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1 毫秒
1.
目的:比较分析放疗中几种不同的下肢固定方法的优缺点,材料与方法:对要进行进行下肢放疗的患者分为A,B,C,共3组,采用3种不同的固定方法进行放疗。A组8人采用体模固定;B组8人采用“T“形脚掌固定架固定;C组8人未采用外固定装置,由患者自我控制。A组与B组采用CT模拟定位,做3D放疗计划。C组患者在模拟定位机下确定放疗等中心点.并拍定位片,医生在定位片上确定放疗靶区,计划系统对确定好靶区的定位片进行点扫描,制定其MLC形状。3组计划制定好后利用DICOM图象传送系统传到加速器,放疗前对准标记好的激光定位线,拍验证片(每周一次),每次放疗完后立即进行加速器射野十字中心与激光定位线的复核。所拍验证片与定位片或TPS三维重建射野图进行测量比较。放疗过程中观察3组的皮肤反应。结果:A组患者放疗后的加速器射野十字中心与激光定位线的复核大部分患者未出现移位,B组与C组患者均出现不同程度的移位,C组最大移位可达2CM.A组所拍验证片与定位片的比较等中心点平均位移2.8MM;B组平均为2.5MM;C组平均为6MM。B组与C组患者未出现明显皮肤反应。A组出现1例放射性皮炎2级。结论:体膜与“T“形脚掌固定架能很好的固定患者的下...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分析放疗中几种不同的下肢固定方法的优缺点,材料与方法:对要进行进行下肢放疗的患者分为A,B,C,共3组,采用3种不同的固定方法进行放疗。A组8人采用体模固定;B组8人采用"T"形脚掌固定架固定;C组8人未采用外固定装置,由患者自我控制。A组与B组采用CT模拟定位,做3D放疗计划。C组患者在模拟定位机下确定放疗等中心点.并拍定位片,医生在定位片上确定放疗靶区,计划系统对确定好靶区的定位片进行点扫描,制定其MLC形状。3组计划制定好后利用DICOM图象传送系统传到加速器,放疗前对准标记好的激光定位线,拍验证片(每周一次),每次放疗完后立即进行加速器射野十字中心与激光定位线的复核。所拍验证片与定位片或TPS三维重建射野图进行测量比较。放疗过程中观察3组的皮肤反应。结果:A组患者放疗后的加速器射野十字中心与激光定位线的复核大部分患者未出现移位,B组与C组患者均出现不同程度的移位,C组最大移位可达2CM.A组所拍验证片与定位片的比较等中心点平均位移2.8MM;B组平均为2.5MM;C组平均为6MM。B组与C组患者未出现明显皮肤反应。A组出现1例放射性皮炎2级。结论:体膜与"T"形脚掌固定架能很好的固定患者的下肢,确保放疗的精确度。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分析放疗中几种不同的下肢固定方法的优缺点。材料与方法:对要进行进行下肢放疗的患者分为A,B,C,共3组,采用3种不同的固定方法进行放疗。A组8人采用体模固定;B组8人采用“T”形脚掌固定架固定;C组8人未采用外固定装置,由患者自我控制。A组与B组采用CT模拟定位,做3D放疗计划。C组患者在模拟定位机下确定放疗等中心点,并拍定位片,医生在定位片上确定放疗靶区,计划系统对确定好靶区的定位片进行点扫描,制定其MLC形状。3组计划制定好后利用DICOM图象传送系统传到加速器。放疗前对准标记好的激光定位线,拍验证片(每周一次),每次放疗完后立即进行加速器射野十字中心与激光定位线的复核。所拍验证片与定位片或TPS三维重建射野图进行测量比较。放疗过程中观察3组的皮肤反应。结果:A组患者放疗后的加速器射野十字中心与激光定位线的复核大部分患者未出现移位,B组与C组患者均出现不同程度的移位,C组最大移位可达2CM。A组所拍验证片与定位片的比较等中心点平均位移2.8MM;B组平均为2.5MM;C组平均为6MM。B组与C组患者未出现明显皮肤反应,A组出现1例放射性皮炎2级。结论:体膜与“T”形脚掌固定架能很好的固定患者的下肢,确保放疗的精确度。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胸腹膜真空袋体位固定技术运用于体胸腹部肿瘤放疗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随机抽取实施胸腹部放疗患者30例采用Med Tec胸腹膜加真空袋成型体架固定完成放射治疗,另随机抽取30例胸腹部放疗患者实施非胸腹膜真空袋成型体架固定(指用沙袋、胸腹带体位固定完成放射治疗),通过放射治疗计划系统(TPS)数字影像DRR图象及模拟定位机摄片与放疗投照前、后射野验证片上的相关点的偏移情况与对照组测量比较,探讨采用胸腹膜真空袋成型体架固定技术完成放射治疗过程的误差及临床应用价值.结果 可控制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的不自主移动,有效控制定位与摆位的误差.