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在岩溶地区,若基桩下伏溶洞的顶板厚度不符合稳定性要求,需考虑基桩穿越溶洞并嵌入溶洞底板以提高基桩承载力。但是,目前尚无计算穿越溶洞型基桩竖向极限承载力的成熟方法。为此,首先通过室内试验研究穿越单层溶洞基桩在桩顶逐级加载条件下“地层-基桩-溶洞”系统的渐进破坏过程及破坏模式;然后,基于塌落拱理论建立溶洞顶板张拉破坏高度的计算方法,揭示桩身侧摩阻力的“拱效应”现象;其次,基于小应变理论和单向受压微元体平衡方程,建立桩身压屈的临界条件,提出了桩身轴向受压极限荷载的计算方法;最后,提出穿越溶洞型基桩竖向极限承载力的计算流程,并采用该方法计算某实际穿越溶洞型基桩的竖向承载力。  相似文献   

2.
本文根据桩土之间的相互作用 ,采用邓肯 -张模型对土、基岩进行非线性有限元分析 ,计算出桩、土的内力、变形以及承载力 ,理论计算结果与实测情况比较接近。同时据实测结果 ,对照规范提出建议。图 3,表 2 ,参 3。  相似文献   

3.
钻孔灌注桩容许承载力公式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我国几座公路大桥的工程实践和试验资料分析,指出我国现行的《公路桥涵地基和基础设计规范》(JTJ024-85)规定的钻孔灌注桩容许承载力计算公式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分段线性插值修正深度效应的方法,给出简化的计算公式,并探讨综合系数的取值.算例证明其合理性与可靠性  相似文献   

4.
嵌岩灌注桩作为主要柱型之一,确定其竖向承载力通常采用单桩竖向静载试验.现有试桩资料显示:单桩竖向静载试验终止加荷时,多数未达到破坏,少数为柱身破坏,属柱周(端)土(岩)体破坏者罕见,试验荷载桩侧阻力分担了大部分.对于工程桩来说,由于在施工过程中荷载是缓慢施加的,建(构)筑物的使用周期较长,在整个使用期内,桩周土层尤其是软土或松散土,将会产生固结沉降,这种沉降有时可能较大,致使工程桩与试桩的工作性状有较大的差异,用试桩所得的单桩极限承载力来评价工程桩是有其局限性的.对于硬质岩体来说,嵌岩灌注柱承载力建议按桩身强度计算确定;对于软质岩体,嵌岩灌注桩承载力可根据试桩结果分析确定.  相似文献   

5.
一、钻孔灌注桩的特点钻孔灌注桩是非挤土桩。在非基岩持力层中的钻孔灌注桩有两个特点:第一,在成孔过程中由于孔壁侧向应力解除,出现侧向松弛变形,其孔壁土的松弛效应导致土体强度削弱,桩侧阻力随之降低;第二,在成桩过程中,由于桩端土不产生挤密,且孔底留有少量沉渣及回落土,其虚土虽经混凝土浇灌时的冲击挤压,仍有一定的压缩性,而这种压缩性必然较打入桩为大。由于这两个特点,导致其垂直承载力受到地基变形的控制,其标志为沉降量。因此,如果压桩试验和确定单桩极限承载力不考虑钻孔灌注桩的特点,仍然沿用预制打入桩的那套方法,就不能客观…  相似文献   

6.
付华 《甘肃科技》2005,21(6):92-94
采用高应变法确定的基桩承载力值是目前理论界和工程界关注的关键问题。与传统的静载荷试验结果相比,具有省时、经济、便捷的特点。四十年来,该方法不断得到进步。但复杂的桩土作用关系始终是该方法难以达到很精确的值,其误差往往介于左右。本文就大应变试桩法测试钻孔灌注桩基桩极限承载力过程中CAPWAP法出现的误差进行分析,以期为工程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嵌岩桩具有承载力高、沉降小、抗震性能好等特点,近年来在岩土工程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长期以来,对于嵌岩桩普遍认为是以端承桩为主。本文结合两个工程实例,对三根具有较大嵌岩深度的嵌岩桩进行竖向承载机理分析。通过比较发现,在软岩地区嵌岩桩的嵌岩段侧摩阻力可以提供很大一部分承载力,体现出摩擦桩的特性。应该根据本地区的特点,对嵌岩桩的嵌岩深度进行设计。  相似文献   

8.
依据规范公式对2个工程实例后压浆钻孔灌注桩的承载力进行了计算,并和静载试验结果进行了比较,表明后压浆钻孔灌注桩的承载力有很大的提高,还在对135根静载试桩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新的极限承栽力计算公式。  相似文献   

9.
传递函数法计算嵌岩桩承载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研究嵌岩桩的荷载传递性能开始,由实测资料分析得出桩的荷载传递函数,再用位移协调法对8根试桩进行计算,结果与试桩资料吻合.并研究了嵌岩深度、桩的长径比以及沉渣厚度对单桩承载力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本文假设单桩受轴向荷载作用后,桩与岩(土)面可能发生相对滑移,滑动面(剪切面)在桩侧附近的岩(土)层中,与桩侧面平行,桩侧摩阻力的大小与相应处的岩(土)抗剪强度有关,并与桩身横载面的轴向位移成践性关系。据此列出桩在轴向受力状态下的微分方程,利用有限差分原理,并将桩端阻力和轴向位移视为已知边界条件,从桩下端的单元开始,递推求出各单元中点处的轴向位移、轴向力增量和桩侧摩阻力,进而求得考虑桩侧摩阻力存在的单桩总承载力。  相似文献   

