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共轭效应存在于共轭体系中,它是由于轨道相互交盖而引起共轭体系中各键上的电子云密度发生平均化的一种电子效应。共轭效应使体系的键长趋于平均化,体系能量降低,分子趋于稳定。共轭效应广泛存在于有机化合物之中,它的存在对有机化合物的性质往往起着主导作用。共轭效应的类型主要可归纳为以下三种:1π-π共轭效应π-π共轭效应是由于两个或多个π轨道互相交盖而引起的共轭效应。下列分子中均存在着π-π共轭效应。等。π-π共轭体系中的π键通常称为正常π键,其特点是共用电子数等于参与共轭的原子数,相当多的共轭体系中的共轭…  相似文献   

2.
电子效应分为诱导效应和共轭效应两种。所谓诱导效应是指在有机物分子中,由于电负性不同的原子或原子团的影响,使整个分子中成键电子云向某一方向移动,从而使分子发生极化的效应。所谓共轭效应是指由于形成共轭π键而引起的分子性质改变的效应,也称C效应。  相似文献   

3.
本文拟就从共轭效应和分子间作用力来讨论共轭二烯烃的内部结构和反应的外界条件(溶剂的极性、反应的温度)对共轭二烯烃两种加成反应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由于碳的另一类同素异形体C60等原子族化合物分子不在同一个平面。根据文献证明这类分子属共轭分子。因此,本文笔者对共轭和共轭效应提出了建设性意见和观点:共平面不一定是产生共轭效应的先决条件。  相似文献   

5.
概述了常见共轭效应对分子性质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有机共轭分子的结构和二阶非线性光学活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化合物的二阶非线性光学活性与其分子结构关系密切。本文分析了具有非线性光学性质的有机共轭分子的基本结构类型,总结了分子结构、共轭链链长、取代基的电子性质、颜色效应等因素对有机共轭分子二阶非线性光学性质的影响。分析了有机二阶非线性光学材料研究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7.
本文应用普遍化的微扰理论的GP方程和FMO理论,分析和讨论了共轭效应和分子的反应活性关系,指出共轭效应可以使分子的反应活性增加.  相似文献   

8.
化合物的二阶非线性光学活性与其分子结构关系密切.本文分析了具有非 线性光学性质的有机共轭分子的基本结构类型,总结了分子结构、共轭链链长、取代 基的电子性质、颜色效应等因素对有机共轭分子二阶非线性光学性质的影响.分析 了有机二阶非线性光学材料研究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对前线分子轨道的能量、反应时的动态效应以及反应过程中的活化过渡态的分析,解释了共轭烯烃比隔离烯烃更易亲电加成的原因。此外,又用代基当量法、HMO 法和前线分子轨道理论解释了共轭烯烃既可1,2加成,又可1,4—加成的特性。  相似文献   

10.
综述了超共轭效应及其物理性质的影响,以及超共轭理论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共轭效应存在于共轭体系之中,它是由轨道相互交盖而引起共轭体系中各键上的电子云密度发生平均化的一种电子效应。共轭效应不同于诱导效应,它不会因共轭链的增长而削弱,换句话说,共轭效应不存在传递的限度,通过共轭链传递的极性效应不论距离远近,产生的影响均完全相同。它包括π—π,P—π共轭效应和σ—π,σ—P超共轭效应,其相对强弱为:π—π〉P—π〉〉σ—π〉σ—P。在共轭体系中,由于共轭效应的存在,通常对有机反应及有机物性质影响很大。  相似文献   

12.
借助休克尔分子轨道理论处理了CO_2、CO中的π键,引出了用休克尔理论处理AB_2型AB_3型无机共轭分子的一般方法.  相似文献   

13.
共轭分子是一类极为重要的分子,在单双键交替排列的体系或具有未共用电子对的原子与双键相连的体系中,π轨道与π轨道或P轨道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和影响.电子不再定域于两个键连原子之间而是分布于整个分子体系,形成多中心的离域分子轨道和离域键.电子是高度离域的,分子能量比定域情况下降低的更多,体系趋于稳定.这种共轭效应使共轭体系中各个键上的电子云密度发生了平均化,引起了键长的平均化,共轭体系的能隙降低,导致共轭体系分子的吸收光谱向长波方向移动,而且共轭效应对化合物化学性质的影响也是多方面的,如影响到化学平衡,反应方向,反应机理,反应产物,反应速率和酸碱性等[1].  相似文献   

14.
综述了超共轭效应及其对物理性质的影响,以及超共轭理论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硝基胍的量子化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硝基胍的两种构型用MOPAC程序包的AM1方法进行量子化学计算,讨论它们的几何结构和分子总能量,认为β型硝基胍由于存在共轭效应因而分子更趋于稳定。  相似文献   

16.
讨论了甲基的超共轭效应、空间位阻对取代乙烯氢化热的影响,并予以定量表述,修正了传统的处理方法。对超共轭效应的强弱及参与超共轭时的几何要求作了进一步的分析。  相似文献   

17.
超共轭效应是在诱导效应和共轭效应的基础上提出的,目前的有机化学教科书中大都涉及这一概念,但未对其做深入讨论,考虑到超共轭效应在有机化学中的重要性及为了便于理解,笔者从多角度对超共轭效应进行了深入讨论  相似文献   

18.
本文探讨了共轭分子受微扰,部分共轭原子发生旋转时,πMO能级的近似计算方法,并通过实例计算,得到了满意的结果。  相似文献   

19.
本文在用图论方法给出共轭分子本征多项式和根据本征方程系数与根的关系求出其基态总能量的基础上,进一步应用分子对称性,把复杂分子的图形分解成小的分子片。由小的分子片的能谱求出共轭分子的部分兀能级。  相似文献   

20.
导出了共轭分子非简并π轨道电荷密度分布同导图分子片拓扑相关的一个公式,用于计算共轭分子各原子的轨道电荷密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