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用化学法制备了Co-B、Co-Cu-B及Co-Ni-B非晶态合金,电子衍射表明合金为非晶,透射电镜证实合金是粒径约20nm的球状颗粒。以示差量热法及X衍射分析研究了非晶态合金的热稳定性、晶化激活能及晶化行为。结果表明:激活能数据能从能量角度解释Co-B热稳定性高于Co-Cu(Ni)-B;非晶态合金的晶化过程是随处理温度升高而逐步进行的。  相似文献   

2.
用Arrhenius公式和Kissinger方程对非晶态Fe-B-Si合金的退火转变过程进行了系统的动力学分析。在低温结构弛豫阶段,Fe-B-Si合金的结构弛豫激活能随温度的升高而单调增大;在晶化初期,非晶态Fe-B-Si合金的表观晶化激活能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在DSC曲线上α-Fe转变最大速率处出现转折,温度高于转折点后,晶化激活能随温度的升高而单调增大。  相似文献   

3.
脉冲化学镀与化学镀非晶态Ni—P合金镀层的微观结构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利用X射线衍射(XRD)及热分析(DTA)技术,研究了脉冲化学镀与化学镀非晶态Ni-P合金的原子分布函数及晶化过程,得出了两种非晶态合金铁微观结构信息(平均原子间距,相应配位原子数和短程有序畸)及各特征温度的晶化激活能。  相似文献   

4.
采用动态差示扫描量热法( D S C) 和 X 射线衍射法( X R D) 研究了快淬 Nd Fe B合金的晶化行为。非晶态 Nd8 .5 Fe86 B5 .5 合晶化由三个过程组成,各转变有效晶化激活能分别为4 .8e V、15 .2e V 和5 .4e V。非晶态 Nd7 .5 Dy1 Fe85 B45 Ga2 合金直接由非晶态转变为α- Fe和 Nd2 Fe14 B 相,有效晶化激活能为5 .8e V。  相似文献   

5.
以电沉积方法制备了非晶态Ni-S合金,用差示扫描量热(DSC)和X-射线衍射(XRD)方法是晶态Ni-S合金的晶化温度、晶化过程和晶体结构的转化等行为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镀层在380K有少量Ni发生晶化,在440K发生3Ni+2S生成3Ni+25生成Ni2S2的反应和大量Ni的结晶;最终在镀层中形成了热稳定性较高的Ni+Ni3S2混晶结构。  相似文献   

6.
采用适当的热处理工艺将不同成分的Fe-(Cu-Nb)-Si-B非晶态合金制备成纳米晶合金,测试了纳米晶合金的磁致伸缩,并与相应成分的非晶合金做了比较,实验结果表明,纳米晶合金的饱和磁致伸缩均小于非晶合金,较小的磁致伸缩并不是产生优异软磁性能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7.
用Mo部分替代Fe-Cu-Nb-Si-B合金中的Nb而制备的Fe73Cu1Nb1.5Mo2Si12.5B10非晶合金,在500-620℃的温度范围内进行了等温退火处理。对退火后样品进行了磁性、微结构及物相研究,表明在530℃左右退火后具有最佳软磁性能。当退火温度大于600℃时,有Mo2FeB2及其它化合物析出从而使合金软磁性恶化。Mo与Nb一样有抑制晶粒生长,细化晶粒之作用。  相似文献   

8.
利用复合电镀技术,制备了非晶态Ni-P合金基TiC复合镀层,测定了非晶态Ni-P合金镀层和(Ni-P)-TiC复合镀层的表面形貌、结构、硬度以及耐磨性。研究了TiC微粒对镀层的弥散强化作用,与非晶态Ni-P合金镀层相比,(Ni-P)-TiC复合镀层的硬度和耐磨性均超过了非晶态Ni-P合金镀层。  相似文献   

9.
本文使用穆斯堡尔谱研究了非晶态Fe-(Co,Cr)-Zr和Fe-(Ni ,Cr)-Si,P,C)合金的掺氢效应.在室温下,a-Fe-Cr-Zr 合金穆斯堡尔谱是顺磁谱,但是,掺氢后它们变成了铁磁谱.对于Fe-Cr, Fe-Ni,Fe-Co基非晶态合金,掺氢使它们的磁状态和同质异能移位发 生不同的变化,这起因于在不同类型的合金中体积膨胀、电荷转移效应和键合作 用起了不同的作用.使用经典的磁偶极相互作用模型解释了掺氢对非晶态合金的 磁各向异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通过测定不同温度下的化学镀Ni-P、Ni-Cu-P沉积反应速率,计算出两个沉积反应的表观活化能。尝试把Bockris方程式应用于化学镀沉积反应的计算中。通过测定沉积量,经适当处理,代入Bockris方程,计算出两个沉积反应的热力学函数,得到了一些规律性的认识。  相似文献   

