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随着人类学、语用学及社会语言学的发展,语言学家视野逐步扩大,研究逐步深入:从语言结构转向语言与社会、语言与人脑、语言与文化等等的关系。本文通过语言与文化、语言与社会辩证关系的阐述以及对汉英语言的词、短语和句子的得体运用的例述,说明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与其所属民族文化有千丝万缕的关系;语言产生于社会环境之中,因社会交际需要而为人们所使用,并随社会交际需要的不断发展而变化。人、社会、文化和语言在语言发展过程中就形成了一种密不可分的关系。不但语言结构与文化有关,语言使用方式也跟文化有密勿关系。对短语、句子的理解和使用除了要了解语言的结构之外,还要顾及社会文化背景及语境尤其是交际时的社交语境、认知语境。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古代文化中,玉器文化因其丰富的内涵及玉器本身所蕴含的特殊观念而成为中国文化的特色之一。中国玉器文化产生于远古时期,发展时间甚为久远,而不同时期的玉器在各时期各地区文化中的地住和作用不尽相同。“玉器时代”一度成为人们重新划分古史分期的一个重要标准,学术界也就此特殊概念而掀起讨论热潮。总而言之,不论“玉器文化”是否可以作为某个时代的重要标志,它在中国古代社会中所产生的意义都是无法忽视的,尤其是在中国远古时期的某些地区,玉器对当地文化社会的发展曾起过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常华 《科技智囊》2010,(12):74-75
<正>人与社会,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众多的人组成社会,社会又将人划分为不同层次。关于划分的标准,有中外之分、古今之别;又有从经济,政治、文化等不同视角出发,区分出不同的"社会人"。本文探究中国古代的社会结构、人等序列,则是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国古代哲学观的角度切入,探究中国古人追寻的人生境界、社会理想。  相似文献   

4.
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分层有了新的界定;中间阶层在我国具有较强的行业、地域、文化等特点;这一阶层在当今中国社会中是维系社会稳定的最重要社会力量;在政治、经济、文化、消费各个领域都有很强的引导作用。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中间阶层的发展受到抑制。在改革的进程中我们必须努力解决其中的问题,使中间阶层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从而带动整个中国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先追踪表层结构的社会历史原因,再挖掘深层结构的哲学文化原因,是新时期反思小说的最大特点。而余华在《活着》中则把这种顺序进行颠覆,哲学文化反思话语变成了表层结构,社会历史反思话语则成了深层结构,其结果是反思更具有厚重的底蕴,更有力地解开中国20世纪的历史之结。  相似文献   

6.
现代文化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是以科学为主导的文化.在人类历史上,宗教、伦理、艺术都曾经主宰过某个时代,而自17世纪的科学革命及其所引发的启蒙运动和工业革命以来,科学牢固地保持着文化上的主导地位.科学探究的理性和经验方法,业已成为现代社会解决思想分歧的手段;科学共同体的自治规范,是现代公民社会分权自治的楷模.[第一段]  相似文献   

7.
焦元 《科技信息》2009,(27):189-190
人们在交际中选择不同的表达、句法结构、发音和意义。这些传递了说话人的社会背景、教育程度和对某一言语社区的社会态度以及对社区的“依附感”等社会信息。不同的阶层方言也有不同,而且阶层方言根深蒂固,不易改变。本文主要从阶层方言的角度探讨社会等级结构与语言的关系和社会某个等级的社会化过程。试图通过对美国中产阶级的话语分析去了解美国中产阶级的阶级心理、社会发展轨迹。  相似文献   

8.
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并正在向老龄社会发展.面对人口老龄化问题,如何打造出既符合国情,又符合老干部特点的养老方式,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推进文化养老事业的发展,需要正确把握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顺应老干部精神文化需要,拓展文化养老理念,夯实文化养老机制,改善老同志的生活质量,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文化养老的新路子.文化养老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社会的诸多方面,应科学合理地早研究、早规划、早部署,并建立常态化、长效化工作机制,实行齐抓共管,形成合力,全面推进.  相似文献   

9.
王颖 《科技资讯》2011,(7):251-251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国将逐步进入老龄化社会,传统的养老模式已经不再适应时代的要求,我们试着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未来养老保障建设进行初探:(1)养老与人口结构之间的关系;(2)养老与社会结构之间的关系;(3)养老与经济结构之间的关系;(4)借鉴国外成熟经验促进养老体系建设。  相似文献   

10.
以东莞为例探讨地方特色文化的发展,从中国传统的社会结构出发分析东莞的文化传统及文化现状,希望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寻求一条发展、建设新时期东莞文化的有效途径。作者认为东莞处于中国传统社会结构和儒家伦理道德的文化发展脉络之下,对东莞在今后的发展把握不能脱离东莞的传统实际。  相似文献   

