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严立 《科学之友》2002,(1):17-18
就在瑞典斯德哥尔摩举行诺贝尔奖百年盛典的2001年12月10日,在中国,100名科学家发表了致公众的公开信,信中说:“……当初杨振宁、李政道是以中国科学家的身份走上诺贝尔奖的领奖台的,结束了中国人无缘诺贝尔科学奖的历史。同时我们也应看到,至今,还没有在中国本土诞生的科学成果获得诺贝尔奖,这实在是中国科学界的一件憾事。”科学家们呼吁青少年们努力学习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尽早结束这一局面。这里,科学家们所说的“至今,还没有在中国本土诞生的科学成果获得诺贝尔奖”,就是所谓中国本土的“零诺贝尔奖”现象;而科学家们向青少年的呼吁所表达的  相似文献   

2.
1878和1882年间,美国科学界的一些关键人物在促成托马斯·阿尔瓦·爱迪生的电气照明工作中起了重要作用。由于对他的才能留下深刻印象,这些科学家开始把他看作同人,而爱迪生也自以为是科学家。但是,爱迪生在科学家和美国公众中享有崇高声望和他自命为科学家,却激怒了美国著名实验物理学家H.A.罗兰。于是,罗兰在1883年在美国科学促进会“替纯粹科学请命”。  相似文献   

3.
伪科学,当然是骗局一类的闹剧,揭穿了,一文不值。但是,在科学技术发展史上还有一种是地道的以科学“新发现”、“新发明”、“新创造”为幌子的骗局,这就是科学骗局。 科学骗局,确实使一些普通百姓信以为真,而且也使一些科学家受骗。其实,这也不奇怪,科学家也是人。他(她)们在某一研究领域是内行、是权威,但对其他研究领域,他(她)们又是外行,是普通百姓。一旦有经过包装的所谓科学“新发现”、“新发明”、“新创造”,同样也是会欺骗他(她)们的。 在20世纪的100年内,科学骗局出现过不少,有的是用论文发表的形式公…  相似文献   

4.
在科学界,取得一个科学家公民资格的所有品质中,我认为作为科学家的责任感应置于首位。一个科学家可能才华横溢、富于想象、双手灵巧、造诣很深、宽宏大量或心胸狭窄。但如果他不负责任,他就不怎么象是位科学家。科学责任感的实质就是一种内在的驱动力,也就是内心对探明事物真相的迫切要求:直到他已这样做了他才满意;充分而诚实地表白自已的保留意见;并且随时准备承认错误。  相似文献   

5.
大多效人是不会把科学与"虚假"这个词联系在一起的。当今科学受到人们如此尊重的原因之一是,科学家们为探求真理而不带任何偏见地搜集证据。在像就智力、教育等这样的任何辩论中,"科学证明"这一词语往往能把对方驳得体无完肤。不过科学家也早就承认科学界存在虚假因素,也就是存在一种倾向,有不少科学家为了得到预期的结果,在得到的材料上进行一些有利的润色加工。有关虚假因素的最新例证是由哈佛大学  相似文献   

6.
以论文的形式在专业期刊上发表学术研究成果,是人类文明和科学进步的重要标志之一.那些由于主观或客观原因而没有得到及时公开发表的科学思想和发现,过后往往得不到学术界的正式认可,甚至因此错失了折桂诺贝尔奖的机会."Publish or perish"(发表还是发臭)这句俗语既道出了科研成果不发表的危险性,也反映了以论文论英雄的时代带给科研工作者的压力和困境.然而发表论文有时也并非易事,不少大科学家都曾遭遇过投稿的尴尬,但他们的变通能力证明了发表才是硬道理.  相似文献   

7.
本文作者系河南温县一位农民——非专业的天文、地质学者,他潜心钻研太阳系成因问题达30年之久,形成了与国外关于太阳系起源理论截然不同的新假说.关于太阳系起源假说的提出,在中国尚属首次,科学界认识很不统一,许多科学家持异议或否定意见,也有一些著名学者认为该论观点新颖,见解独特,向传统的地质理论提出了挑战,对“天地生相互关系”研究课题有一定启发.本刊发表该文,供大家研讨、探索.  相似文献   

