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广西田东那拔镇那拔河的河床上有1处发育大小在0.25~3.00 m2之间、面积为15 600 m2的水平棋盘状基岩石块的地质奇观. 在实地调查其发育区内的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及地形地貌等自然条件基础上,通过统计分析构造节理的发育规律,对比分析棋盘滩附近具有相同地质基础的那拔河不同河段,得到以下结论:砂岩在侧力作用下发育X张性节理的特性是棋盘滩形成的物质基础与前提;河流特殊的水文条件是棋盘滩形成的主要动力;水平构造和喇叭状河床地貌是棋盘滩形成、保存下来的重要控制因子.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以碳酸岩为基岩的贵州落脚河发育出庞大的河曲型岩溶峡谷景观的原因。【方法】根据落脚河峡谷系统的空间展布特征,通过分析区内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和水文等自然条件,探讨落脚河峡谷群的景观特征及形成机制;同时,以区域新构造演进为主线,探讨落脚河峡谷群形成与演化。【结果】1)落脚河峡谷群全长61.33km,共发育了76个河曲,其中“Ω”型有6个,是岩溶区乃至世界少有大密度的河曲深切型峡谷系统;2)盆地地形和相对隔水层的存在,使区内形成一个相对封闭的古湖盆,从而为河曲的形成提供了孕育环境;3)地壳抬升,六冲河溯源侵蚀,使封闭湖盆打开,落脚河形成并在湖盆内形成自由河曲;4)区内平缓的岩层和极其发育北东、北西向的“X”节理,为自由河曲沿既有的方向溶蚀下切提供了水力通道;5)来自周围非碳酸岩山区的外源水,对研究区内基岩具有较强的溶蚀能力,是加速河流下切的动力之一。【结论】岩溶区存在像落脚河峡谷这样的高密度河曲型峡谷极为稀有,具有较高的旅游观赏价值。落脚河河曲型峡谷因地壳抬升并由早期自由河曲继承性下切而形成,主要经历了湖盆期(孕育期)、自由河曲发育期、河谷深切期等3个时期。  相似文献   

3.
罗书文    陈伟海    杨桃  潘晓东    邓亚东    覃星铭   《广西科学》2019,26(4):444-455
探测清虚洞发育特征及景观资源组成,研究清虚洞形成机理,为科学开发、保护提供参考。本文在探测清虚洞的基础上,根据清虚系统的洞道结构和空间展布特征,分析其资源构成及特征;分析区内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和水文等自然条件,对清虚洞形成的影响;以区域新构造演进为主线,讨论清虚洞形成与演化过程。结果表明:(1)清虚洞洞穴系统属于大型洞穴系统,其洞道结构为"一桥、两坑、一窗、一支洞";(2)天生桥、天坑、天窗、洞内景观及边缘坡立谷等,是清虚洞景观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边缘坡立谷、清虚洞天生桥及云坛天坑构成了核心资源;(3)区内地形特征及下伏非碳酸岩夜郎组(T_1y)地层,为外源水流入碳酸岩地层溶蚀成洞提供了隔水条件;(4)区内地下水不仅沿着构造节理和裂隙运移溶蚀,而且单斜构造条件也有利于地下水沿着层间裂隙溶蚀、侵蚀,是控制清虚洞成因之一;(5)清虚洞穴系统在形成演化过程中,主要经历溶蚀期、崩塌期和下切3个时期。区内岩层空间展布和区域构造是清虚洞形成的前提条件,外源水是清虚洞形成的基本动力,在区内地文演进过程塑造了世界罕有的天生桥景观。  相似文献   

4.
张永军 《甘肃科技》2010,26(13):46-49
甘肃省地质遗迹资源丰富,许多地质遗迹独具特色。近年来,部分地质遗迹资源已被开发利用,成为促进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亮点。通过对各类地质遗迹资源的调查分析,各类地质遗迹的形成背景具有明显的差异。典型地层剖面受控于沉积环境和构造活动;古生物化石主要受当时古生物群落和沉积环境的控制;地质地貌景观的形成则取决于气候带、地质构造作用、岩性等因素;温泉等水体景观受岩浆活动的影响;湖泊等景观主要受外动力地质作用、地形地貌及地下水条件的控制;河流地貌通常是地质构造和水流侵蚀共同作用的结果;气候是湿地形成的主导因素;地质灾害遗迹的影响因素十分复杂,其主导因素主要有地震、地下水等条件。  相似文献   