11.
采用双层辉光离子渗金属技术在纯铁表面进行Ni-Cr-Mo-Nb多元共渗,结果表明,双层辉光了子Ni-Cr-Mo-Nb多元共渗可以在工业纯铁表面形成合金元素成分呈梯度分布镍基表面合金层,对双层辉光离子Ni-Cr-Mo-Nb多元共渗存在的成分离析现象从合金元素的扩散原理探讨了其产生的机制。  相似文献   

12.
通过研究非晶态合金退火脆化过程中激活能的变化规律,探讨了脆化激活能与廷-脆转为不同发展阶段之间的对应关系,描述了非晶态合金退火脆化过程原子热激活运动的特征。根据脆化激活能随合金成分的变化规律。分析了非晶态合金退火脆化行为的成分依赖性。  相似文献   

13.
研究了Fe78B13Si9合金纳米晶(27nm)和粗晶(250nm)试样的高温拉伸蠕变。纳米晶和粗晶试样蠕变初期阶段的应变-时间关系均符合Andrade的指数律。根据稳态蠕变激活能和应力指数的数值,认为纳米晶试样的蠕变由界面扩散机制控制,而粗晶试样的蠕变由一种复合机制控制。文中报道的Fe-B-Si合金与以前报道Ni-P合金高温蠕变的结果有相同的规律。  相似文献   

14.
Co—Cr—Ni系激光熔覆合金显微结构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激光熔覆Co-Cr-Ni系多元合金的金相、X射线衍射和电镜研究表明,合金的主要组成相为具有FCC点阵的Co基固溶体,其中还溶有Cr,Ni,Fe,W等元素,并存在许多位错和层错;其次是与固溶液组成共晶体的碳化物,主要为具有正交点阵并含有薄片状孪晶的(Cr,Co)7C3和Cr7C3。上述亚稳结构在700℃以下,在一定的应力作用下是稳定的。  相似文献   

15.
利用复合电镀技术,制备了非晶态Ni-P合金基TiC复合镀层.测定了非晶态Ni-P合金镀层和(Ni-P)-TiC复合镀层的表面形貌、结构、硬度以及耐磨性.研究了TiC微粒对镀层的弥散强化作用.结果表明,与非晶态Ni-P合金镀层相比,(Ni-P)-TiC复合镀层的硬度和耐磨性均超过了非晶态Ni-P合金镀层.  相似文献   

16.
借助透射电子显微镜分析了时效和深冷处理的Cu-25Ni-8Sn合金的调幅组织,并提出了关于Cu-Ni-Sn合金在急冷急热时发生调幅分解的看法。  相似文献   

17.
采用适当的热处理工艺将不同成分的Fe-(Cu-Nb)-Si-B非晶态合金制备成纳米晶合金,测试了纳米晶合金的磁致伸缩,并与相应成分的非晶合金做了比较.实验结果表明,纳米晶合金的饱和磁致伸缩均小于非晶合金,较小的磁波伸缩并不是产生优异软磁性能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8.
高含Cu量Mo—Cu合金的液相烧结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液相烧结Mo、Cu混合粉压坯的方法制取合金,分析了合金的力学性能及组织、借助TE、SEM组织观察以及电子探针成分分析表明:Mo-Cu合金的烧结由于Mo的溶解-析出,Mo晶粒表面有Mo、Cu不同比例含量的过渡层,该层中组织均匀细小,在润湿角为0°附近温度烧结合金性能最佳。  相似文献   

19.
化学沉积Ni-Cu-P合金及晶化处理对镀层结构和硬度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弱碱性化学镀溶液中化学沉积Ni-Cu-P合金,并用差热分析(DSC)、X-射线衍射(XRD)和透射电镜(TEM)研究了晶化处理对镀层结构及硬度的影响。结果表明,镀液中CuSO4.5H2O浓度对合金组成有显著影响。在化学沉积过程中,Cu的优先析出使镀层中Cu/Ni摩尔比远远高于镀液中Cu^2+/N^2+摩尔比。镀液中SuSO4.5H2O浓度低时,沉积速度随其浓度增加而增大,但CuSO4.5H2O浓  相似文献   

20.
采用示差扫描量热计(DSC)和X射线衍射方法研究了Ni82.5Cr7Si4.5B3Fe3多元非晶态合金钎料在加热时的晶化特性。实验指出:随加热速率的增大,其晶化特征温度逐渐提高,晶化前所需孕育时间延长,并且晶化后的二次相变过程消失;探讨了该钎料的真空钎焊工艺性能和钎焊接头力学性能,以及预晶化处理对它们的影响,并与相同成分的粉状和粘带状晶态钎料进行了系统的比较。研究结果指出:非晶态钎料在工艺性能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