8.
请不要称它为克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能使科学现象的精确描述得以交流与传播,科学家们运用了一套通用的专业术语。一般来说,这种常规做法对科学界是十分有益的——当需要说明新发现、新行为、新结构或新原理时,新术语就应运而生,科学语汇也就这样不断地进化着。那些能自如使用专业领域语言的科学家可运用来自这套通用术语的缩略语进行交谈,并转达这些术语所要表达的意义。然而,当科学缩略语传播到了非科学界的大众时,就会出现这样一些可能性,即这些术语会丧失其原有意义或被人误解,或将这一术语与不恰当的研究或应用联系在一起。  相似文献   

9.
记者:不久前,1992年4月23日,美国加州大学劳伦斯·伯克利分校的天体物理学家乔治·斯穆特宣布,他们利用“宇宙背景探测器”发现了宇宙背景辐射中存在波动现象。美国科学家对这一发现评价极高,称它是科学界最重大的发现之一,并说“如果它是真实的,毫无疑问应考虑授予诺贝尔奖。”李竞(中科院北京天文台研究员):我已从广播、电视得到这一信息。但是,还没有见到正式发表的论文。我们暂且从科学新闻的角度谈论这件事。讨论宇宙背景辐射的波动问题,必须先了解热大爆炸宇宙学。记者:热大爆炸宇宙学是本世纪40年代由伽莫夫等提出的,今天它已成为现代宇宙学中一种影响最大的学说。  相似文献   

10.
未来50年,最大的科学突破会出现在哪里?作为世界科学界享有盛名的英国《新科学家》杂志创刊50年度祝活动的一部分,他们在2006年11月18日出版的杂志上发表了当今世界最具才华的科学家各自对未来50年科学发展的预测。[编者按]  相似文献   

11.
钱三强 《科学通报》1960,5(5):153-153
1960年2月7日,世界聞名的苏联原子能科学家、苏联科学院原子能研究所所长庫尔恰托夫院士,在长期患病后逝世了。 庫尔恰托夫院士在研究有关利用原子内部能源以造福人类的重大任务方面有着杰出的貢献,在組織苏联原子能科学技术研究工作方面起了重要的作用,他和約里奥·居里一样,是当代最杰出的保卫和平的科学家之一。他的逝世不但是苏联科学界的重大損失,并且也是社会主义陣营科学界的重大損失,中国的科学工作者对这位伟大的科学家和中国人  相似文献   

12.
鲍林生于1901年,他是世界上最杰出的科学家之一,也是唯一一名人人皆知的美国化学家。美国对鲍林和另外一些科学家褒贬不一,因为他经常与美国极右翼分子作对。 他多年得不到联邦政府的科学研究补助。尼克松总统根据白宫科学顾问的意见,两次拒绝授予他全国科学奖章,只是到了1975年,福特总统才最终给予了他这一荣誉。但是,他在分子和晶体结构、在将两  相似文献   

13.
吴家睿 《科学》2005,57(1):22-24
揭示人类自身所有遗传信息是1990年代国际科学界启动“人类基因组计划”的根本目标。当2001年初国际人类基因组测序联合体(International Human Genome Sequencing Consortium,IHGSC)和美国的塞莱拉(Celera)公司分别在英国《自然》周刊和美国《科学》周刊上发表人类基因组的“草图”时,科学家们发现,尽管这项工作取得了生命科学上里程碑式的成就,  相似文献   