结论 胸腹膜真空袋成型体架固定技术的偏差明显少于非胸腹膜真空袋成型体架固定技术,在胸腹部肿瘤放疗中的应用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胸腹膜真空袋体位固定技术运用于体胸腹部肿瘤放疗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随机抽取实施胸腹部放疗患者30例采用Med Tec胸腹膜加真空袋成型体架固定完成放射治疗,另随机抽取30例胸腹部放疗患者实施非胸腹膜真空袋成型体架固定(指用沙袋、胸腹带体位固定完成放射治疗),通过放射治疗计划系统(TPS)数字影像DRR图象及模拟定位机摄片与放疗投照前、后射野验证片上的相关点的偏移情况与对照组测量比较,探讨采用胸腹膜真空袋成型体架固定技术完成放射治疗过程的误差及临床应用价值。结果可控制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的不自主移动,有效控制定位与摆位的误差。结论胸腹膜真空袋成型体架固定技术的偏差明显少于非胸腹膜真空袋成型体架固定技术,在胸腹部肿瘤放疗中的应用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胸腹膜真空袋体位固定技术运用于体胸腹部肿瘤放疗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随机抽取实施胸腹部放疗患者30例采用Med Tec胸腹膜加真空袋成型体架固定完成放射治疗,另随机抽取30例胸腹部放疗患者实施非胸腹膜真空袋成型体架固定(指用沙袋、胸腹带体位固定完成放射治疗),通过放射治疗计划系统(TPS)数字影像DRR图象及模拟定位机摄片与放疗投照前、后射野验证片上的相关点的偏移情况与对照组测量比较,探讨采用胸腹膜真空袋成型体架固定技术完成放射治疗过程的误差及临床应用价值。结果可控制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的不自主移动,有效控制定位与摆位的误差。结论胸腹膜真空袋成型体架固定技术的偏差明显少于非胸腹膜真空袋成型体架固定技术,在胸腹部肿瘤放疗中的应用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7.
目的 比较3种方法治疗高能量Pilon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自1995年~2004年共收治高能量Pilon骨折患者95例,均属Ruedi和AllgouerⅡ,Ⅲ型。按治疗方法不同分为3组:即采用AO苜蓿叶形钢板内固定32例为A组;有限内固定结合“T”形超关节外固定架治疗30例为B组;短期外固定架固定后改用钢板内固定33例(即两阶段法)为C组。结果 经10个月-8年的随访(平均2.4年),按Teeny和Wiss评分系统,A组临床疗效优良率为65.63%,并发症发生率为26.5%;B组临床疗效优良率为60.00%,并发症发生率为30.5%;C组临床疗效优良率为84.85%,并发症发生率为22.5%.结论三种方法可用于高能量Pilon骨折的治疗,其中两阶段治疗法疗效较佳。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随之放疗技术的发展,适形放疗技术被广泛应用,医用直线加速器普遍配备标准MLC,MLC的应用使放射治疗效率大大提高,也使静态和动态调强放疗技术的实施成为可能。本研究利用我院两种型号加速器MLC所形成的照射野,结合26例鼻咽癌患者使用的整体挡铅射野,分析各自形成的剂量半影,比较其优劣为使用同类型放疗设备的同行提供借鉴,更好的使用现有设备。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3种降压药物治疗高血压的临床疗效并进行成本-效果分析.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法,收集确诊为高血压的15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B,C 3组.A组给予厄贝沙坦片,B组给予琥珀酸美托洛尔缓释片,C组给予硝苯地平控释片.3组治疗周期均为8周,观察患者的临床疗效并进行成本-效果分析.结果 3组临床总有效率分别为A组92%,B组76%,C组90%;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8%,16%,10%;成本-效果比(C/E)分别为1.59,1.71,1.63;敏感度分析与成本-效果分析的结果一致.结论 A,C两组的治疗效果优于B组,且发生不良反应少,通过药物经济学的成本-效果分析,A组(厄贝沙坦)更具有成本-效果优势.  相似文献   

10.