5.
太行山地质遗迹特征与成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野外调查和总结前人研究成果, 并依据地质遗迹的成因、形态及规模等特征, 将太行山地质遗迹资源划分为地质剖面、地质构造、古生物、地貌景观和水体景观共5个大类, 其中以地貌景观中的构造地貌、流水地貌、岩石地貌以及水体景观中的瀑布地貌最为突出。结合太行山新生代后的演化发展, 系统地研究该地区夷平面、峡谷地貌、瀑布地貌、岩溶地貌等主要地质遗迹的成因及相互关系。研究结果对提升研究区地质遗迹资源的科学价值具有重要意义, 也为太行山形成演化的研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
世界自然遗产提名地施秉喀斯特地貌及其演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施秉喀斯特是我国第二批申报"中国南方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提名地之一,当前对其地貌演化尚缺乏系统性研究。通过多次野外勘测与取样化验研究,并运用GIS软件综合分析各要素与地貌发育之间的关系,得出研究区内主要造貌岩石为寒武系纯白云岩;研究区内地貌从分水岭到河谷呈现由峰林谷地→峰丛谷地→峰丛浅洼到峰丛峡谷的有序回春式逆向演化中;河谷裂点带之上的高原面中,地面以常态面状侵蚀作用为主,发育峰林谷地与峰丛谷地,在干流与水量较大的支流,水流下切迅速,形成峰丛峡谷,靠近河谷的中间过渡地带,发育了峰丛浅洼;研究区内未形成以深、长、大洞为主的洞穴发育区,更未发育网状地下河系统。因此,施秉喀斯特研究区代表了典型的白云岩喀斯特青年期地貌演化的特征,是研究白云岩喀斯特的良好场所。  相似文献   

7.
位于欧亚大陆东南部、有着10亿多年地质构造历史的三清山于2008年7月成功申报世界自然遗产。其坐落于华夏与扬子古板块结合带上,属一怀玉古岛弧地体。该区花岗岩发育典型,地质地貌景观世界罕见。花岗岩生态、地貌、地质构成了垂直维度上四层立体景观风景带。峰峦—峰墙—石林—峰丛—峰柱—石锥—峡谷(崖壁)—造型石八种地貌标型,记录着三清山沧海桑田的变迁。岩性、构造、外力和时间是塑造三清山罕见地貌的四把钥匙。研究发现,在地质年龄上,三清山正处于幼年—青年早期,属年轻的山脉。超坚硬的年轻岩石、岩体与外岩的差异风化、三角形"隆上隆"断块构造、深度发育的节理、充沛的雨量和人类活动影响等诸多因素综合对景观形成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相似文献   

8.
本文主要论述了燕儿沟泥石流的特征及从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气候、水文、植被、不合理的人类工程活动等方面阐述了燕儿沟泥石流的成因,预测其对新建铁路工程可能产生的影响,并提出了相应的处理措施。文章还根据各作用因素的作用效果,提出了几点治理意见。  相似文献   

9.
摘要分析了西南岩溶石山区石漠化形成的自然和人为原因,着重从板块运动、岩性、气候、水文、土壤及人类活动等方面进行了探讨,揭示不同的岩溶地貌发育因素影响下,形成的不同的地貌景观类型.  相似文献   

10.
洞穴环境与洞穴旅游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喀斯特洞穴是喀斯特地貌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地质营力溶蚀,侵蚀和崩塌作用下形成。由于地质构造,岩性及气候的复杂性,地表、地下洞穴形态复杂,类型多样,构成高品位的旅游资源,具有重要开发价值。从洞穴的地质地貌,大气圈、生物圈、水文方面讨论,评价洞穴资源的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