11.
王志洪 《科技信息》2009,(23):331-333,341
建筑的构成是民族,地域,社会文化集合体的表现。建筑的格局是社会的文化和哲理思想在艺术领域的反映。建筑个体及群体的分布结构构成不仅涉及到形式和美学的象征意义,更在人本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领域受到社会意识和统治制度的约束。  相似文献   

12.
通俗音乐作为大众音乐,其欣赏群体最广,社会需求量最大,参与人数最多,特别是近年来,社会超高速地转型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对音乐艺术的审美要求也越来越高,通俗音乐在强大的传播媒介支持下,获得了无以复加的流行性。通俗音乐作为社会文化的一部分,已充分融入到社会文化结构当中,并以独特的审美意义影响和丰富着大众的生活。  相似文献   

13.
中国社会在从农业文明向工商文明和信息文明、生态文明过渡的重要转型期,不仅在社会经济、政治文化领域中会产生结构性变迁,也会在审美心理、审美文化和艺术样态方面发生质的改变,具体表现在民族文化、地域文化、时代文化、职业文化、城乡文化、性别文化、年龄文化、教育文化等领域及其艺术反映形式中.对不断萌生和变革中的当代社会文化作审美分析,以文化生态审美观念促进社会文化系统在巨变中保持要素互补、结构均衡、功能协调,实现文化生态平衡,会利于中国社会在快速转型中维持良性运作、稳态进步、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4.
家庭养老作为中国传统的养老方式,具有深厚的经济、文化与社会基础。家庭结构的变化导致家庭形态的变化,进而间接地影响国家对家庭养老制度的选择与制定。基于家庭结构的视角,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村的家庭养老制度经历了唯一、从属、回归—变革、主体—多元四个阶段,各阶段之间既有共性也有差别,只有在家庭养老制度与家庭结构相适应时,家庭养老才能得以顺利进行。在当今中国农村家庭结构小型化、核心化、空巢化的背景下,赡养压力、代际矛盾与生活空间割裂等问题突出,我们应在法制建设、顶层设计、城乡统一等方面着力开展工作,以期实现我国农村老人老有所养的期许和高质量养老服务。  相似文献   

15.
作为已经步入老年化社会的国家,中国的养老形势相当严峻。提倡和谐社会,我国的养老保障制度设计应从尊重本土文化和当代老龄群体切身利益出发,在不改变传统的居家养老情况下,加强社区建设,完善社会支持系统,并发挥老年人自身作用。文章从专业与工作角度出发,探讨如何顺应时代潮流,寻找最适合当代人普遍需要的养老建筑模式。  相似文献   

16.
关于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口的老龄化,在中国农村,社会养老和靠自身的积累养老已成为必须。因此,要大力推行农村养老保险制度。这项工作目前还存在认识不足、宣传不够、立法滞后等问题,当前应:(1)维护家庭养老功能;(2)大力推行社会养老保险制度;(3)办好老人公寓、托老所和福利院、敬老院。  相似文献   

17.
王剑  王更芳 《科技资讯》2014,(31):207-207
加强祖国各民族共同团结,是实现社会和谐的重中之重。在宁夏回族自治区尤其要重视加强回汉融合,尊重回族文化。笔者足于民族团结,致力于"清真寺建筑文化功能"研究,目的在于让来宁夏回族自治区学习的区外汉族学生更多地了解伊斯兰文化,了解回族习俗。该文清真寺作为伊斯兰教最核心的一个建筑体和标志物是穆斯林举行礼拜(祈祷)宗教功课、宗教教育、宗教活动、重大节日庆典等中心场所。一般而言,凡是有穆斯林生活的聚居社区都建有清真寺,只是规模大小与建筑艺术风格。因时因地而异罢了。因此,清真寺成为伊斯兰教存在于某个社会的核心标准。  相似文献   

18.
推动城乡社会养老保险"并轨",有利于扩大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覆盖面,缩小城乡社会养老待遇差距,促进城乡养老社会公平的实现。但是,政策的实践推进也会遭遇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障碍。以文化障碍为分析对象,阻碍城乡社会养老保险并轨的文化障碍主要体现在城乡居民积习已久的观念障碍、制度障碍以及行为障碍三个方面。对此,需要加强并轨政策的宣传,加速配套法律制度、户籍制度等的完善以及社区优质文化环境的建设。  相似文献   

19.
王晶  邢莉 《科技资讯》2014,(35):226-226
纪录片作为最具有文化意味的影视艺术品种,在艺术反映中总是和社会生活、和人、和环境结合在一起,是表现社会现实的一个重要方面。由于中外纪录片拍摄角度不同,在对同一个问题的反映上,常折射出各国不同的社会文化及国情。  相似文献   

20.
中国和日本两国现代化的社会历史基础,“对西方挑战回应”的态度以及传统文化结构与文化观念嬗变的差别,使中国现代化道路具有日本的现代化道路根本不同的特点。中国的现代化。在文化上不能以儒滨复兴为前提,只能以坚持马列主义为指导的以民族形式为形态的社会主义新文化为根据,以弘扬民族精神和提高民族文化素质为根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