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文章在论述安全钳装置原理的基础上,探讨安全钳的检验检测重点,并就安全钳常见故障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解决措施,最后结合实例,具体分析某电梯安全钳误动作故障及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2.
文章在论述安全钳装置原理的基础上,探讨安全钳的检验检测重点,并就安全钳常见故障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解决措施,最后结合实例,具体分析某电梯安全钳误动作故障及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3.
随着高层建筑的日益增多,电梯的使用量在逐年增大,乘用电梯的人群也在不断地增长.电梯的安全使用直接影响着乘梯人员的人身安全,如何确保电梯的安全,避免电梯伤害事故的发生,已经成为当前面临的重要课题.笔者结合自身多年来对电梯安全管理的实际,就如何做好和加强电梯安全管理,保障设备安全可靠的一些方法进行简要论述.  相似文献   

4.
电梯消毒器     
电梯往往人多拥挤,容易传播疾病,特别是医院的电梯,更是交叉传染病源。所以,应该在电梯上装一套自动消毒器,只要电梯运行,消毒器即可启动杀菌,以消除由电梯内传播疾病的可能。  相似文献   

5.
文章针对电梯设备出现各类紧急情况,从救援理念、基本要求、方式方法、发展趋势等方面对电梯出现紧急情况的应急救援工作进行了细致分析和探讨,以指导各电梯使用管理及维护保养单位规范电梯应急救援的管理和救援,从而逐步提升电梯使用管理和维护保养水平,切实有效保障广大乘梯人员的生命财产安全.  相似文献   

6.
文章通过对一起电梯事故的分析,指出电梯的安全需要乘客文明的乘梯、使用管理单位严格的管理、维保单位规范的维保来保证,而电梯事故救援应该科学实施.  相似文献   

7.
介绍PC可编程控制器及其在直流高速电梯上的应用,及直流高速电梯的控制原理。  相似文献   

8.
随着摩天大楼高度的增加,钢索电梯的制造难度越来越大。在德国亚琛工业大学的科研人员看来,由钢索牵引的电梯很快将成为历史。他们开发成功了一种更先进的电梯升降机,利用的是磁力。这种靠磁力带动电梯的机制比钢索牵引多了不少优势,其中之一是可以达到钢索牵引望尘莫及的提升高度,满足上千米摩天大楼的升降要求。  相似文献   

9.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电梯在高层建筑中的应用十分广泛,但电梯事故也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其中电梯门系统故障事故占了绝大部分.文章在分析电梯门系统的构成基础上,对于门系统故障原因进行分析,进而提出了相应的处理措施,旨在减少电梯事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2007年温州市鹿城区人民路温富大厦突发火灾,住在21楼的高永松儿媳因怀孕不便走楼梯,在乘坐电梯时被困住,于是高永松只得向楼下扔求救信……几乎所有的消防逃生常识,都提到火灾时不能乘坐电梯,因为电梯逃生,有其自身的缺点,但现在的观念要有所改变。  相似文献   

11.
美国科学家伊丽莎白·布莱克本、卡萝尔·格雷德和杰克·绍斯塔克三人同时获得2009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这是由于他们发现“染色体是如何被端粒和端粒酶保护的”,这一研究成果揭开了人类衰老和肿瘤发生等生理病理现象的奥秘。本文将就端粒和端粒酶的发现、结构和功能及其与人类衰老、癌症的潜在关系等方面做一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12.
邓涛 《自然杂志》2008,30(6):334-339
新近纪是全球环境发生重大变化的时期,而青藏高原的形成与演变是亚洲乃至全球气候环境变迁的重要驱动力。认清新近纪哺乳动物从青藏高原到蒙古高原的分布规律和生态特征,是了解青藏高原隆升对我国地貌和气候的改造及其对全球气候格局的影响的重要手段。哺乳动物对气候环境的变化非常敏感,而中国在新近纪哺乳动物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临夏盆地和蒙古高原中部分别处于青藏高原隆升的堆积区和影响区,有广泛发育的能够反映隆升和古气候的沉积物,地层出露完好,保存有非常丰富的哺乳动物化石。在两个地区进行对比研究的结果对于理解全球新近纪一系列重大环境和生态事件,特别是青藏高原隆升以及亚洲季风形成和生物交流等问题具有重要科学意义。  相似文献   

13.
自然保护区的作用、建设与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然保护区的主要保护对象是世界上丰富多彩的生物多样性,自然保护区是生物多样性就地保护的重要基地,是物种多样性的基因库,是留给野生动植物的宝贵栖息地,应把保护区的建设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与持续利用密切结合起来,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促进生物多样性的可持续发展。通过对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和有效管理,使生物多样性得到切实有效的人为保护  相似文献   

