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为了促进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政府把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长远的国家发展战略和目标。从根本上来说,创新型国家的重要标志是拥有一个高效运转的国家创新系统。从国家创新系统的理论框架  相似文献   

2.
高质量发展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建设指明了方向,打造创新、绿色、开放、协调的高质量发展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能更好地的发挥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作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核心载体作用.基于创新生态系统视角推动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高质量发展是一种有效的路径,良好的企业创新生态系统、产业创新生态系统、人才创新生态系统以及创新生态环境系统可以系统推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高质量发展.为此,基于创新生态系统视角提出推动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从国家层面完善示范区创新生态系统的支持性政策体系,加快示范区创新平台布局;积极对接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强化示范区协同生态系统建设;创新示范区差异化产业链建设,构建示范区创新生态系统的高效协同机制;科技创新资金投入对接技术难题攻坚,高层次规划示范区技术创新;破除创新技术人才体制机制障碍,优化示范区人才生态;优化创新生态系统软环境,高质量推进示范区生态建设.  相似文献   

3.
作为全球公认的创新型国家,英国一直致力于不断地发展和完善其国家创新体系。2008年出台的《创新国家白皮书》提出了建立横跨全社会层面的创新型国家的目标,并为此确定下7项政策措施:创造需求;为企业创新设定框架体系;推动基础研究;促进英国市场的国际化;发展技能;提供高质量的公共服务;推动创新区域的形成。《创新国家白皮书》特别强调英国政府的引导和调控作用,由此确立了一种基于政府引导的全社会层面的创新型国家建设模式,值得我国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4.
 为了监测和评价创新型国家建设进程,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课题组研究并发布了《国家创新指数报告》,从创新资源、知识创造、企业创新、创新绩效和创新环境5个维度构建指标体系,针对40个国家开展了创新能力评价。研究表明,中国国家综合创新能力持续提升,已跻身世界第一集团行列,但是在投入强度、产出质量和效率方面还有较大差距。展望未来,提出中国创新发展要按照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加快提升创新成果质量和创新效率,服务国家双循环发展格局的构建,支撑创新型国家建设向更高水平迈进。  相似文献   

5.
党的十七大提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和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2020年我国要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创新型城市是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要支柱,要把我国建设成为创新型国家,就必须有一批城市率先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成为创新型城市。建设创新型城市是探索城市发展新模式的迫切要求,是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6.
创新与国家核心竞争力均以实现发展为逻辑起点,创新对国家核心竞争力的提升贯穿在自主创新、创新驱动发展、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整个过程中。创新是国家核心竞争力提升的最关键因素在于:经济发展的新阶段与面临的新挑战,决定了国家核心竞争力对创新需求的迫切性;创新在我国战略体系中的战略地位,决定了国家核心竞争力的目标与内容;创新是增强国家竞争力和获取国际竞争优势的源泉,为国家核心竞争力注入竞争活力与提升动力;创新的自身优势与经济意义,使国家核心竞争力全方面提升得以可行;创新激发进一步的创新,促使国家核心竞争力持续提升。  相似文献   

7.
<正>创新基地是我国在重要科技领域长期持续投入和积累形成的优势创新组织。创新基地的发展成效集中反映了我国科技资源配置和能力建设的成效,其发展历程与科研组织体系演变以及国家创新体系的建设密不可分。调研表明,各部门分别建设  相似文献   

8.
《科学管理研究》2017,(3):26-29
借鉴发达国家的创新发展经验,深入研究我国国家创新体系"东转西进"战略布局的问题与方案优化,提出建设代表性国家创新区,突出创新特色、提升国家创新区的综合实力;首先完成东部国家创新区域的转型阶段的升级工作,其次推进中西部国家创新区的发展;促进东部地区的引领作用,充分利用东部地区已有的丰富经验,实现我国到2020年建设成为创新国家的战略目标。  相似文献   

