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寒武纪大爆发时期,一个完整的地球生态体系已经形成.这个生态体系的结构和现代已经非常类似,即我们通常所说的"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虾、虾虾吃泥巴"的宝塔形结构.  相似文献   

2.
让古生物飞     
作为远古灭绝的、至今还残留着化石的古生物有寒武纪的虾型动物奇虾和侏罗纪的大型海栖爬虫类沧龙等,如今我们已经不知这些奇怪的动物在昔日海洋里究竟是如何游泳的,抑或是怎样进化而来的,更不能用现在的生物物种来想象它们。最近,日本神奈川大学宇佑见教授却让它们在计算机上动了起来,正确地再现了当年古生物在海洋中的活动情形。他将这项分析和复原的研究称之为“用数字恢复失去的世界”。  相似文献   

3.
《大自然探索》2011,(8):4-4
最近,古生物学家在摩洛哥发现了保存极为完好的奇虾化石。在大约54亿1年前~5亿年前的寒武纪时期,所有主要动物种群突然出现,复杂生态系统建立,被称为“寒武纪大爆发”。来自这一时期的化石显示,作为海洋掠食者的奇虾身长为0.6--2米,口部周围有一圈盘状物。  相似文献   

4.
卞骥 《自然与人》2012,(5):31-33
颜色和光,是破解寒武纪生物进化之谜的钥匙。感知颜色和光线需要什么?需要感知器官,就是眼睛。 今天,地球上的大多数动物都有眼睛、从澄江发现的化石告诉我们,在寒武纪早期,许多动物已经拥有了功能完备的眼睛:眼睛,如此精密复杂的器官,是揭开寒武纪大爆发的关键。让我们再做一次想象之旅,去拜访一位专门研究古生物眼睛专家,日本群马县自然史博物馆的田中源吾博士。  相似文献   

5.
岳月 《科学》2006,58(4):57-57
一个由古生物学家、生物学家和物理学家组成的跨地区、跨国研究小组找到了前寒武纪两侧对称动物存在的有力证据。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所研究员、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陈均远及其同事在贵州瓮安前寒武纪陡山沱组瓮安含磷段内,发现了具极叶胚胎化石。这一研究成果不仅将两侧对称动物的可靠化石记录前推到寒武纪之前4000万年.而且表明两侧对称动物在5.8亿年前可能已经开始分化。该项研究已发表在6月16日出版的美国《科学》(Science)周刊上。  相似文献   

6.
“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虾,虾虾吃泥巴。”这是中国人对弱肉强食的生物世界的生动总结。动物世界似乎对植物世界拥有绝对的权威,动物想吃什么就吃什么,而植物却毫无还手之力。但事实上,柔弱的植物在几亿年的生物进化中找到了一种保护自己的有效方法。当毛虫大嚼玉米茎叶时,它无意中为自己布下了死亡的陷阱,因为它帮助玉米召唤来了自己的死敌。研究发现,植物在受到昆虫或动物躁时;会送出特定的化学物质信息,这些信息既可以是促使其他同类植物构筑起化学防御工事的信息,也可以是召唤捕食者来吃掉昆虫的信息。金合欢树在动物舌卷它们…  相似文献   

7.
生命在地球上已经存在30亿到40亿年了,但是在前面的几十亿年中,生命一直停留在单细胞低等动物的水平上。科学家们于20世纪70年代推断,直到5亿多年前的寒武纪,地球经历了一次神奇的生命大爆发之后,现代生物所有门一级的早期雏形才大爆炸般地出现在地球上。而不久前在我国云南省澄江县发现的数以万计的远古生物化石,正是寒武纪生命大爆发的有力证据。它也是目前世界上绝无仅有的一处远古生物化石公园。澄江远古化石坑,处于距今5亿多年前寒武纪的海底。地球上如此久远的海洋陆遗迹现在极少能看到,因为从地质学的角度看,一般来说海洋底…  相似文献   

8.
在南澳大利亚和塔斯马尼亚之间,有一片南北纵深3000千米的辽阔海域,被称之为南澳海域。大自然的四季更替,在潮涨汐落中通过南澳海域的推波助澜,原始的海洋生态无时不在演绎着美丽与神奇。夏天的南澳海域,阳光充足,海水的营养十分丰富,成片的大型海草长得格外茂盛,绵延成壮观不已的海底森林。海草是海底生长最快的植物,夏季一天可长30厘米。在海底森林栖息生存的许多动物,在恐龙时代至今,用了大约8000万年的时间来适应生存环境,因此许多动物都尽量生得接近植物。比如叶状海龙,成了模仿海底植物的伪装大师;比如鲨鱼,也学会精心…  相似文献   

9.
立人 《科学》2004,56(4):64-64
我国贵州瓮安动物群研究再传喜报,因澄江动物群和寒武纪大爆发研究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的陈均远,在贵州瓮安发现的5.8亿年前的贵州小春虫(Vernanimalcula guizhouena)化石,显示了古老的两侧对称和真体腔特征,将两侧对称动物可靠的化石记录历史前推到了寒武纪之前4000万年,为探索真体腔动物的起源提供了重要的线索,表  相似文献   

10.
刘建妮 《自然杂志》2014,36(1):10-13
叶足动物是寒武纪海洋中非常特殊的类群,它们因为具有柔软的叶片状附肢而得名,而这柔软的叶片状附肢正是地球历史上的“第一对腿”。这对腿的出现,使地球进入了全新的“步行”时代,并且继而开启了地球上最大优势类群节肢动物的演化之门,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笔者以澄江化石库中的叶足动物为主线,浅析寒武纪叶足动物的起源和演化。  相似文献   

