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综合岩心观察、测井、钻井和取样分析等资料,对委内瑞拉奥里诺科重油带内Carabobo油区M区块Morichal段油层组沉积类型及沉积演化特征在垂向和平面上的展布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Morichal段油层组主要发育辫状河三角洲沉积体系,以辫状河三角洲平原亚相为主,进一步可以划分为辫状河道、心滩、溢岸\决口扇、泛滥平原等沉积微相。其中,辫状河道与心滩为主要发育的沉积微相,其骨架砂体是研究区内最有利的储集体,储层的展布形态主要受控于古地貌形态和沉积微相的展布。主河道沿南西—北东方向发育,溢岸\决口扇和泛滥平原微相仅在局部少量发育。  相似文献   

2.
基于储层精细描述的水平井优化设计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苏里格气田上古生界盒8段辫状河道砂体的发育特点,完善该类储层水平井设计方法。方法在现代辫状河沉积考察的基础上,通过岩心、岩屑观察,以及密井网区测井曲线形态的分析与对比,剖析储层的内部结构及发育规模。结果辫状河道主要由心滩、河道充填、废弃河道及落淤层等4个微相构成。心滩微相粒度粗、物性好,河道充填微相粒度细,废弃河道及落淤层以泥岩沉积为主。结论心滩为辫状河道内有利的沉积微相,水平井设计中应考虑其规模与走向。  相似文献   

3.
为明确苏里格气田东二区二叠系山西组山2段沉积相特征及类型,采用现代沉积学理论为指导,综合岩芯观察、岩石薄片鉴定、测井曲线特征等资料进行分析,通过沉积构造识别、测井相分析及古生物标志鉴定,系统性对东二区山2段沉积微相类型及特征进行研究;在单井相及沉积序列研究基础上,结合沉积相连井剖面及砂地比特征,刻画了山32~山12沉积微相展布特征及时空演化。研究结果表明:山2沉积期东二区北部为近源砂质辫状河沉积,主要发育心滩、辫状河道、泛滥平原、洪漫沼泽等沉积微相,垂向上"砂包泥"特征明显,发育"辫状河道-河漫滩"沉积序列;南部为曲流河沉积,主要发育边滩、河道充填、漫滩、天然堤等沉积微相,垂向上"二元结构"特征明显,发育"曲流河道-河漫滩"沉积序列。山32~山12沉积期北部辫状河与南部曲流河的分界位置逐渐向北迁移,迁移距离约20 km.研究成果对该区砂体展布规律及储层综合评价研究具有指导意义,北部辫状河心滩与南部曲流河边滩是形成有效储层的有利相带。  相似文献   

4.
现代辫状河沉积体系的定量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现代辫状河沉积的卫星照片可以获取辫状河沉积体系的平面分布定量数据,从而建立其沉积体系之间的相关关系。介绍了现代辫状河沉积的研究现状,比较了两种类型的辫状河的沉积特征,简要说明了研究现代河流沉积规模的方法,测量了不同地区不同沉积环境的辫状河的心滩坝宽度、长度及辫流带宽度,得到了诸多测量数据。在此基础上,得出了不同环境中辫状河的心滩坝宽度与心滩坝的长度、心滩坝宽度与辫流带宽度的相关式;利用这些相关式可以为辫状河心滩坝砂体构型的分布规模提供依据,指导辫状河心滩坝储层构型的定量研究。  相似文献   

5.
鄂尔多斯盆地庆64井区延10油层的储层三维地质建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储层建模技术在鄂尔多斯盆地元城油田庆64井区延10油层的油藏描述中的应用。通过取心井的岩心资料,综合运用岩性组合特征、沉积结构、构造特征、韵律特征、古生物特征等相标志,认为延10油层属辫状河流相沉积;分析了辫状河道、心滩、天然堤、洪泛平原4种沉积微相的岩性和电性特征,储层非均质性特征;采用序贯指示模拟技术建立了研究区沉积微相模型,并以此模型为基础进一步建立了储层参数模型。验证结果表明,在相控条件下所建模型与实际地质情况符合较好,为油藏数值模拟提供了精确的数据体,也为准确评价油气田储层性质及井网加密调整、挖掘剩余油潜力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6.
综合运用岩心观察、薄片鉴定、测井相分析等多种手段,对鄂尔多斯盆地大牛地气田东北地区山西组-下石盒子组沉积相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大牛地气田东北地区山西组-下石盒子组发育了辫状河三角洲体系,三角洲平原亚相发育,主要沉积微相有辫状分流河道、天然堤、洪泛平原、平原沼泽和分流间滩等.在相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了区内沉积微相的平面展布特征及其演化规律,认为区内山1期为近海湖泊辫状河三角洲,到山2期以后演化为内陆湖泊三角洲.建立了大牛地气田东北地区山西期-石盒子期的沉积发育模式.  相似文献   

