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长今》塑造的女性形象反映了一种新“女性价值观”,相比之下,在对待爱情、传统文化、女性自身价值实现方面,中国女性文学的表达有些偏执,而超越这种“偏执”无疑是中国女性文学取得更大突破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2.
文学客体对文学创作活动有着极其重要的决定性作用,文学客体世界并不是天然的纯客观的存在,它有极复杂的内在构成,其中最重要但又常被人们忽视的是主体因素以积淀方式转化为客体因素,使文学客体在其自然,社会与作家活动三个组成部分中都形成双重性质,它们一方面给文学提供着“死”的材料,一方面又提供着活的观念。结果,主体积淀丰富了文学客体世界,同时也就丰富了文学自身,对客体构成中主体因素的正确理解,把握,成为文学真实,深刻地反映生活的基础与前提。  相似文献   

3.
对左翼文学大师茅盾所塑造的“时代女性”系列及其他女性形象,以往多从社会历史原因或作者个人经历方面进行分析,却忽视了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上海的唯美主义文化对其的影响。其实唯美主义不仅客观地影响了“时代女性”的品质和精神,也影响了茅盾对女性形象塑造的角度和趣味。  相似文献   

4.
论主流价值观文学的理论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流价值观对于20世纪中国文学的深刻影响,不仅体现为中国现代作家世界观与人生观的根本转变,同时也体现为一种新的文学观念的形成。这种文学观念以革命现实主义自我命名,以“反映论”为核心本质,以“真实论”和“典型论”为基本要素,先后经历了一个从对苏联文艺思想体系的机械模仿到逐渐实现民族本土化理论建设的历史发展过程,革命现实主义文学思想的聘同,不仅完全主导着中国现代文学的创作实践,而且也客观地反映了中国现代作家对于文学本质的认知水准。  相似文献   

5.
“探索性”少儿文学的出现是80年代中后期中国少儿文学发展中最引人注目的文学现象。尽管人们对什么样的作品才算“探索性”作品从无明确、一致的看法,而这一名称及被人们归入这一名称的作品(如江西少儿社编辑出版的《探索作品集》)所体现的模糊性和宽泛性也使任何试图在这批作品中寻找共同特征的努力变得似无可能,但这一名称的渐被认可及越来越多有特色的作品集结到这一名称下的事实却使对这一文学现象的认识具有持久的诱  相似文献   

6.
对语言符号的创造,是人类智慧的结晶。然而,在使用上,人们又总是面临着有限的语言与无限的意义之矛盾。一向被称为驾驭语言的高手的文学家,也常常因文不逮意,意不称物而陷入“语言的牢笼”。为摆脱这种难以言说的痛苦,文学家进行着不懈地努力和探索。“艺道并进”作为一种途径,意味着文学才能的优化。当文学创造者做到了文学之才与文学之能并举,并在“自然而然”中进入无目的合规律性的创造境界,方能为突破“语言的牢笼”提供可能。  相似文献   

7.
1949年到1966年间的文学,习称为“十七年”文学。重新全面审视“十七年”中文学发展,可看出数量众多的还是从社会、政治的角度去选取和反映生活,且以工农兵为主角的小说。“十七年”现实主义文学的美学成就也主要体现在小说领域中。沿着“十七年”现实主义小说两条纵向发展轨迹,可知社会生活题材以及冷静客观地反映人性、人情、干预生活的现实主义小说的几次明显的创作浪潮。但由于当时的历史限制,它们都可谓坎坷行进,成为现实主义小说的一次断章。  相似文献   

8.
“现实主义冲击波”是20世纪末出现的特有的一种文学现象,河北的“三驾马车”的作品是其杰出代表。他们的作品都客观真实地描绘社会现实、作家也亲身去体验和观察社会,并且在作品中塑造了一系列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形象,充分显示了“现实主义冲击波”的现实精神。  相似文献   

9.
从文化的角度看文学与从美学的角度看文学有明显的不同:在美学的观照下,文学是一个封闭自足的完整体系,文学的历史就是自身继承、嬗变、发展、创新的历史;从审美认识论角度,文学的反映是对社会生活的形象反映;从审美心理学上,文学是主体意识的表现与创造。在文化学的观照下,文学只是社会文化系统的一个构成因子,是社会识别和文化识别的标记,是社会信息的记忆方式和交流媒介,  相似文献   

10.
解放区文学对于知识女性形象的表现和塑造集中出现在朝年代初,作家主要有丁玲、莫耶、马加等。这一时期反映知识女性生活的作品虽然不多,但对女性形象的创造却已达到了相当的思想深度。本文将在对解放区文学“尴尬人”系列知识女性形象全面考察基础上进行研究。《在医院中》是解放区文学描写知识女性的最著名的作品。小说揭示了根深蒂固的封建恶习对于投身革命的知识分子尤其是知识女性的压迫和伤害。《在医院中淘了一位叫陆萍的青年知识女性到一家医院工作,却发现医院的人际关系和工作环境是那样恶劣,以致于她觉得自己渴求自由创造的生…  相似文献   

