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地质学家们目前已经搞清楚了300年前发生在北美的一次大地震的时间和规模。这个被称为“亡灵森林”(ghostforests)的地震遗迹——被地震摧毁的森林的残留部分,今天仍然存留在美国西海岸的某些地方。由于在北美洲没有任何关于这场地震的文字记录,“亡灵森林”也就成了当年大地震  相似文献   

2.
地质学家们目前已经搞清楚了300年前发生在北美的一次大地震的时间和规模.这个被称为"亡灵森林"(ghostforests)的地震遗迹--被地震摧毁的森林的残留部分,今天仍然存留在美国西海岸的某些地方.由于在北美洲没有任何关于这场地震的文字记录,"亡灵森林"也就成了当年大地震在地球上留下的惟一记号.  相似文献   

3.
2010年新年伊始。两次大地震不期而至,灾情冲淡了人们对此前金融海啸的恐慌,这种天灾的惨烈程度远甚于后者。1月12日的海地大地震,27万死难者亡灵未散,2月27日的智利8.8级强震又夺走了成百近千的鲜活生命,如此短时间地连续大地震实属罕见。其间,海地地震时曾发出海啸预警,但后来很快解除了,而智利地震却没有这么幸运,海啸随着地震接踵而至。虽然其高度只不过2米左右,但造成的损失不小。  相似文献   

4.
《大自然探索》2005,(2):25-25
日本也是地震海啸频发的多事之地。1933年5月2日,日本三陆大地震,引发的海啸浪高达到30米。1993年7月1日发生的大地震,引起的海啸波高虽然只有5米,但它以飞机飞行的速度扑向本州沿岸,许多村庄被洗劫一空。特别是1854年底到1855年初的一场连环地震海啸,使日本下田港遭到了毁灭性的洗劫,而正好巡航至此的俄国战舰“基阿娜”号上的俄国军人成了这一场浩劫的见证人。  相似文献   

5.
处在环太平洋地震带上的日本是世界闻名的多地震国家,在日本,一年一度全国统一的“地震防灾日”甚至像节日一样,搞得轰轰烈烈。在全民参与这一基础上,日本的地震预防预报研究始终处于世界前沿。 推测中的日本东海大地震 1944年,日本东南海域发生海底地震,并引发一场特大海啸。震前,专家发现震区曾有海底的地壳隆起现象。以此为契机,日本政府设立了“东海大地震预测”这一大型科研项  相似文献   

6.
老诚 《科学之友》2010,(6):42-43
2010年青海玉树发生7.1级大地震,又造成一场令人震惊的惨痛灾难。2008年汶川大地震对我国的影响不次于唐山大地震。时隔30余年,国人再次被地震的威力所震撼,现代建筑倒塌之多。死亡人数之多,都让人们倍感震撼。  相似文献   

7.
几年前,世界各地有过几次成功的地震预报,当时科学界感到很乐观,甚至到了非常欢欣鼓舞的地步。但是这种欢喜的心情现在又告烟消云散了。虽然乐观之感还没有被悲观情绪所取而代之,但正如一位地震研究工作负责人所说的那样:“前面还有一大段漫长而艰苦的路程要走。”人们是在起初看来似乎是希望最大的地区遭到一些挫折之后,才头脑清醒过来,转而采取讲究实际的态度。中国的群众性地震预测预报工作虽然成功地预报了一九七五年的海城大地震,挽救了成千上万人的生命,但却没能预报出一九七六年的唐山大地震,据说那次地震死了  相似文献   

8.
全世界每年约发生500万次地震,平均每分钟发生一次,当然绝大多数地震只能被灵敏的地震仪器所记录,人能感觉到的大地震约为5万次,能造成破坏的强烈地震不过十几次。如1995年初日本阪神大地震,死亡5413人,负伤约3.5万人,总计损失697亿美元。可见,破坏性大地震对人类的  相似文献   

9.
卫星热红外异常与强震关系研究实例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叶民权 《科学通报》1994,39(22):2074-2074
地气耦合关系已愈来愈被人们所关注.在地震孕育过程中,不仅震源附近,而且在其周围地区产生热异常和温度的重新分布,导致地壳内部各种热效应,从而可以观测到地震地热前兆异常,这种热异常为地震预报提供了重要信息,1971年傅承义教授提出了地震成因的“红肿”假说;1972年耿庆国应用旱震关系进行大地震中期预报研究;80年代傅子忠等人探索了利用地温动态观测进行地震短临预报,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近年来,强祖基等人通过卫星  相似文献   

10.
美旅行社推出“地震游”美国环球旅行社推出一种新颖的旅游项目——“地震游”。旅游者交付500美元之后,便可尝到一种地动山摇、强度为里氏8.3级的“大地震”滋味。原来游客下榻的寓所是以轻便的材料建成的,并配有制造“地震效果”的特殊设备,只要控制台一按开关,墙壁顷刻间倒塌、房梁断裂、床铺倾覆,更有令人心悸的地震蓝光,由于“地震游”颇有刺激性,大批游客纷纷前往一试。  相似文献   