7.
含矿层沉积相及沉积砂体是控制铀矿化的重要因素之一,综合利用钻井岩芯观察、岩石薄片分析、测井等资料,编制典型钻孔柱状图、地层厚度、砂岩厚度及砂岩百分含量图等,对环县地区直罗组沉积相及其对铀矿化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环县地区直罗组早期以辫状河沉积为主,发育辫状河道和泛滥平原等沉积微相;晚期为曲流河沉积,发育河道、河漫滩、天然堤等沉积微相。沉积相对该区铀成矿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辫状河道为铀矿化富集最有利部位;砂体厚度及沉积微相控制着铀矿化的空间展布,主要分布在辫状河道的边部砂体减薄的地带及与泛滥平原相变地带。  相似文献   

8.
松辽盆地长岭断陷A地区处于勘探阶段,缺乏钻井资料,需要采用地震相精细识别的方法进行沉积微相研究。综合古地貌及沉积相标志分析确定,A地区下白垩统登娄库组属于辫状河沉积。通过井震标定,结合正演模拟,精细识别出5种典型辫状河地震相类型,即冲刷充填型、微幅下切型、透镜体型、异常振幅型、微幅丘型。以沉积体系地质尺度分析为基础,将地震相合理转化为沉积微相。结果显示,A地区辫状河沉积相包括复合河道、心滩、河道侧缘、泛滥平原等沉积微相类型,整体呈河道窄、心滩小、侧向迁移快的特点。与前期井点控制下的沉积相对比,通过地震相精细识别的沉积微相研究精度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9.
国景星  李钧  王泽  龚铎 《科学技术与工程》2023,23(19):8148-8161
孤岛油田南区馆5-6砂层组以辫状河沉积为主,主要发育的沉积微相有心滩、河道充填及溢岸砂。因河道频繁迁移摆动,砂体之间相互切叠,导致砂体内部构型复杂多变,严重制约了油田后续开发方案的调整和剩余油挖潜,迫切需要开展构型的精细解剖,深化对单砂体的叠置关系及分布规律的认识。采用储层构型分析方法将辫状河砂体划分为6个构型级次,重点对单一辫流带级次、心滩及其内部级次进行构型解剖。依据河道砂体在垂向上切叠模式的差异,对辫状河道进行垂向分期。利用河间沉积、河道顶部高程差、测井曲线形态差异,横向上对单一辫状河道进行侧向划界。在经验公式的约束下,利用测井响应特征、相对高程、剖面形态、落淤层产状的差异,准确识别心滩位置和形态。对单一辫流带和心滩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提出了适用于稀井网条件下的单砂体识别经验公式。选取密井网井区典型的心滩进行实例解剖,分析不同类型心滩的沉积作用、厚度变化、发育位置和内部落淤层展布特征的差异,以期为不同类型心滩的判别和具有针对性的剩余油挖潜提供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10.
以鄂尔多斯盆地大牛地气田大17未开发井区下石盒子组盒1段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区内重点钻井岩心观察,并结合测井资料分析,对盒1段沉积微相类型、特征及平面分布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表明:大17井区下石盒子组盒1段为辫状河沉积,并可进一步识别出高能心滩、低能心滩、泛滥平原微相。在上述基础上,开展了沉积微相横向对比及垂向演化研究;进而,在各小层沉积微相平面图编制的基础上,详细描述了不同时期河道及泛滥平原的展布特征。研究成果为未开发区进一步开发提供了重要的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11.
松辽盆地双坨子气田下白垩统泉头组第一段为主力产气层段,发育曲流河和辫状河沉积体系。利用岩石相与测井相转换技术对其沉积微相进行了划分与对比,进一步识别出边滩、心滩、决口扇、河道滞留、天然堤和泛滥平原等沉积微相,并对其沉积微相平面展布特征进行了研究,为砂体空间分布预测和三维储层属性建模提供了重要依据。砂体展布受控于沉积微相,结合物性资料统计分析,认为边滩砂体是研究区曲流河沉积中最有利的储集相带,心滩砂体是辫状河沉积中最有利的储集相带。  相似文献   

12.
根据水下沉积的标志 (泥岩颜色和富存的古生物化石 )和湖泊水流作用的标志 (岩性和结构、沉积构造、粒度分析、岩石的成分与结构成熟度、岩心的沉积相序以及砂体的平面形态等 ) ,证实了济阳坳陷新近系馆陶组下段为辫状河三角洲 ,而不是陆上河流或冲积扇沉积。通过解剖济阳坳陷东部某油田馆陶组的沉积序列发现 ,在馆下段沉积时期 ,辫状河三角洲发育水下辫状河道、河口砂坝以及前缘席状砂等微相 ,这为渤海湾盆地新近纪古湖泊研究和济阳坳陷新近系油气勘探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3.
综合野外露头、岩心、钻测井以及分析测试资料等,对准噶尔盆地北缘哈拉阿拉特山山前带侏罗系八道湾组开展了系统的沉积相研究。结果表明:八道湾组一段沉积时期,受构造背景、古物源、古气候的综合影响,哈山南缘山前带发育一套典型的湿地扇沉积,可识别出扇根、扇中、扇缘三种亚相,扇中可进一步分为辫状水道和泥炭沼泽两类微相;在明确了相类型及其展布特征的基础上,建立研究区湿地扇沉积相模式,其在岩性特征、沉积序列、平面规模、微相组合等方面均与洪积扇有明显区别;山前带湿地扇沉积区具有良好的勘探潜力,有利的微相、岩石相以及原始沉积组构共同控制着油藏分布,其中扇中辫状水道砂砾岩相和粗砂岩相为原油富集的有利储集相带。  相似文献   