9.
高等教育是国家创新体系的主力军,为建设国家创新体系提供重要的人才保障,为知识创新及企业的技术创新贡献力量.国家创新体系呼唤优质的高等教育,这种教育的特征是以建设创新型国家为己任,能够积聚和培养创新人才,在科学研究与管理体制上不断创新,将产学研结合并不断服务社会,培育并发展校园创新文化、创设自主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10.
建设创新型国家,这既是把握时代发展趋势,对国际经验的借鉴和总结,也是维护我国国家安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客观要求。美国、日本、韩国、芬兰等国家在建设创新型国家进程中,将自主创新作为促进国家发展的主导战略,投入巨额研发经费,将企业培育成为创新主体,注重对创新人才的教育培养,构建官产学研相结合的国家创新体系等措施,对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具有启迪意义。我国应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加大投入力度,强化企业在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培养造就创新人才,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等,扎实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  相似文献   

11.
分析了关于推进创新方法工作的几个问题,指出:创新方法工作旨在从源头上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国家技术创新工程引导与创新方法推进是建设中国特色国家创新体系、实现创新型国家建设目标的重要抓手。建议进一步整合创新资源,把技术创新工程与创新方法工作有机结合,真正纳入国家创新体系建设。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国家创新型城市创新能力的监测与评价发现,创新型城市建设成效显著,创新能力呈现“南强北弱”的总体态势,科技创新是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各具特色的城市创新发展格局初步形成等。建议各创新型城市将创新治理力和创新驱动力作为建设的统一、共性要求,在原始创新力、技术创新力、成果转化力方面分别根据自身资源禀赋突出重点,体现不同创新能级城市的主体创新功能,进一步探索差异化的创新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3.
陈套 《科学管理研究》2019,37(4):158-163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战略目标。世界科技强国包括科技创新自身实力强和科技与经济社会协同发展强大国家两个方面,且在全球产生重要影响力。建设世界科技强国是科技创新价值观导向,是动态发展和比较相对的概念,是创新型国家建设和发展的高阶阶段,是科技创新在较高的质量、层次和水平上的反应,强调科技创新的质量、科技创新的能力和实力,以及科技创新与经济社会的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14.
<正>面对正在发生的全球性金融海啸的新形势,重新思考党中央提出的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国家发展战略,深感我们对创新和创新发展战略还需要从中国自身的发展和全球的视野来  相似文献   

15.
略论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理论渊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锈戎 《科技资讯》2006,(16):221-222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对科技创新深入系统的研究成果是西方创新理论发展的理论渊源,也是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理论渊源。党和国家领导集体就是从吸收、学习和借鉴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创新思想以及西方创新理论最新成果的基础上,立足现代科技、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新趋势和我国面临的时代挑战,做出建设创新型国家重大战略决策的。  相似文献   

16.
以重庆为例,对国家地方联合创新平台的构建和运行管理进行了研究.通过对重庆市国家地方联合创新平台建设与运行管理进行研究分析,发现存在的问题和不足;通过构建国家地方联合创新平台建设与运行管理的评价指标体系,有利于创新平台的准确定位,更好地为行业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通过提出完善重庆市国家地方联合创新平台建设与运行管理的对策建议,有利于搭建创新资源配置更优、联合创新能力更强、具有良性自我发展机制的创新平台.  相似文献   

17.
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对于引领支撑河南创新发展、促进经济转型升级具有重要意义。在全面剖析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创新发展现状、与中部地区其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进行对比分析基础上,基于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创新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提出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创新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欧洲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实践及启示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通过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的实施,让更多的学者与政策制定者关注我国创新体系建设问题。从横向和纵向两个维度述评了创新体系理论的演化过程;从创新调查、创新投入、创新中介培育和创新政策监测四个方面阐述了欧洲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实践;最后从理论本土化、实践协作化和政策多元化三个角度对我国创新体系建设提出了相应的启示及建议。  相似文献   

19.
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是新形势下党中央、国务院践行创新发展理念、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抓手,纵观已经获批的17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在顶层设计、深化改革、突出特色、发展双创、整合资源、开放创新等方面已经进行了大胆探索,为不断强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积累了丰富经验。  相似文献   

20.
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国内的新发展环境,实现建成世界主要科学中心的目标,要求我国加快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随着区域纷纷争创创新高地及国家对基础科学研究日益重视,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将成为未来我国科技创新体系的建设重点,不仅代表着国家科技发展战略平台,也是区域性的创新高地。未来我国将规划建设更多的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为充分发挥其战略引领和区域协同效应,要通过科学规划布局形成我国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体系。从建设目标、组成与结构、布局体系及政策体系方面探讨了我国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体系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