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采用支持向量机(SVM)评估老年人步态的对称性.将鉴别老年人下肢左、右两侧的步态模式相似性问题转化为二分类问题,通过识别老年人下肢左、右两侧的步态模式,确定其两侧步态模式相似性的差异,判断其步态的对称性.采集24名健康老年人下肢左、右两侧的步态数据,采用交叉验证方法评估SVM泛化能力,测试了多项式核、径向基核、线性核.结果表明,多项式核、径向基核的泛化能力优于线性核,基于多项式核的SVM识别左、右两侧老年人步态模式的分类正确率较高(88%),可有效地提取步态模式的非线性信息.SVM有望成为评估老年人步态对称性的一个有效的工具,有助于及早预防老年人跌倒和老年性疾病发生,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
评价人体步态运动中,为了寻找能全面反映步态对称性特征的参数,该文通过推广Fitts定律提出了在二维极坐标下步长对称性和跨步长执行对称性2种4个指标,并且选用常用的时相对称性指标作为对比指标,对健康受试者和右腿膝关节僵直患者在不同情况下的步态对称性进行了对比实验研究。结果表明,新指标不仅适用于不同路况和运动模式的步态对称性评定,而且比常规的时相对称性指标更能准确反映跨越障碍和单侧关节僵直步态的不对称特征。 相似文献
3.
4.
针对步态识别模型在特征表示粒度和时空依赖建模的不足,提出了一种融合多尺度特征表示和注意力机制的步态识别模型.该模型包含两个关键模块:多尺度特征融合网络(multi-scale features fusion network,MFFN)和步态注意力融合模块(gait attention fusion module,GAFM).其中,MFFN通过多尺度、多粒度特征融合提高特征表示的丰富性和判别力;GAFM通过自适应地关注步态序列中的关键帧和重要区域,从而有效地建模长期时空依赖关系.在 3个数据集CASIA-B,CASIA-B*和OUMVLP上的实验结果表明,该模型在多种复杂条件下均优于现有模型,相较于基准模型,平均识别率分别提升了 0.9%,0.3%和 0.6%. 相似文献
5.
6.
7.
8.
针对现有人体步态身份识别算法单一、准确率较低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多尺度熵和动态时间规整(DTW,dynamic time warping)的人体步态身份识别方法。采用自制的APP软件在较低采样率下采集人体步行加速度数据,实验中共采集50名志愿者的正常行走加速度数据,使用多尺度熵算法进行数据处理,得到在各个尺度下的熵值,最后采用DTW算法对多尺度熵值进行特征匹配,得到的相对错误率(EER,equal error rate)为13.7%,仿真结果表明基于多尺度熵和DTW算法相结合的方法较好提高了身份识别的准确率,为人体步态身份识别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9.
为了提高步态识别的识别效率,提出了一种基于多通道步态集合的步态识别算法.算法中将一个周期的步态轮廓图进行归一化处理后,通过步幅的大小将周期内的轮廓图划分为7个通道,每个通道内的轮廓图按照平均步态来处理,得到7通道的步态模板.结合卷积神经网络的优异性能,将该多通道步态模板(period energy im-age,PEI)当成图像集作为网络的输入,让网络自身去提取步态模板之间的时序关系.在此基础上,使用增强约束的Triplet Loss函数来学习到最优的特征和距离度量,使最终的训练更加有效.通过在标准数据集CASIA-B上的实验结果表明,与之前多数算法相比,所提出的算法在跨视角的情况下能取得很好的识别效果. 相似文献
10.
基于步态的身份识别是生物识别领域的新兴问题,与传统生物识别技术相比,步态识别技术具有远距离识别性、非侵犯性、难以伪装和隐藏以及易于采集等优点,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注意。本文首先介绍了几种传统的生物识别技术,然后重点介绍了基于步态的身份识别技术的理论基础、算法流程、特征提取方法以及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等。 相似文献
11.
帕金森病(PD)是发生在中老年期的一种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针灸被广泛地应用于PD的治疗,然而其机制并不清楚。结合近年来电针防治PD大鼠的研究成果,从电针对多巴胺神经元的保护作用和电针对运动行为的改善作用等方面进行综述,探讨电针防治PD的相关机制,旨在对针灸治疗PD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和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2.