14.
有机-无机能源矿产相互作用及其共存成藏(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油、气、煤、铀同盆共存富集存在普遍,其形成、分布关联密切;有机-无机相互作用是多种能源矿产共存成藏(矿)的成因机理和联系纽带。有机油、气、煤所提供的强大的吸附作用、还原环境和络合作用等,对无机铀的沉淀、富集和成矿具有重要的积极作用。在烃类生成过程中,无机组分具有重要的催化作用,如铀因其特殊的原子结构,具有独特良好的配位性能,因而具有良好的络合催化及氧化还原催化特性。铀的存在,为生物的繁殖提供能量,使之勃发繁衍,利于优质烃源岩的形成;可导致烃源岩在温度较低阶段液态烃提前生成,并使总烃产量增加;同时在高温阶段可减缓有机质过度成熟,利于所生烃类的保存。铀应为低(未)熟油、气生成的重要因素之一。这种少量烃类的提前生成和运移,可使成岩早期阶段孔渗性能良好的储层较大范围变为亲油性,为后期大规模生成的油气运移和成藏创造了有利条件,使得即使是致密储层也有形成大规模商业油气藏(田)的可能。  相似文献   

15.
通过应用流体力学原理同时结合煤矿井下的特殊环境,对局部阻力成因进行分析,对巷道突然扩大、突然缩小、逐渐扩大、转弯、风流分叉与交汇等进行分析计算、论证、总结,得出解决井下通风过程中带来的风流损失及安全隐患。  相似文献   

16.
分析了机电一体化在铁路行业中的作用,介绍了转辙机的作用并分析了机电一体化在转辙机中的实际应用、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最后总结了机电一体化技术的研究在铁路生产中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论技术发展的社会后果及其控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江昀 《大自然探索》1999,18(3):103-107
本文从技术自身的逻辑结构和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上剖析了造成技术社会后果的内在原因和表现方式,在此基础上重点分析讨论了对技术发展的社会后果进行控制的理论和方法,并为国家制定技术政策和技术立法提供了科学的决策依据和操作建议。  相似文献   

18.
以青藏高原为中心的冰川群是中国乃至整个高亚洲冰川的核心,由于全球变暖,青藏高原冰川自20 世纪90年代以来呈全面、加速退缩趋势。作为全球最主要的高海拔冻土区,青藏高原近几十年气候变暖是冻土退化的基础因素,人为活动在局部加速了冻土退化,推测未来几十年内冻土退化仍会保持或加速。过去50 年,青藏高原积雪面积总体呈减少趋势。由于气温升高,青藏高原处于降雪和积雪临界状态的区域大大增加,导致青藏高原积雪期开始时间的推迟和结束时间的提前。冰川加速消融退缩,融水在逐年增加,冰川变化引发的水资源时空分布和水循环过程的变化,无疑将给青藏高原社会经济发展带来深刻影响。冻土及其孕育的高寒沼泽湿地和高寒草甸生态系统具有显著的水源涵养功能,是稳定江河源区水循环与河川径流的重要因素。青藏高原江河源区近几十年来生态退化和河流、湖泊、沼泽、湿地等水文环境的显著变化就与冻土退化密切相关。过去十年来由于冻胀和融沉破坏,青藏公路已经进行了多次全线性大规模的整修。在未来几十年内多年冻土的主要退化形式为地下冰的消融和低温冻土向高温冻土转化,这一过程将引起热融滑塌、热融沉陷等冻土热融灾害。为应对气候变化对青藏高原冰冻圈影响,应加强冰川融水对地表水和冰川融水补给河流的水文过程与预测研究,针对未来可能出现的各种灾害,要在科学预测和普查的基础上评价灾害风险。  相似文献   

19.
纳米毒理学与安全性中的纳米尺寸与纳米结构效应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常雪灵  祖艳  赵宇亮 《科学通报》2011,56(2):108-118
纳米生物效应与安全性是纳米科学中既具有基础科学意义, 又事关纳米科技应用前景的关键问题, 是纳米技术可持续发展的核心. 国际上普遍认为, 纳米技术的未来发展取决于两大主要瓶颈能否取得突破: 一是纳米尺度上的可控加工与大规模生产技术; 二是纳米安全性知识体系与评价方法. 针对后者, 欧洲和美国都提出了“没有安全数据, 就没有市场”(“No Data,No Market”)的方针. 为了保障科技和市场的优先权, “科技要领先, 产品要安全”已成为发达国家的国家战略. 为此, 在短短5 年内已经形成纳米毒理学这个新兴学科, 阐明在纳米尺度下物质的毒理学效应. 本文重点分析纳米毒理学与纳米安全性中的纳米尺寸效应、纳米结构效应这两个重要的科学问题及其研究结果, 同时简单讨论剂量-效应关系这个传统毒理学的中心法则在纳米毒理学中的变化情况, 讨论未来的相应研究内容和方向, 同时也帮助读者更为科学、理性地认识和理解物质在新的纳米尺度下所固有的生物学特性, 包括毒理学特性.  相似文献   

20.
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它是在长期的生产经营活动中培育形成的为广大员工所接受并共同遵循的、具有先进性和独特性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是企业的生命力之源。随着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经济一体化浪潮的冲击,企业文化建设越来越受到国内外企业界的高度重视,成为当今世界企业管理的新潮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