14.
为阐明四川盆地沙溪庙组河流相沉积特征及相同沉积背景下发育的砂体具有储集差异性的成因机理,首先,通过岩心沉积特征、钻井与地震数据,选取秋林地区侏罗系沙溪庙组二段开展沉积研究。其次,以Ⅳ号砂体和Ⅴ号砂体为例,结合区域地质背景,分别从母岩、沉积、成岩和构造4个角度分析储层差异性的主控因素。结果表明:研究区目的层段发育曲流河沉积,根据沉积构成差异,可划分为常规型曲流河和辫状型曲流河;沉积作用是造成研究区沙溪庙组二段储层差异性的主控因素,高孔高渗储层(Ⅳ号砂体)为辫状型曲流河沉积,中孔低渗储层(Ⅴ号砂体)为常规型曲流河沉积。最后,结合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可得知基准面旋回控制河型演化,进而影响储层差异。该项研究可为其他具有相似沉积背景的储层评价与预测等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5.
以岩心观察、测井曲线分析以及室内试验分析为基础,开展单井相、测井相、平面相等分析,对研究区馆陶组沉积微相类型、展布特征及其演化规律进行了系统全面的研究.研究表明:研究区以辫状河和曲流河沉积为主,主要发育心滩、道间滩地、道间洼地、边滩、天然堤、决口扇、河漫滩等沉积微相类型;受基准面升降与沉积物供应的作用,该区河流相砂体自下而上演化大致经历了辫状河繁盛发育期、辫-曲共存发育期、曲流河繁盛发育期以及辫状河发育期4个阶段.  相似文献   

16.
 以克拉玛依油田一中区和三4 区为例,以建立整个一三区的地层对比格架为基础,结合前人研究成果、野外露头资料和测井解释,将一中区及三4 区辫状河和曲流河分别划分为3 种亚相4 种微相。对各个单砂层时期沉积的单河道砂体进行识别,总结了识别单河道砂体的5 种常用方法。综合运用这5 种方法,将一中区和三4 区单河道砂体归为3 类7 种(完全切叠式、不完全切叠式、交错式、单边对接式、多边对接式、似对接式,孤立式),对不同类型单河道砂体的宽度、厚度、宽厚比进行了统计,表明河流相单砂体宽度和厚度成正相关关系;通过两个区块克下组不同单河道沉积时期的单河道砂体平面分布图,认为河流相辫状河单河道常由连片状砂体和交织带状砂体组成,曲流河单河道通常由带状砂体和交织带状砂体组成。  相似文献   

17.
以沉积学的方法和原理为指导,综合运用录井、测井、岩心、区域地质背景等资料,对准噶尔盆地腹部地区滴西12井区白垩系呼图壁河组沉积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滴西12井区白垩系呼图壁河组岩性主要为灰色细砂岩、粉砂岩和棕红色泥岩的频繁互层,沉积相类型主要为干旱型砂质辫状河,微相类型主要有高能河道、低能河道、心滩、溢岸、河漫滩等,物源方向主要来自西北和东南方向;呼一段和呼二段共划分为14个小层;K1h18小层沉积初期发育西北向的辫状水道,K1h17~K1h15沉积时期辫状水道规模进一步扩宽,K1h14~K1h13沉积时期水流能量开始减弱,河道发育不明显,K1h12~K1h21沉积时期河道水动力条件又逐渐增强,河道不断分叉、合并和摆动,多期河道叠置,形成丰富的水道心滩储油砂体;沉积作用及不同类型沉积微相相带分布是研究区储层物性的主控因素。  相似文献   

18.
柴达木盆地北缘第三系沉积体系演化模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柴达木盆地北缘第三系的地质背景和构造演化,结合野外露头、岩心、测井解释和地震相特征,研究了沉积相的纵横分布特征并建立了柴北缘第三系沉积体系演化模式。结果表明:盆地边缘的马北、马西和平台地区一带主要以冲积扇和辫状河沉积为主,靠近湖盆中心的南八仙、冷湖Ⅵ号和Ⅶ号、鄂博梁等地区主要发育辫状河三角洲平原或前缘相带。路乐河组(E1+2)冲积扇较为发育,辫状河相对发育;下干柴沟组(E3)主要发育辫状河和辫状河三角洲沉积,下干柴沟组下段(E13)到下干柴沟组上段(E23)是一个辫状河向辫状河三角洲演化的水进沉积序列;上干柴沟组(N1)和油砂山组(N2)发生进一步湖侵,湖盆扩张,为辫状河三角洲前缘与滨浅湖的交互沉积。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柴北缘古近纪—新近纪从物源区向盆地中心发育的冲积扇—辫状河—辫状河三角洲—湖泊沉积体系模式,并探讨了沉积体系演化过程及其油气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