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居住在德宏地区的傣族,普遍信仰小乘佛教。广大的傣族群众对小乘佛保持着最虔诚的感情。在一定程度上小乘佛教已经成为傣族人民的主要精神支柱。小乘佛教的教义、教规、禁忌影响着傣族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并义促使傣族思想意识,日常习俗了发生了变化。本就小乘佛教对德宏傣族习俗所产生的影响作一下探索。  相似文献   

2.
佛教在傣族地区盛行之前,经历了漫长的传播适应时期,直到傣族社会自身的发展需要借助佛教的力量,二者才在滇西南傣区有了相得益彰的发展。佛教维护了傣族阶级社会的秩序和制度,同时,把男性在世俗领域的支配地位通过对祭祀权的控制延伸到了神圣领域。  相似文献   

3.
“人间佛教”是重视人生的,重视社会的,适应时代要求的。文章从佛教经典教义出发,论述了当今社会佛教应强调的四项重要功能,即:德商教育功能、文化传承功能、公益慈善功能、社会融合功能。同时指出中国佛教组织的现代转型还没有完成,佛教组织要克服传统的“教在大乘,行在小乘”的流弊,发扬大乘精神,慈悲济世,关怀社会,建设人间净土,以利社会治理之优化。  相似文献   

4.
中日佛教交流源远流长,公元6世纪左右,中国佛教便传向了日本,并在日本发扬光大。中国佛教交流在不同时期,有各自不同的特点,根据两国间的佛教交流中的内容、形式及其特点,大致可以把两国佛教交流划分为四个时期:中国佛教在日本的传入和传播;中国佛教在日本的发展;中国佛教的日本化;近代中日佛教的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5.
后金时期,女真曾明文禁止佛教。清朝建直初期根据其对蒙古的政治需要,调整了对佛教的政策,佛教得到特殊照顾、鼓励和支持。当清政府对蒙古的联合、利用、羁縻等目标逐次达到时,对佛教随之冷淡,佛教进入它的衰落期。从政治、经济、社会多种角度对蒙古族佛教的传播过程进行分析,全面评价其功能作用。  相似文献   

6.
任继愈把南北朝佛教纳入到中国思想史的整个流程中进行考察,针对南北朝佛教发展的社会历史基础,形成反映时代思潮的"佛教经学",其中心议题"心性论"颇具思想史意义;并以南北朝佛教对儒学的宗教化以及与道教的关系为案例,阐释了南北朝佛教对中国文化资源的改造与贡献等。  相似文献   

7.
从汉以前中国没有宗教看佛教传入的原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汉以前中国没有宗教这一角度,论述了佛教传入中国的原因。本文认为:宗教的产生是一定时期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佛教传入中国是因为宗法社会解体、人心不古的乱世的到来,使人们深感现实的痛苦、幸福的无望,要求从精神上得到慰藉;而传统的儒学理论,不能满足人们的心理需求,正是这一切为佛教东来提供了前提。因此,佛教传入中国是中国社会文化的客观需要。  相似文献   

8.
宗教道德在任何社会发展阶段都有其历久弥新的作用和功能,佛教道德也是如此。笔者认为,佛教典籍中所蕴含的某些道德原则,对现代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诸如自然生存环境、现代价值取向、现代生活方式以及现代伦理都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近代佛教制度“入世”转型的发生,一方面是由于近代之前佛教制度“入世”开展存在着低效率乃至扭曲的表现,另一方面也与近代社会“世俗化”的时代趋向密切相关。在此背景下,太虚的僧制改革运动以及近代居士佛教的组织化开展与制度创新,成为近代佛教制度“入世”转型的两大典范性实践。而近代佛教制度在“入世”转型的过程中存在的诸如世俗化、滞后性、实践性不够等问题,以及佛教自身一直存在的所谓的“路径依赖”问题,使得近代佛教制度的入世转型最终陷入功败垂成的境地。  相似文献   

10.
洛阳在唐代通过丝绸之路建立起中国与西部世界的联系,玄奘西行求法的起点和终点都是洛阳;在洛阳奉诏撰写《大唐西域记》,不是为着消灭西突厥的目的,而是为了把西部陌生的世界介绍给世人,丝绸之路传入的文化与中国政治的干预,以佛教对洛阳武周政权的有效支持为典型,妇女当家的鲜卑遗风不足以同家礼法抗衡,武则天只能依靠佛教,用无人验证的神话来战胜封建秩序,西域胡族文化对洛阳的社会生活产生了影响,波斯传来的三种宗教影响甚小;胡族乐舞虽传播稍广,依然因严夷夏之辨而受到制约。只有佛教对社会生活的渗透较为深刻,那是因为它同波斯三教相比,在中国有着不同的发展经历,这同时也意味着向中国文化的贴近。  相似文献   