观察不同药物治疗围绝经期无排卵性功能性子宫出血的临床疗效。选取医院诊治的120例患者随机分为三组,A组采用屈螺酮炔雌醇片治疗,B组采用去氧乙烯炔雌醇片治疗,C组采用米非司酮治疗,三组患者均接受刮宫手术治疗后给药,观察比较三组患者临床疗效、子宫内膜厚度及阴道平均出血时间。三组患者经治疗后,A组总有效率为97.50%,B组总有效率为95.00%,显著高于C组的77.50%(P0.05);治疗后,A组、B组子宫内膜厚度和阴道平均流血时间均显著低于C组(P0.05);A组与B组子宫内膜厚度和阴道平均流血时间比较差异不显著,无统计学意义(P0.05)。采用屈螺酮炔雌醇片和去氧乙烯炔雌醇片治疗围绝经期无排卵性功能性子宫出血临床疗效优于米非司酮,均可改善患者子宫内膜厚度,缩短患者阴道平均流血时间。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如何更准确地使用真空袋固定盆腔野放疗摆位的方法,并比较不同体位固定方式的优劣性,从而更好地服务于临床。方法随机抽取20例盆腔野放疗恶性肿瘤患者并分为二组:传统的用真空袋固定患者臀部和腰部组和用真空袋固定双下肢组。放疗前先采集患者定位正、侧位片XR像或TPS输出的DRR像为参照,并与治疗过程中利有EPID实时采集的同样大小的验证图像对比,通过计算机专用对比软件测量摆位误差。结果与传统的用真空袋固定患者臀部和腰部法相比,用真空袋固定双下肢法明显减少了前后和头脚方向的摆位误差(P<0.05),以前后方向为更显著;而左右方向的摆位误差两组无明显差异(P>0.05);整个三维方向的摆位误差也明显得到了改善(P<0.05);摆位误差的总体率明显下降。结论在盆腔野放疗摆位中,真空袋固定双下肢法更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如何更准确地使用真空袋固定盆腔野放疗摆位的方法,并比较不同体位固定方式的优劣性,从而更好地服务于临床。方法随机抽取20例盆腔野放疗恶性肿瘤患者并分为二组:传统的用真空袋固定患者臀部和腰部组和用真空袋固定双下肢组。放疗前先采集患者定位正、侧位片XR像或TPS输出的DRR像为参照,并与治疗过程中利有EPID实时采集的同样大小的验证图像对比,通过计算机专用对比软件测量摆位误差。结果与传统的用真空袋固定患者臀部和腰部法相比,用真空袋固定双下肢法明显减少了前后和头脚方向的摆位误差(P〈0.05),以前后方向为更显著;而左右方向的摆位误差两组无明显差异(P〉0.05);整个三维方向的摆位误差也明显得到了改善(P〈0.05);摆位误差的总体率明显下降。结论在盆腔野放疗摆位中,真空袋固定双下肢法更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3.
