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为了缩短传统动力式辊子输送机动力传动链,提升其动力分配的智能性和灵活性,改善现有电动辊子技术要求高、输出动力小的不足,设计了一种辊子专用的弧型定子电机,为辊子输送机提供动力。这种新的动力方案实现了整机的零传递链,并且继承了原有电动辊子动力分配性好的优点,突破了其结构上的限制,技术要求更低,动力更大。基于Ansoft Maxwell完成了电机多种工作状态的仿真分析,仿真结果和设计数据吻合良好。新型动力辊子能够完成大推力的输出,适用于重载输送机传动场合。  相似文献   

2.
针对混合动力电动汽车工作模式的多样性带来模式之间切换及协调控制等问题,研究了混合动力电动汽车动力切换及协调控制技术,分析了混合动力电动汽车动力切换协调控制问题的产生机理,从发动机转矩参数实时获取、建模工具、控制策略、试验方法等方面分析了国内外有关混合动力电动汽车动力切换协调控制技术的研究现状,研究了动力切换协调控制的具体控制方法,提出了今后需要研究的关键技术:能够反映并联混合动力电动汽车动力切换瞬态特性的整车动力学建模;基于模型预测的电动机转矩补偿控制技术;动力切换及协调控制的试验研究;动力切换时的瞬态稳定性分析方法.  相似文献   

3.
依ECE法规进行汽车制动力分配新方法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根据ECE法规要求得到了汽车制动力分配系数β与各种路面上制动强度的关系,提出了用制动力分配系数控制曲线进行制动力分配的新方法,即根据质心位置和重心高度可方便地得到满足ECE法规制动力分配系数。分析了结构参数对汽车制动力分配的影响,分析表明:随着重心高度增加,满足ECE法规的制动力分配范围减小;而轴荷分配的变化对制动力分配影响不大。给出了不满足ECE制动法规时制动力分配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本文研究了动力边界单元法及其在土一结构动力耦合效应分析中的应用。文中利用Helmholtz势函数定理详细地推导了动力边界单元法的基本解,并且通过Laplace积分变换,应用直接列法建立了弹性动力的边界积分方程以及相应的数值求解公式。编制了动力边界单元法的计算机程序DYBEMI。最后对于不同激振频率和不同埋置深度的基础振动动力响应等算例进行了计算与分析。结果表明动力边界单元法在土一结构动力耦合效应问题中的分析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介绍了拟动力试验的特点,对国内外拟动力试验的研究现状进行了评述,对拟动力试验的基本原理与实现技术进行了介绍,并着重阐述了拟动力试验存在的问题和需要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6.
利用电涡流缓速器调节车辆制动稳定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电涡流缓速器制动力矩可控的特点,将电涡流缓速器的力矩输出进行适当的控制并施加在后轮上,与后轮制动器制动力共同形成了复合制动力.建立了车辆制动力的调节模型,理论上确定了电涡流缓速器的通电电流是车辆前轮制动器制动力的函数.实车模拟结果表明,后轮的地面制动力随前轮制动器制动力的变化关系,能较好地贴近车辆的理想制动力分配曲线,车辆较好地利用了地面的附着能力,改善了车辆的制动稳定性.  相似文献   

7.
土动力学与岩土地震工程研究进展   总被引:36,自引:2,他引:3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综述了目前国内外土体动力本的模型、动力分析和动力测试研究的现状和进展,着重对复杂荷载下的动力弹塑性模型和弹塑性动力分析研究作了较详细的介绍,并对各种方法的优缺点进行了比较和评述,对今后土动力学和岩土地震工程的研究提出了初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8.
动力总成悬置系统对汽车的NVH有重要影响.考虑动力总成悬置力-位移的非线性关系,建立了动力总成悬置系统的动力学模型,提出了基于Newmark数值积分算法的动力总成振动位移的计算方法.以一轿车动力总成悬置系统为例,针对汽车制动和转向两种行驶工况,对动力总成的质心位移和各悬置的位移进行了计算.实际应用表明,Newmark数值积分法是动力总成悬置系统位移计算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9.
结构动力稳定性判定新准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非线性弹簧模型分析了静力失稳与动力失稳的区别,指出拟静力刚度准则不能用于判定结构动力稳定.给出了结构动力系统特征能量的概念,发现结构动力失稳源于结构特征能量超过输入到结构中的总能量,由此提出了一种判定结构动力稳定性的新准则.实例分析表明,本文建议的准则可以准确分析并判定结构在任意动力荷载激励下的动力失稳.  相似文献   

10.
燃料电池汽车动力总成控制策略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讨论了燃料电池汽车的动力总成负载均衡、动力蓄电池充电态闭环控制、燃料电池发动机功率的预测调节 ,以及电机回馈制动控制策略等问题 ;介绍了动力总成控制器的算法实现 ,并示例性地给出了实车转鼓测试结果 .测试结果表明 ,针对电电混合动力总成提出的基本控制策略能充分考虑动力总成各组成部件的动力和经济特性 ,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重复荷载作用下非饱和黄土的动力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对神河高速非饱和黄土在不同围压下进行振动三轴试验,测定了非饱和黄土的动弹性模量和阻尼比,以及黄土的动本构关系。结果表明,动弹性模量随动应变值增大而减小;在相同固结比条件下,动弹性模量随固结压力值增大而增大;随着动应变增大,非饱和黄土的阻尼比随之增大;非饱和黄土的动应力-动应变关系可近似用双曲线模型表达。同时分析了动弹性模量随动应变的规律,进一步验证动三轴试验中动弹性模量的变化规律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2.
动态数据距离与动态数据几何辨识-恢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P-集合,提出动态数据偏离度概念与动态数据距离的概念。动态数据偏离度包括内-动态数据偏离度、外-动态数据偏离度与内-外动态数据偏离度;动态数据距离包括内-动态数据距离、外-动态数据距离与内-外动态数据距离。应用动态数据偏离度与动态数据距离,得到动态数据的辨识与恢复定理,给出信息系统动态稳定数据的几何辨识准则,并给出应用。动态数据距离使得信息系统动态数据辨识与恢复直观化,是研究信息系统数据变化的一个几何工具。  相似文献   

