“有”之境;“一体之乐”,即“无”之境,两者构成了王阳明诗歌“有无之境”的心学色彩。王氏诗歌是明朝诗歌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古代诗歌的宝贵财富。  相似文献   

9.
这个“有”还应看作动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现代汉语的介词与动词存在着不解之缘,绝大多数介词来源于动词,且许多仍兼有动词功能。研究区分动词与介词的方法对于深入认识介词有一定意义。本文试从语法特点、语义范畴和切分可行性三方面分析了“有(“没有”)+比较或估量对象+[那么(“这么”)]+形容词”格式里的“有”和“没有”。判定仍应看作动词,并非如有的文章所说的已转化为介词。  相似文献   

10.
田苗 《科技信息》2008,(35):263-264
日本是森林大国,因此日语中和树木有关的表达方式极其丰富。本文拟就日语中和树木有关的表达方式做一个总结,强调了日本的“木”文化对日语表迭起到的作用以厦由此形成的特色.旨在将文化学习与语言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11.
普通话中严格分工的否定副词不和没(有)在湘方言中存在特殊现象:可以用没(有)代替不,也可以用不代替没(有)。这种特殊现象有其产生的动因:没(有)代替不是方言早期层次的保留;不代替没(有)是方言之间相互接触的结果。  相似文献   

12.
从构式语法理论分析可以得知,构式本身能表示一定完整的语法意义。"X有Y+那么+A(形容词)"有两种构式,分别表示比较义和比喻义。文章在把握了构式整体意义的前提下,"自上而下"分析构式各组成部分的语法意义。  相似文献   

13.
有与无     
龚瑞 《少儿科技》2013,(10):6-6
引言:“有”和“无”关系很好,就像硬币的正反面,谁也离不开谁。“有”离开了“无”,就无所谓“有”;“无”离开了“有”,也就没有“无”。尽管如此,“有”和“无”都觉得自己的本事比对方大,总想着与对方一争高下。它俩的竞争延续了上千年,深入到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相似文献   

14.
美国有很多有“文凭”的老鼠,它们都毕业于美国哈里森的警察学校。  相似文献   

15.
“娘娘”考     
父亲的姐妹称"姑"是众所周知的,但是,在江淮一带,父亲的姐妹却称为"娘娘(niāng niang)"。这种称呼不是无中生有,是有其历史文化依据的。从语音和意义上探究,从"姑"到"娘娘"有一个过渡过程。  相似文献   

16.
生态灾变成为当今社会备受瞩目的问题,在导致这一危机的背后,人类的思想文化模式是值得反省的层面,本文试图将这一思考摆放到人类较原始的阶段,以原始文化中的万物有灵论作为探讨核心做一次尝试性的生态思考。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乔姆斯基的"普遍语法"为理论基础,主要通过对汉语的"有+VP"结构的句法分析并以"有"和"没有"的对应关系为佐证,探讨在汉语中把"有"看成助动词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8.
我国主流哲学在天人关系中强调的是天与人的和谐。中国古典诗歌中,“无我之境”的山水田园诗与“有我之境”的抒情诗,以感性的美的形式,将这一思想形象地体现出来,从中窥探“天人合一”思想与中国古典诗歌之间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9.
"字"是中国传统语言学的核心,但随着西方语言学的传入,"字"及其研究日益被边缘化。徐通锵先生的"字本位"理论有助于彻底扭转这种局面。"字本位"在成功避免了切分"语素"或"词"的窘境的同时,也过于轻率地否定了"词"在汉语中的客观存在。作为汉语的基础性结构单位,单音节的"字"可以通过语音、语义两种途径来构造双音节或多音节的"词"。  相似文献   

20.
文章从句法层面对“X有的是Y”句式中“X”和“Y”的句法结构和语法性质进行了探讨,目的是为从语义和语用层面探求“Y”用法灵活性奠定句法层面的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