11.
西谚日:狗是人类最好的朋友,而对那些奄奄一息的灾害遇难者来说.搜救犬更无异于是上苍下派的“救星”。当年从报道汶川大地震的电视画面中,我们中的许多人第一次目睹搜救犬活跃在受灾现场的勃勃英姿。在地震发生后的第二天,  相似文献   

12.
位于亚洲东北部的日本,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地震多发国家。世界上里氏6级及其以上的地震大约20%发生在日本,震级在2级、3级的地震日本差不多每月都有。1923年9月1日,日本关东地区发生大地震,致使14.3万人死亡,其中90%的人是被地震引起的大火烧死的。在近几十年中,日本又发生过不少次大规模的强烈地震,例如,1995年的阪神大地震、2004年和2007年的新溻地震。  相似文献   

13.
陈颙 《科学》2006,58(3):7-10
唐山地震发生在1976年7月28日凌晨3点多钟。当时我住在北京前门附近一个非常破旧的二层木质结构的楼房里.楼房至少有五十年历史了,除了外墙是砖砌的,地板和骨架都是木质的,一走起路来地板就发出咯吱咯吱的声音。那时正好是夏天,天气出奇的闷热,难以让人入睡。我刚躺着一会儿,迷迷糊糊中就觉得床在大幅度上下跳动,地板甚至整个楼房都发出嘎吱的声音。我立刻意识到有大地震发生了。长年从事地震工作的我被晃醒后没有立即下床,而是躺在床上开始数数,“一、二、三……”,数着数着床的晃动变小了。  相似文献   

14.
2008年5月12日发生在四川的大地震令地球科学家们猝不及防。一年过去了,中国乃至全世界的地球科学家们在回顾这次地震时仍在为因缺乏预见而自责。5月14日出版的《自然》以“沉睡的巨龙”(The Sleeping Dragon)为题刊发杂志首席记者亚历山德拉·威茨(Alexandra Witze)从地震灾区发回的报道以及《自然》为地震一周年回顾专题配发的社论“未雨绸缪防患未然”。报道指出,与其他地震相比,这次地震更加暴露出地震灾害研究领域的缺陷,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唐山,1976年的一个夜晚,人们被天空出现的火球和闪光惊醒了,第二天凌晨,就发生了里氏7.8级大地震,24万人死于非命,整个城市被夷为平地。有关这种神秘闪光的故事在当地流传开了,但这些神秘的闪光跟地震有关吗,或只是惊恐的民众编造的谣言?地震前的预兆人们在地震前看到奇怪的光不是第一次了。历史上有目击者报告,他们在地震前几天或地震期间都看到过橘红色的灼热光、蓝白色的冷光、火球或闪光。早在1755年,把远在瑞典教堂里的钟晃得丁当乱响的里斯本地震之后,哲学家康德就记载了这些警告性迹象:“在地震前8天,卡迪斯附近的地面上爬满了…  相似文献   

16.
1976年的一个夜晚,中国唐山的居民被天空中的火球和闪光惊醒了,第二天凌晨唐山就发生了里氏7.8级大地震,24万人死于非命,整个城市几乎被夷为平地。有关这种神秘闪光的故事在当地流传开了,但这些神秘的闪光跟地震真的有关,还是一些惊恐之人编造的谣言?地震前的预兆人们在地震前看到奇怪的光不是第一次了。在历史上,据目击者报告,他们在地震的前几天或地震期间看到橘红色的灼热光、蓝白色的冷光、火球或闪光。早在1755年,把远在瑞典教堂里的钟晃得叮当乱响的里斯本地震之后,哲学家康德就记载了这些警告性迹象:“在地震前8天,卡迪斯附近的地面…  相似文献   

17.
古老地动仪的复原之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地的大地震牵动了全世界人民的心,也更让人关注地震的预报。其实,中国的地震监测在古代即有。  相似文献   

18.
仅在1906年旧金山大地震发生的10年前,圣安德烈亚斯断层(San Andreas Fault)才被发现,但这一发现改变了科学家对地震成因的看法。一个世纪之前,当安德鲁·劳森(Andrew Lawson)刚开始在这个领域进行探索的时候,当时的人们都一直认为地震只是地球生态中的偶然事件——那时的教科书将地震描述为“地球表皮不明原因的颤抖”。发现圣安德烈亚斯断层1890年,劳森在加利福尼亚大学任教,在那个时候他开始对周围的地质环境感兴趣,并立即被旧金山南面海岸山岭(CoastalRanges)的地质状态所吸引。30年前(1860年),乔赛亚·惠特尼(Josiah Whitney)描述…  相似文献   

19.
1994年,美国洛杉矶剧烈的大地震后,地震科学家却披露了一个好消息:这次地震造成的损失和死亡人数本来还可以更多。在这次大地震中死亡60多人,与1988年美国发生的同样震级的地震比较起来,损失要小得多。那次地震公布的死亡人数约为  相似文献   

20.
目前世界上最顶级的绿色建筑工程正在意大利米兰市实施:这对双塔将不仅用于人居,而且用于栽种“活森林”,因此也被称为“空中森林”。双塔的设计目的是:在不扩大城市现有面积的前提下,通过都市的重新森林化改善都市环境,实现城市的生物多样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