14.
正当尤里·盖勒走红之际,科学界始终认为这是一场骗局。1973年尤里·盖勒在英国广播公司的电视节目中出现,表演了一些特异功能节目,并引起轰动后,英国《新科学家》组成一个科学研究小组,邀请尤里·盖勒参加进行验证。但尤里·盖勒先是欣然同意,以后又推推托托,最后说:“我与斯坦福研究所合作已有一年,对于我的功能,该所已予以证实。所以我已改变主意,不打算同你们一起搞实验。”另一方面斯坦福研究所的普索夫和塔格二位博士则发表了他们的测试报告,但是在科学界的审核下,证明这是在安德烈·布哈里奇的“协助”下完成的。 尽管如此,五角大楼的高级研究计划局还是打算为盖勒拨款,并且1972年就决定在斯坦福研究所对盖勒进行评价。计划局的官员乔治·劳伦斯请来了俄勒冈大学心理学家雷·海曼教授(他同时还是一位有经验的魔术师)和美国心灵学协会主席范·戴卡斯尔来监察盖勒的表演。结果猜字是偷看、罗盘指针的偏转连计划局的官员也能作到(盖勒在  相似文献   

15.
<正>2017年4月22日,美国科学界发起全球性的科学大游行。为此,《科学》杂志发表社论,主编杰里米·伯格(Jeremy Berg)号召人们重视科学,依靠科学创造前景光明的未来。在弗兰克·卡普拉的经典之作《生活多美好》中,主人公乔治·贝利希望他从未出生过,于是他被传送到了另一个版本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他所有曾经存在过的痕迹都被抹掉了,这个世界与他原来的世界大不相同:一个蒙昧不开化的世界,一个文明程度更  相似文献   

16.
新年新希望     
<正>新年伊始,科学媒体积极为科学界提供舞台,共同演绎2015年科学新态势。《自然》杂志不仅就科学本身进行展望,提出科学发展最新动向,还约请科学界9位领军人物以及12位优秀青年科学家就科学未来进行了访谈。科学家们在这里直抒胸臆,与读者一起分享新年里的工作和生活愿景。《科学》杂志也在梳理过往的基础上,提出了若干新热点和新思想。科学事业蓬勃发展,来自《自然》的数据显示:按以往趋势和研发投资  相似文献   

17.
论科学界的社会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科学活动中,科学家们遵守一套社会规范,维系着整个科学共同体的社会秩序。正是在这个安定的、竞争规则明确的环境中,科学家们不断地为科学知识的大厦添砖加瓦。在本文中,我们要探讨这样一个问题:什么机制促使科学家遵守科学的社会规范?换言之,科学界的社会控制机制是怎样的?  相似文献   

18.
因研究C_(60)而荣获1996年诺贝尔化学奖桂冠的斯莫利是当今世界科学界思想异常活跃的科学家。目前他的研究兴奋点转向了全球能源的需求问题。今年六月,他在科罗拉多州加登城的国家再生性能源实验室作了一次题为“2050年的世界能源需求”的演讲,《纽约时报》记者从演讲现场发回了以下报道:  相似文献   

19.
余文 《自然杂志》2007,29(3):174-178
初夏时节,暖意正浓,科学界也是一片欣欣向荣。如今,看病有了“纳米鼻子”,癌症治疗依靠“迷你细胞”,人类的医疗水平将迈上新的台阶。神经细胞迁移如何控制、光合作用靠“谁”引导,科学家们已初窥个中奥妙。然而环境问题却依然突出,地球上“珍稀生物生存环境”日益恶化,火星也面临“全球变暖”,希望可存储清洁能源的COF材料的诞生有助于缓解温室效应,这样人类才不用迁移至“第二地球”。首幅完整高分辨率基因控制通路结构图问世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州立大学的科学家于2007年3月29日在Nature杂志上发表了首幅完整高分辨率基因控制通路结构图。…  相似文献   

20.
近来,对科学界“巨头”的抱怨之声时有所闻。《科学》杂志不时刊出报道,给人这样的印象,即大实验室的老板们就象十九世纪资本家那样盘剥他们的雇员。一些日报抓住每一次机会将科学家描绘成一些挥霍无忌的败家子和骗取钱财的窃贼,却始终未能对科学上每一次最终导致问鼎诺贝尔奖金的巨大突破加以报道,反而每每以醒目标题披露有些科学家的科研丑闻,大肆渲染。如今,《细胞》杂志也开辟篇幅向“大型科研”发难。也许,现在正是对这些观点、意见表示异议的时候了。许多这类抱怨者似乎不明白,科研组合大型化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