11.
叶足动物是寒武纪海洋中非常特殊的类群,它们因为具有柔软的叶片状附肢而得名,而这柔软的叶片状附肢正是地球历史上的"第一对腿"。这对腿的出现,使地球进入了全新的"步行"时代,并且继而开启了地球上最大优势类群节肢动物的演化之门,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笔者以澄江化石库中的叶足动物为主线,浅析寒武纪叶足动物的起源和演化。  相似文献   

12.
《科学通报》2021,66(27):3631-3644
软舌螺是一类寒武纪出现并于二叠纪末灭绝的古生代海生无脊椎动物,具有重要的地层划分与对比意义.但是对于该动物本身生物属性等问题一直莫衷一是,近年中国寒武纪早期的特异型埋藏化石库中发现了大量保存软躯体的珍稀软舌螺动物化石.结合华南、华北同期碳酸盐岩沉积地层中的壳体化石,系列报道将软舌螺的化石生物学、壳体矿化和分类系统学研究推到新的高度,为探讨寒武纪大爆发壳体动物的演化,尤其是冠轮动物的系统学提供新的化石证据.澄江动物群的直管螺目三槽螺属化石发现保存有粗大的扇状触手器官,其基部可以在壳体内自由伸缩,与触手基部固定的触手冠动物明显不同,表明软舌螺与触手冠动物具有不同的生理结构和取食机制.综合最新微细结构的发现,支持软舌螺是一类与软体动物关系紧密的冠轮动物.软舌螺新材料的研究对寒武纪大爆发后生动物的演化提出了新的科学问题:后生动物在矿化体制发生演化中到底是整个壳体出现早,还是多骨片的骨骼系出现早——即形态上完整的生物壳体是由多个骨片愈合而成,还是反之.如何将矿化的整壳和骨片系与壳体内部组织器官和显微结构进行有效的极向系统分析,是未来冠轮动物进化生物学和古生物系统学研究的共同挑战.  相似文献   

13.
海洋生物的自我保护海洋科学家们已经发现不少海洋动物有不同的自我保护方式。对于生活在珊瑚礁内的小型动物更是十分有趣。最引起科学家感兴趣的是“清洁工”,小红虾─—一种很容易被其它动物吃掉的动物。这些小虾栖息在珊瑚上露头并开始跳复杂的舞蹈,礁石动物把这看成...  相似文献   

14.
正一些动物不具备哺育后代的能力,因此这些动物的幼体在出生后为了生存就往往具备一些令人震惊的生存技能。成年螳螂虾可以在瞬间爆发出最大可达1500牛的力量,堪比一把小口径手枪的威力。而科学家近日发现,孵化后9天的螳螂虾幼体尽管只有米粒大小,却已经具有了这神奇的力量——能击打出很强的水流,从而制服微小猎物。虽然小螳螂虾的"出拳"速度只相当于成年螳螂虾的1/10左右,但考虑到小螳螂虾的尺寸,这个速度已经相当惊人。  相似文献   

15.
在生命之初,在漫长的30亿年的时间里,地球上的生物都一直是十分简单的单细胞结构。一直到了大约5.7亿年前,地球上的生物才突然令人吃惊地爆发性地增多了,物种繁荣,结构复杂。多细胞的植物和动物开始出现,而这个急剧增长期可能仅仅只持续了几百万年。那就是被称为寒武纪大爆炸,也被称为寒武纪大转变的时期,但无论怎样命名,那都绝对是地球生物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多年来,科学家们一直在研究,为什么在以前那漫长的岁月中地球生物是那么少,而到了寒武纪则突然爆炸性地增多了?古老的生命到底采用了怎样的生存策略呢?更为关键…  相似文献   

16.
王成源 《科学》2007,59(6):48-51
牙形刺是一类已经灭绝的牙形动物的骨骼,存在于寒武纪到三叠纪由海洋沉积物形成的地层即海相地层中。牙形刺形体很小,一般只有1毫米左右,最大也不过7毫米.形态多变,颜色各异,广泛分布于海相地层中,具有重大的实用价值,在生物演化中也占有极重要的位置。  相似文献   

17.
鳃曳动物在寒武纪曾经辉煌一时,但因躯体构型以及生活方式等诸多因素限制,其各大支系随后相继绝灭,唯有鳃曳形目一息尚存至今。研究表明鳃曳形目自寒武纪以来形态未发生较大变化,无论在宏观还是分子水平都属于活化石,这种进化保守性以及新近发现的寒武纪胚胎化石对于了解动物的变态发育起源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8.
《自然与人》2012,(2):13-13
丑陋无比的奇虾,是5亿多年前海洋中无可争议的恐怖分子。奇虾的长度可达2米,它通过扇动身体两侧的叶片,在寒武纪早期的海水中波浪式地平稳运动。它的嘴巴好像一个圆盘,由32个重叠的吸盘组成,可以靠近猎物,吞食并压碎它们。然而它的嘴巴从来没有完全闭合过。在它的嘴巴前面有两只强大的、抓力巨大的钳子,钳子上有许多根倒钩似的尖刺,可能是用来捕获并吞食猎物的。  相似文献   

19.
《大自然探索》2006,(7):66-67
1977年4月25日,在新西兰沿岸近300米深的海底,一般日本拖网渔船打捞上来一具已经腐烂的动物尸体,然而无人能看出它是一头什么动物.  相似文献   

20.
中国的笔石     
苏宗伟 《科学通报》1962,7(2):48-48
穆恩之、陈旭编著科学出版社出版笔石是一种已经灭绝了的海生群体动物,在分类系统上属于脊索动物门原索亚门的一个纲——笔石纲(Graptolithina)。这类生活在昔日海洋中的群体动物,地理分布极广,世界各大洲古生代(从寒武纪到石炭纪)海相地层中都有发现。许多笔石常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