11.
中国传统文学理论批评的话语是“道学”系统:而西方诗学话语则是“人学”系统,五四文学本体论的建构就是在反“道学”话语系统与引进“人学”话语系统中完成的.五四文学本体论中的各种重要观点,都直观地反映了中西文学批评话语的差异性.而五四文学本体论的西化倾向,既反映了西方文学与文学批评的“人学”话语的现代性优势,也反映出了五四反传统对文学本体论建构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2.
沈从文对文学有着特殊的爱好,他以久经磨炼出的艺术才华,创造了现代小说的全新样式。他勇敢而自信地“走自己的路”,以独特的身世阅历和生活体验,探索着“生命”的底蕴和文学的真谛,建构起自己的文学思想,主张运用文学的作用把生命引导向一个更高的理想上去发展。沈从文总是以特有的眼光去审视社会生活,强调自己的农村背景,倾注诚挚的情怀追述他的故土,描写湘西人民特异的“生命形式”,具有不可取代的认识价值。  相似文献   

13.
五·四狂潮族拥出一个大写的“人”字,从封建堡垒里脱颖而出的知识分子不仅以觉悟了的个人自居,同时也自觉担负起了“揭示病痛,引起疗救注意”的启蒙任务,希望由此来实现改造社会的理想,在此基础上,“社会的人生文学”成为新文学的主流方向,作为创造主体的人的觉醒同时也打破了旧文学的  相似文献   

14.
北曲杂剧创作的最辉煌的时代在元代,因成就杰出而与“唐诗”、“宋词”并称为一代之文学,而元杂剧女性形象的塑造为元杂剧赢得了很高的声名。本文通过对元杂剧女性形象的抽样分析,揭示出元杂剧女性形象对前代文学形象的超越以及形成元杂剧女性形象性格特征的社会原因。  相似文献   

15.
“文学即心学”包含着十分深刻的思想内容.可是,长期以来,在某种思想观念的影响下,人们对“文学即心学”的思想却没有认真的分析和深入的研究.本文在辨析“文学是社会生活的反映” 思想的基础上,从文学的认识对象、认识方法、认识目的三个方面阐述了“文学即心学” 的思想,分析了“文学即心学”在理论、创作与欣赏方面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沈从文对文学有着特殊的爱好,他以久经磨炼出的艺术才华,创造了现代小说的全新样式。他勇敢而自信地“走自己的路”、以独特的身世阅历和生活体验,探索着“生命”的底蕴和文学的真谛,建构起自己的文学思想,主张运用文学的作用把生命引导向一个更高的理想上去发展。沈从文总是以特有的眼光去审视社会生活,强调自己的农村背景,倾注诚挚的情怀追述他的故土,描写湘西人民特异的“生命形式”,具有不可取代的认识价值。  相似文献   

17.
舞蹈,是时空表现艺术和动态造型艺术,它以艺术化的人体动作,即通过人体富有协调性、韵律感、审美化的动作,姿势造型、动作组合和动作过程来表达内心情感的一种行为艺术。与成人舞蹈不同的是少儿舞蹈的动律非常欢快明朗,它包含了少年儿童的“童心”与“童趣”,蕴含着孩子们对于“真善美”的艺术感受和追求。少儿舞蹈教育对少儿身体素质的提高、智力的发展、审美能力的培养、道德养成、意志品质的培养等都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下面就个人的感受略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解放区文学的研究受到了一定的重视,但对于解放区文学中女性形象的系统研究还是一块有待开掘的新领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苏区和解放区妇女是中国历史上最早获得解放的妇女.苏区由于严酷的战争环境的限制没有形成繁荣的文学创作局面;真正艺术地反映和记录中国妇女最初解放历程的是解放区文学。它通过对各类女性形象的创造,向我们展示了解放区妇女从最初获得“人的自觉”,到走向坚决的反抗的艰难历程,以及她们第一次迎来解放的喜悦和争取解放过程中的痛苦困惑。通过对妇女世界解放前后一系列社会问题的反映,解放区文学为我们描…  相似文献   

19.
本文对中国当代文学在国外的翻译与研究状况进行要介,并认为西方汉学界的评介基本反映了“十七年+文革”时期中国的文学现实,但也有脱离中国社会现实的过激之辞。  相似文献   

20.
在世界文学中,存在着一类非常古老、重复出现而又形态多样的文学原型——神圣植物意象,它的代表性原型是“宇宙树”。之所以谓之神圣,乃是因为它们常常反映出对人类而言极为重要的意义,如宇宙的创造,世界的结构,人类的诞生,生命的由来,甚至精神和文化的价值等。这些原初的文学意象,具有“原型”的典型特征,表现出远超出文学作品本身的深刻内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