短程口服特比萘芬加外用联苯苄唑乳膏治疗中、重度足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短程口服特比萘芬加外用联苯苄唑乳膏治疗中、重度足癣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采用开放、随机对照的平行研究.将临床和真菌镜检确诊的中、重度足癣患者随机分入A、B、C 3组,A组口服特比萘芬片7 d联合外用联苯苄唑乳膏14 d;B组常规口服特比萘芬片,疗程14 d;C组常规外用联苯苄唑乳膏,疗程4周.对各组的临床疗效、安全性及治疗费用进行分析.结果:①临床疗效:停药时A组治愈率为52.00%,与B组(14.29%)相比较,差异有显著性;停药后2周和4周时A组治愈率分别为90.00%和88.00%,与C组(63.83%、59.57%)比较差异有显著性.②真菌学疗效:停药后4周时A组真菌清除率为92.00%,与C组(63.83%)比较差异有显著性.③安全性评价:治疗结束时不良反应发生率3组间没有显著性差异.④治疗费用:A组人均治疗费用较B组降低37.49%.结论:短程口服特比萘芬加外用联苯苄唑乳膏较单用口服药或外用药治疗中、重足癣疗效好、起效快、安全性高,且费用相对较低.  相似文献   

14.
探讨原发性下肢静脉曲张患者围手术期优质护理的应用效果。选取2014年7月~2015年11月甘肃省庄浪县人民医院接收的原发性下肢静脉曲张患者98例,并随机将其分为A组与B组,每组均为49例。A组采取常规护理,B组在A组的基础上实施优质护理。护理后,对两组患者的症状改善时间及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比较。结果:B组患者护理后症状改善时间优于A组(P0.05);B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低于对照组(P0.05)。在围手术期对原发性下肢静脉曲张患者实施优质护理可显著改善其临床症状,有效避免并发症的发生,适于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外周血中黏膜相关组织淋巴瘤异位基因1(MALT1)、A20与核转录因子κB(NF-κB)基因的表达特点。方法:采用SYBR GreenⅠ荧光实时定量PCR和相对定量分析法检测20例MM患者(Ⅰ期7例,Ⅱ期3例,Ⅲ期10例)及21例健康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中MALT1、A20和NF-κB基因的表达情况。以β2微球蛋白基因(β2m)作为内参;采用相对定量公式:α-△Ct×100%,分别计算MALT1、A20和NF-κB基因的表达水平。结果:MM患者PBMC中的MALT1和A20基因的表达水平较健康人都有明显的降低(P=0.000),而MM中NF-κB基因的表达水平较正常人有所升高,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健康人组,MALT1和NF-κB的表达水平呈现正相关(P=0.001,r=0.666),而在MM组,MALT1、A20与NF-κB 3种基因均不存在明显相关性。同时,Ⅰ、Ⅱ、Ⅲ期MM患者MALT1基因的表达量较健康人明显降低(P<0.05),A20基因的表达量较健康人明显降低(P<0.01),而Ⅰ、Ⅱ、Ⅲ期MM患者MALT1、A20和NF-κB之间的表达情况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当MALT1-A20介导的细胞免疫和炎症的信号通路发生异常改变时,可能与MM的发生发展有着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6.