11.
本文论述了佛教在古代广西的传播及其对广西的少数民族文化思想的影响。根据文物考古和文献资料,可以初步确认佛教在两晋南北朝时期传到了广西地区;唐代有了很大的发展。桂林成为岭南的佛教中心;宋元明清,佛教的影响逐步从桂东北扩大到桂中、桂南和桂西南地区;广西壮、瑶、侗、水、仫佬等族的生死观念、社会公益思想、年俗节习、宗教仪式等文化思想的形成与佛教的传入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2.
据传说佛教传入日本是公元522年(继体天皇16年)。中国南梁人司马达等人来到大和(今奈良县),在高市郡坂田原结草庵建寺,安置佛像进行礼拜。这是日本民间输入佛教的初始。但当时人们不知佛教为何物,把它看作奇异的外来神而未予理会。佛教正式传入日本是552年...  相似文献   

13.
唐代诗人的佛教情结表现为多个方面,他们不仅在生活上实践着佛家的清规戒律,过着淡泊名利的日子,而且热衷于和僧人们交往,其中也包括那些具有反佛思想的诗人。唐代诗人存在着这种浓厚佛教气息的原因,是社会与个人双重因素作用的结果。而诗人与佛教的这种密切关系又对唐代的诗歌创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促进了唐诗走向繁荣昌盛。  相似文献   

14.
面对佛教的流弊和基督教的文化挑战,杨仁山以佛教居士的身份开展了佛教改革活动。他主张强化寺院的教育功能以及创建居士佛教组织的形式,探索学习、研究佛教的方式,将之转变为现实的活动。他还主张积极推动佛教向海外发展。杨仁山佛教改革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它是佛教居士主持、出家僧众参与的改革活动,这一改革活动采用了基督教传教中的活动模式。这次改革要解决的问题实质是在社会中重建部分社会成员对佛教信仰的信心。它推动佛教僧侣提升自身文化素质和佛教组织在近现代潮流中的转型,使佛教的生活、教育适应现代化生活方式的需要。他推动的佛教改革活动对佛教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对现实社会精神文明建设具有现实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中日佛教交流源远流长,公元6世纪左右,中国佛教便传向了日本,并在日本发扬光大。中国佛教交流在不同时期,有各自不同的特点,根据两国间的佛教交流中的内容、形式及其特点,大致可以把两国佛教交流划分为四个时期:中国佛教在日本的传入和传播;中国佛教在日本的发展;中国佛教的日本化;近代中日佛教的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16.
随着近代科学技术的大发展和国际交往的频繁,文化交流的速度和规模都有了极大的提高.东西方文明呈现出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激荡和融合。美国作为西方世界的代表,为20世纪佛教在西方的传播提供了一个大舞台,使承载着东方文化传统的佛教具有了向世界范围内传播的新起点.佛教在美国传播的百余年历史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在不同的阶段中,佛教传播的轨迹以及所发生的作用和影响也各不相同。当代的美国佛教已进入了多元化的发展态势。佛教不仅作为世界性的宗教,更作为东方文化的载体,在20世纪美国的传播为东西方文明的对话和交往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相似文献   

17.
佛教从西汉传至中土,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得到更广泛的传播。北魏道武帝、明元帝、太武帝前期,佛道并重、佛道并用,佛教成为一种政治上的需要,随着北魏社会封建化进程加快,佛教势力得到迅速发展。本文就北魏前期佛教文化的发展作一初步探讨,以求对认识北魏的佛教文化有所启发和帮助。  相似文献   

18.
圆融是佛教的重要思想,是中国佛教的理论和实践特质之一,对中国传统文化有很深的影响。圆融思想有广泛而深刻的哲学理蕴,其中富含了深刻的道德思想,尤其是依正圆融和自他圆融观,在当今时代,对调适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具有可贵的参考价值,如能运用于社会,将非常有益于和谐环境、和谐社会的建设。  相似文献   

19.
道教与中国戏曲的形成、成熟和繁荣有着密切的关系,其原因主要是在戏剧形成之后,特别是在戏剧繁荣鼎盛的元代,佛教已是强弩之末,而道教却继续发展,且势力远比佛教要强大。它不断渗入到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也影响了一代戏曲的创作。  相似文献   

20.
龙江洪 《科技信息》2011,(5):176-176,186
自汉末佛教传入中国,它就与中华传统文化融合为一体,影响到中华文化的方方面面,尤其对中国历代文人有着长远的影响。除了雅好诗词歌赋和琴棋书画之外,佛教也让他们存在着难舍的钦慕之情,塑造着他们的人格和品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