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时代在变迁,美的准则当然也在不断演变。在19世纪中期之前,无论哪个时代,无论对美的判断如何,美与艺术都是密不可分、不离不弃的。历史上许多美学家都把美同艺术等同起来,美学也被认为是艺术哲学。在现代西方美学中,仍有许多美学家把艺术问题作为其研究的中心。关于一些艺术与美的重大理论问题,人们已经困惑地思索了若干世纪,并且仍将继续进行探讨和争论。  相似文献   

2.
什么是美?从古至今,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在对美学史上几家主要观点评述分析之后,提出美学是研究自然界、社会和艺术领域中美的本质、内容与形式、规律、范畴和原则的科学。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对“羊大为美”还是“祥大为美”进行对比分析,指出“祥大为美”能够更好地解释“美”的起源问题,进而追溯了“美学”的创立过程,然后着重论述了室内装饰设计的美学特征以及室内装饰设计在实践中应该遵循的原则。笔者认为,只有完全掌握室内装饰设计的美学特征与原则,并在实践之中灵活运用,我国的装饰事业才能形成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良好局面。  相似文献   

4.
建筑结构的美学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敏 《甘肃科技》2005,21(10):184-185,103
传统观点认为结构设计的立足点在于力学,建筑设计的立足点则在于美学,结构是利用技术为建筑美服务的。本文从结构与建筑美学的关系以及结构形式美两个方面探讨了结构自身的技术美,打破了传统的“先建筑、后结构”的单一思维,挖掘出结构的艺术内涵。  相似文献   

5.
王国维文学美学思想从德国哲学美学中汲取了丰厚的思想资源,他对德国哲学思想的接受既是必然的,也是偶然的;在阐明艺术与现实的关系,“真”、“美”的内涵时,王国维的文学美学观念所表现出来的德国美学因素非常明显。  相似文献   

6.
林锋杰 《广东科技》2012,21(2):12-13
科学求真,艺术求美,人类求善。追寻真善美,发掘看得见的科学与看不见的艺术。把握科学家缜密的逻辑性、艺术家的灵巧和想象力,科学和美学的联姻预示着新文化复兴时代。培养科学实证的精神、艺术浪漫的情怀,技术与艺术的互访带来不一般的世界。  相似文献   

7.
“共同美”现象曾经是美学研究中的热点,本从审美主体、客体以及审美情境诸方面分析了审美活动中的“人的现实”,对美与人的“分离说”以及美的纯碎“形式说”提出异议,认为这种方法论为共同美寻找理论依据大失之偏颇,进而试图说明,严格意义上的“共同美”是难以存在的。  相似文献   

8.
中国园林建筑的美学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中国园林建筑的布局美、虚无之美、韵律美、造型美、意境美、文化美等几个方面对中国园林建筑内在的文化底蕴及美学价值进行分析和讨论得出些想法,希望人们能充分认识到中国园林建筑艺术具有的不可估量的价值,使人们能更加重视中国传统建筑艺术、并保护和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9.
维特根斯坦是现代西方最有影响的思想家,美和艺术在他的一生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维特根斯坦坚持美的不可言说,反对具有普遍意义的美学理论,反对对美和艺术作科学的分析,注重艺术创作和欣赏与生活世界的联系,认为我们生活的科学时代,是一个不利于产生艺术天才的时代.维特根斯坦的人生也是艺术的人生.  相似文献   

10.
“芙蓉出水”的美被认为是一种高品级的美感形式。本从主体心性的空灵、充实和艺术表达的深遥、意远两个方面阐释了“芙蓉出水”的美之美学内涵,以期对审美创作和审美欣赏有所启迪。  相似文献   