选择 6 0例硬膜外麻下行腹部及下肢手术的患者 ,随机分为A、B 2组 ,A组为对照组 ,B组在A组镇痛液的基础上加入力邦欣定 ,观察患者术后镇痛VAS评分、嗜睡、恶心、呕吐的发生情况 .结果表明 :VAS评分 2组在各阶段比较无明显差异 (P >0 .0 5 ) ;恶心、呕吐 :B组与A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力邦欣定能有效地减少硬膜外吗啡镇痛治疗中恶心、呕吐的发生率 .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图象引导放射治疗(IGRT)的放射治疗时间。方法:根据所需放疗步骤将IGRT治疗分8个时间段,常规加速器治疗分5个时间段。常规加速器治疗的5个时间段是共同所需步骤,IGRT治疗较常规加速器治疗多3个时间段。按单纯头模,肩颈联合架面模,体模不同固定方式分类。分别随机选取6例患者,每例每次放疗过程记录不同时间段,记录5次。结果:三种不同固定方式的放疗中,IGRT治疗比常规加速器治疗增加的时间分别是289秒,288秒,411秒,增加的时间分别占IGRT放疗全过程的22%,18%,31%。结论:使用IGRT比常规加速器增加289-411秒时间。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神经胶质瘤患者术后放疗同步替莫唑胺(Temozolomide,TMZ)化疗的临床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将收治的86例神经胶质瘤术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43例)采用三维适形放疗同步TMZ化疗,B组(43例)采用单纯三维适形放疗,所有治疗均在术后1个月内开始.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术后1,2,3 a的生存率、Karnofsky评分及毒副作用.结果 A组的客观有效率(Objective response rate,ORR)和疾病控制率(disease control rate,DCR)分别为76.7%和90.7%,显著高于B组(55.8%和74.4%)(P0.05);治疗后,两组Karnofsky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所提高,且A组显著高于B组(P0.05);术后中位生存期及术后1,2,3 a的生存率A组均显著高于B组(P0.05);两组治疗期间的毒副作用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放疗同步TMZ化疗是神经胶质瘤术后一种安全、有效的辅助治疗方法,可提高近远期疗效和术后的生存率,且并不增加药物毒性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对比下颈部CT常规扫描、双能量模式扫描、无预设值CARE kV联合CARE Dose 4D自动控制曝光技术,探索下颈部CT扫描抑制伪影的个性化方案.方法:随机选取进行下颈部CT检查的患者99例,分成3组,A组:固定千伏、毫安扫描;B组:无预设值CARE kV联合CARE Dose 4D自动控制曝光技术扫描;C组:双能量模式扫描,分别将图像质量评分、噪声值、信噪比及容积CT剂量指数进行对比.结果:C组图像质量评分(3.70±0.51)高于B组(3.36±0.50),P0.05,B组图像质量评分(3.36±0.50)明显高于A组(3.00±0.59),P0.01;B组容积CT剂量指数(6.38±1.40)mGY明显低于A组(9.29 mGY),P0.01;A组容积CT剂量指数(9.29mGY)明显低于C组(12.58±4.74)mGY,P0.01;C组噪声值(7.51±2.29)明显低于A组(12.03±3.52)、B组(12.18±4.47),两者P0.01;C组信噪比(7.57±2.20)明显高于A组(5.19±1.86)、B组(5.51±1.86),两者P0.01;A、B组噪声值、信噪比无明显统计学意义(分别为P=0.86,P=0.52).结论:建议常规下颈部CT扫描使用无预设值CARE kV联合CARE Dose 4D自动控制曝光技术,可获得辐射剂量最低、图像质量较优的影像,而双能量扫描模式能更大程度抑制下颈部伪影,在诊断下颈部疑难病变、定位细微病灶时,或在征得病人同意的情况下,可使用双能量模式获得更高质量的影像.  相似文献   

20.
目的:统计分析在心肌梗死中尽早行溶栓治疗的临床价值评价。方法随机选取我院99例心肌梗死患者进行尿激素静脉溶栓治疗。将其均分为A、B、C三组,A组溶栓时间小于3~6 h为早期,B组溶栓时间小于6~12 h为中期,C组溶栓时间大于12 h以上为晚期,对比观察尽早溶栓在心肌梗死患者中的治疗效果以及评价。结果 A组与B、C两组相比较,A组患者的冠脉再通率为最高,其次为B组,最低的则是C组;且A组的死亡率为6.1%明显低于B组(24.2%)与C组(33.3%);A组患者的CK-MB和CPK的峰值时间要与其他两组要短。结论对心肌梗死的患者进行尽早溶栓治疗,更有效提高疗效,对心肌梗死患者预后具有极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