11.
软土地区钻孔灌注桩承载力的可靠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充分研究钻孔灌注桩桩径变异和上部结构活载、恒载变化对承载力影响的基础上,建立钻孔灌注桩极限承载力非线性状态方程,用改进一次二阶矩法进行可靠度分析和分项系数研究,比较了总安全系数与分项系数两种桩基设计方法的优劣。收集了上海及沿海软土地区48根钻孔灌注桩资料并进行电算,分析研究了可靠性指标与各主要参数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针对桩与墩的作用机理和承载力分析等问题。通过室内模型试验,得出桩与墩工作机理不同。计算它们的承载力方法也不应相同的观点。从二十多根现场试桩资料的统计分析表明:桩基持力层的承载力与动探击数有关。即与持力层介质的密实度和颗粒组成密切相关。与其它因素相关不密切。并在理论上论证了这一观点。  相似文献   

13.
对郑州市某32层高建筑物的3根大直径超长灌注桩进行了静载荷试验,利用桩的荷载-沉降数据建立GM(1,1)新陈代谢模型对桩的承载力进行了预测分析.结果表明,建立的GM(1,1)新陈代谢模型能及时补充桩顶位移新信息同时去掉老信息,极大地提高了预测精度.  相似文献   

14.
后注浆钻孔灌注桩目前广泛应用于软土地区中,其承载力较大,沉降较小,因此对其承载力的估算一直受到重视.研究桩端位于砂土层中的桩端后注浆灌注桩竖向抗压承载力可靠度,并编写了相应Matlab程序.考虑到在实际进行可靠度计算时,极限状态方程的确立、随机变量的选择对最后得到的可靠度指标有很大影响,比较了2个随机变量、4个随机变量以及6个随机变量这样3种情况计算同一算例的可靠度指标.对于极限状态方程的确定,本文建立了3种不同的极限状态方程,研究结果发现极限状态方程的选取对可靠度指标的影响较小,可按照实际工程掌握数据选取随机变量.由于进行可靠度研究时,随机变量的均值和标准差都是基于大量数据确定的,会有误差存在,因此研究各个随机变量的敏感性能对实际工程计算可靠度指标的精度提高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5.
为了解超长单桩基础的承载性状,利用大型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对超长单桩的承载性状进行参数仿真分析。详细分析桩长、桩径、桩身弹性模量和土变形模量对超长桩基础的荷载-位移曲线的影响规律。研究得出:超长桩的长径比不应超过80,桩身弹性模量和土体变形模量的增加都会提高超长单桩的竖向承载力。  相似文献   

16.
软土中钻孔灌注桩的承载力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17.
路面结构极限承载能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某公路路面的早期损坏,进行了超载车辆的轴重及其轮胎接地面积和压力的调查.基于实际轴载的作用图式,分别应用弹性层状体系理论和弹性薄板理论有限元法分析了重荷载作用下,该公路沥青路面和水泥混凝土路面结构的力学响应.按照起决定作用的各结构层材料抗拉强度确定两种路面结构类型的极限承载能力,初步建立了分析路面结构极限承载能力的方法.分析结果表明,沥青路面早期损坏的根本原因是过大轴载对路面结构的一次性加载破坏,而不是轴载重复作用的疲劳破坏,按现行规范设计确定的水泥混凝土路面结构的极限承载能力明显高于沥青路面结构的极限承载能力.  相似文献   

18.
预测钢筋混凝土预制桩竖向极限承载力的ANN方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传统的钢筋混凝土预制桩极限承载力预测方法,难以考虑单桩极限承载力影响因素的模糊性和相互作用关系,本文提出并建立了预测钢筋混凝土预制桩极限承载力的人工神经网络方法,收集了某地区的41例钢筋混凝土预制桩,利用其中37例的实测数据建立了预测单桩极限承载力的ANN模型,另外的4例检验了模型的预测性能,研究结果表明,所建立的ANN方法的预测精度能够满足工程应用要求。  相似文献   

19.
以一种新颖钢管混凝土拱桥斜拉钢管混凝土拱组合桥为研究对象,考虑钢管混凝土拱在变形、失稳破坏期间的几何及材料非线性特性,采用统一理论中的钢管混凝土组合构件本构关系及高精度不分层梁单元,对在建的某斜拉钢管混凝土拱组合桥进行了在静力荷载作用下的极限承载力分析,并用钢管混凝土拱模型实验对分析程序及钢管混凝土组合构件建模方法进行了验证,同时分析了斜拉索及斜拉索的初索力对拱桥承载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斜拉钢管混凝土拱组合桥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和极限承载力,斜拉索能够较大提高拱桥的承载能力,斜拉索初张力对稳定承载能力的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20.
类矩形盾构隧道结构极限承载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立考虑材料非线性与几何非线性的类矩形盾构隧道结构受力非线性数值模型。利用该模型对极限工况下的三组试验结构进行数值模拟,并将数值模拟结果与整环足尺试验结果进行对比,验证该模型的正确性和有效性。最后,对影响类矩形盾构隧道结构受力性能和极限承载力的关键因素进行参数分析。结果表明:类矩形盾构隧道结构破坏源于管片接头破坏,最终因T块管片破坏导致结构失去承载力,结构破坏模式与纵向接头、管片本体及中柱的力学性能相关;类矩形盾构隧道结构理想的破坏模式是在管片接头充分发挥承载力的同时,管片本体主筋屈服、结构发生延性破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