13.
主要讨论了粘弹性柱所定义的动力系统的动力学行为,首先利用Lyapunov指数,Lyapunov谱分析了动力系统的各种动力学性质,说明了动力系统在各种参数条件下的动力稳定性以及在特定参数下拥有一个一致渐进稳定的吸引子A,同时数值试验表明动力系统矍有混沌的特征。  相似文献   

14.
为探究相同动应力比和相同动应力幅值下围压对加筋砾性土动力特性的影响,通过GDS动态三轴测试系统开展了土工格栅加筋砾性土动三轴试验。研究了相同动应力比和相同动应力幅值下围压对加筋砾性土轴向累积应变、回弹模量、动孔压的影响。结果表明:动应力比相同时,围压增大轴向累积应变随之增大,而动应力幅值相同时其规律恰恰相反;随围压的增大,回弹模量和动孔压均增大;相同动应力幅值时,回弹模量在振动初期的衰减较为明显,围压为120 kPa时衰减现象最为显著;随着围压的增大,动孔压均呈增大趋势,而孔压比基本维持在0.5左右,表明加筋砾性土具有良好的抗液化性能。  相似文献   

15.
通过动三轴试验,研究围压、纤维长度、纤维细度和配合比等因素对聚丙烯纤维加固粉砂的动应力-应变关系及动强度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纤维土的动应力-应变关系呈应变硬化型,近似双曲线;围压对纤维土动应力-应变关系和动强度的影响较大,纤维土的动弹性模量和动强度随围压的增大而增大,随振动次数的增加而降低;纤维越细,动强度越大,抵抗变形的能力越强;纤维的掺入对土体动摩擦角的影响不大,主要提高了土的动黏聚力。  相似文献   

16.
扰动频率对动压气体轴承动态刚度和阻尼系数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偏导数法求解动压气体润滑Reynolds方程,给出了动压气体轴承动态刚度和阻尼系数普遍适用的计算方法.进行了有限元数值仿真,计算了动压气体轴承的动态刚度和阻尼系数,并重点研究了扰动频率对这些系数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动压气体轴承的动态刚度系数随着扰动频率的增大而增大,动态阻尼系数随着扰动频率的增大而减小.从理论上解释了动压气体轴承的动态刚度和阻尼系数与扰动频率的密切相关性.  相似文献   

17.
从动力主体、动力媒介、动力作用、胁迫效应和制约条件等多层次,逐步深入探讨了风景区城市化现象的动力机制.认为该现象是在旅游业迅猛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强力推动下,由政府、企业、居民和旅游者4个利益主体通过“旅游需求-旅游供给”这一动力媒介,推动经济力、社会力和技术力三者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它不仅会对景区生态环境产生胁迫效应,而且也要受制于景区生态环境容量的约束.  相似文献   

18.
基于负刚度的高速动车组二维动力吸振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基于加速度的二维动力吸振器的理论模型,提出基于车体刚性振动的二维动力吸振器控制方法,设计同时吸收车体点头、浮沉振动的二维动力吸振器.针对二维动力吸振器安装所需低动刚度要求,利用碟形弹簧的负刚度特性,设计了用于安装二维动力吸振器的高静刚度低动刚度减振元件.建立高速动车组垂向动力学非线性模型,分析二维动力吸振器对车体振动的作用.研究结果表明,二维动力吸振器可以有效抑制车体浮沉、点头振动,提高运行平稳性.  相似文献   

19.
阐述了国内外系统安全评价方法研究的现状及发展趋势,对系统动态安全评价的内涵按指标体系的动态性、指标权重的动态性和评价方法的动态性进行了分析,指出了当前动态安全评价方法存在的问题,并对其发展趋势作了展望。  相似文献   

20.
为了研究水泥-玄武岩纤维对于昆明地区红黏土的动力特性的改良效果,在已有的室内试验基础上,分别对未改良红黏土和12%掺量的水泥、0.5%玄武岩纤维的改良红黏土,在一定围压和加载频率条件下进行室内动三轴试验,着重分析了围压、频率和干湿循环对动力学变形性质与动力学强度性质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改良前后的红黏土动力特性有所不同,改良前动应力幅值与动应变幅值符合双曲线模型,而改良后的红黏土动变形整体呈现出线弹性,符合线性回归模型与Logistic回归模型。改良后红黏土的最大动弹性模量明显增加、阻尼比会明显下降、动力破坏形式发生改变、动强度明显增大,并分析了围压、频率和干湿循环次数对改良前后红黏土的动力特性的影响,拟合并得出相关参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