11.
面对强大的西方传统学术背景,中国学人们意图在更高的维度上重构中国现代美学。也试图在更高层次上实现中西两种不同类型美学的对话与交流。基于这样的认知,要想建立具有现代形态意义上的中国美学,要从“类特质”视角出发看待中国美学,既不要以西抑中,也不能以中抑西。应把中西美学看成两种不同“类特质”的美学资源。也因此,我们要摆正心态对待中西两种不同类特质的美学,挖掘各自有益于人类审美思想精华的东西,将中西两种不同类特质美学放置于平等的平台上,实现中西美学可能的对话与交流。这样做的目的是使中国美学的建设在全球化大背景下走上与西方美学同步的现代化之路。  相似文献   

12.
物理学中富含美学思想:简洁、和谐、对称、有序、统一。 在物理教学中,我一直都很注重在物理教学中渗透美学教育,用来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减轻学生心理压力和学习负担,提高学习效率;可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起到“以美启真”的作用。在物理教学中应有意识地渗透美学思想教育,让学生在学习物理的同时体验科学美、欣赏科学美,并能在科学美思想的指导下进行创新活动。  相似文献   

13.
以“和”为美,以“中”为尺度的“中和”之美,是我国古代一个十分重要的美学范畴。作为中国传统的美学范畴,它以其深厚而独特的美学内涵影响了古今几千年中国人的审美思维。作为一种美学理论。它以“适中”、“时中”为美学原则,以“和谐”为美的理想和目标。  相似文献   

14.
“奇”的观念,源于人类为了生存而与自然界的斗争,并因此而与神话结下不解之缘;神话以“奇”为美的艺术传统,逐渐形成小说美学传统。明代后期,提出了“奇”与“正”、“幻”与“真”的命题,从而赋予“奇”的观念以现实内容。世情小说把世俗世界引进艺术世界,标志着中国古典小说已完成由“神”向“人”的过渡。小说以“奇”为美, 充分体现了我们民族的审美思想、审美思维与审美情趣。  相似文献   

15.
孙宪会 《科技资讯》2006,(19):107-107
《庄子》的《逍遥游》开辟了前所未有的“崇高”的美学境界,表现为无穷无尽的时空之美,无拘无束的人生之美,奇伟怪谲的艺术之美等。时空之美表现在他对时空的天才想象,表现他超越时与空,让时空无穷无尽的终极希望。无拘无束的人生之美表现为绝对自由的精神境界、心静无为的审美理念和推崇自然无为的审美观。奇伟怪谲的艺术之美表现为奇人怪事的奇特想象和抽象的哲理形象化。  相似文献   

16.
王国维文学美学思想从德国哲学美学中汲取了丰厚的思想资源,他对德国哲学思想的接受既是必然的,也是偶然的;在阐明艺术与现实的关系,“真”、“美”的内涵时,王国维的文学美学观念所表现出来的德国美学因素非常明显。  相似文献   

17.
先秦诸子提出的人格美学范畴,对环境美学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奠定了中国古典环境艺术(建筑、园林)的基本趣味。如非礼弗履、阴阳和谐、有无相生、道法自然等等。从这些美学趣味中,可以看出中国环境艺术的一个根本特点:环境与人相通。从而为我们理解中国古典园林、建筑找到了一个重要的视角:把环境美与人格美联系起来理解。  相似文献   

18.
马利坦的美学认为,美是匮乏不足中的闪现,艺术的本质是创造性直觉,直觉与灵魂相关,灵魂与上帝相关.从神学的观点看.西方艺术史和世界艺术史都会显出另一种方式。  相似文献   

19.
散文翻译的美学建构--评夏译散文《古屋杂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涛 《咸宁学院学报》2004,24(5):131-134
从语言的美、意象的美、情感的美三个方面来分析夏译散文的美学建构。文章认为,夏济安先生的散文翻译之所以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首先在于他的翻译方法是一种整体的美学建构。本文试图以格式塔意象为理论基础,以夏译《古屋杂忆》为例,评析夏先生的散文翻译在美学建构方面的成功之处,为散文翻译实践和理论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0.
语文教学的审美特性苏秀扬蔡元培先生在《教育大辞书》的“美育”条目中说:“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它概括了教育与美学的关系,说明它是美学理论与教育实践的结合。它的主要任务是提高人们特别是青少年对于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