周培清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20(3):333-335
近年来,帕金森病(PD)发病率逐年增高,但临床上CT和MRI对早期发现PD病变有一定限制,而SPECT和PET等核医学显像技术,特别是多巴胺神经递质及受体显像,对PD的早期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3.
红外步态图像具有可见度和对比度低的特点,易造成预处理后人体目标分割残缺不全,从而影响步态识别的性能。针对此问题,提出一种基于积极性区域的红外步态识别方法。首先通过将平均步态图像(AGI)划分成头、手臂、躯干、大腿、前腿、后腿和脚等7个区域,然后使用基于Gabor的区域协方差矩阵方法提取每个区域的特征,识别时使用其中6个处理效果相对完好的区域信息,从而剔除了残缺区域对识别结果的影响。该方法在CASIA的红外夜间步态库上进行了测试,取得了较好的识别效果。最后进一步分析了人体各个区域对识别的影响和作用,并提出了积极性区域的概念,用于红外步态识别。实验结果和分析结果表明,本文方法鲁棒性好且有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国人吸烟与帕金森病(PD)的负相关联是否存在剂量效应关系.方法 采用以人群为基础的病例对照研究,调查在北京地区55岁以上PD患病率调查中确诊及2002年8月至2003年1月在北京协和医院帕金森研究中心诊治的患者共114例;以及性别、民族及居住地与其匹配的对照205例.结果 以非吸烟人群为对照,吸烟年限<20a、≥20a;戒烟年限>20a、<20a、现仍吸烟;吸烟量0.5盒/d、>0.5盒/d呈现PD神经保护性增强趋势,OR值分别为0.61(95%CI:0.35,1.07)、0.35(95%CI:0.18,0.70);0.61(95%CI:0.31,1.12)、0.47(95%CI:0.17,1.13)、0.44(95%CI:0.23,0.86);0.54(95%CI:0.33,0.89)、0.53(95%CI:0.12,0.86).结论 吸烟与帕金森病的负相关联存在剂量效应. 相似文献
15.
提出了一种通过统计行走模式的动态信息进行步态识别方法.对代表每一类的步态能量图像(GEI)进行方差分析,以求得动态权值掩模(DWM).通过DWM对原始GEI进行动态和形状信息的增强,以获得新的步态表征EGEI.为增加可辨识信息,使用一组Gabor小波对EGEI进行卷积,然后采用辨别共同向量分析(DCV)将高维卷积结果在低维空间表示.通过使用简单的分类策略在USF步态数据库上的对比实验,证明了本方法对识别性能提高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6.
柴本成 《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10,23(2):91-95
步态识别是一种新兴的生物特征识别技术,具有远距离识别、非侵犯性、难于隐藏等优势。文章针对人体运动的特点,将步态看成是钟摆运动和平移运动的复合,提出了一种基于移动钟摆的步态识别方法。实验证明,该方法简单有效,并在CASIA数据集上取得90%以上的识别率。 相似文献
17.
现有的步态识别方法对行人轮廓匹配的鲁棒性差,导致识别率不高.文章提出了基于Hausdorff距离的行人步态自动识别方法.首先提取了行人二值轮廓序列;然后采用轮廓参考点分布直方图间的距离、参考点集之间Hausdorff距离度量轮廓形状问的匹配度;继而通过步态的周期性分析选取关键姿态,计算出的关键姿态轮廓集间Hausdorff离结合窗口搜索策略实现了步态的分类和识别.分别在小型CASIA室外步态数据库和大型Soton室内库上进行了实验,提出算法的正确识别率分别可达到91.25%和88.16%.与相关文献的比较分析表明算法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四足步行机器人为研究对象研究了转弯步态控制的实现途径.在分析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拟定了适合于实际控制的重心沿多折线行走的转弯步态,并详细讨论了转弯步态过程及其可行性.该步态控制已在所研制的JTUWM-Ⅱ型全方位四足机器人上实现.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